為什麼信長與其長子死於本能寺後,他手下那些軍團長很快就擺脫了織田家獨立出來了呢?用的是怎樣的手段呢?

小冰冰0210


說到底,織田信長被日本人捧為革新者,但他的思維並沒有超越日本戰國那個時代,依舊讓手下大將擔當各地大名掌握地方實權,他死後其霸業分崩離析也就很正常了。不但是織田信長,他之後的豐臣秀吉依然如此,直到德川時代,這種現象依舊有很大殘留,遂有德川幕府末期,長期與幕府有矛盾的毛利藩、島津藩帶頭倒幕之事。

一、日本的政體的確故意模仿中國,但也有很大差別

長期以來,日本都是幕府將軍掌握實權,而天皇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這和中國古代皇帝獨一人的政局是大不相同的。與此同時,日本的中央集權也遠未達到中國大一統王朝那麼整齊,表現在其國土雖然不大,卻被分割為六十六國,各地掌握實權的大名、小名更是數都數不清。織田信長雖然初步統一了二十多國,但他的思維依舊很難跳出日本那個時代。

二、所謂的日本戰國革新兒織田信長,他更多也僅僅是武器、戰法上的革新,而不是政治體制的革新,更何況,他還沒能統一日本,也沒條件實行大範圍的政治革新

織田信長喜歡西洋的玩意兒,崇拜西洋的洋槍,在戰法上還通過隊列的調整,發展了三段擊,大破那個時代幾乎無敵的武田馬軍。然而,在政治上,織田不管打下多少領地,仍然只能把領土分給手下的大將,讓他們擔當大名去治理,這就給予了其手下大將很獨立很強大的權力,為他們之後的分裂奠定了基礎。

三、從織田信長晚期,看其手下大將們強大的勢力

所謂的織田四大天王,柴田勝家、丹羽長秀、明智光秀、羽柴秀吉(後來的豐臣秀吉)四個人,都佔據著很大的領土(對當時的日本大名而言),他們都是所謂的國主,而不是一城一地之主。柴田勝家在北陸,有超出戰國名門朝倉家的勢力,因為織田要讓他對抗強大的上杉家。羽柴秀吉為了對抗強大的毛利家,其勢力不比柴田小。與此同時,明智光秀和丹羽長秀也是如此。這還只是織田內部幾個大的勢力,其他的小大名還沒算進來,總體來說,織田信長的政權仍舊是這些大名、小名的集合體,和日本戰國各處分裂的局面並沒有太大差別,只是有了一個大家都公認的霸主織田信長而已。

在織田家外部,他的盟友德川家康本來就是獨立的勢力,雖然從屬於織田,卻是單獨成一家的。在武田家滅亡後,德川家康的勢力得到了迅速發展,絕對不比織田手下幾個大將弱。

當然,織田家有廣大直屬領地,分別由織田信長分封給他的幾個兒子們,但很顯然,在織田信長和他長子織田信忠死後,織田信雄、織田信孝幾個,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見識上都是大大不如羽柴秀吉和德川家康這些梟雄的,何況他們還被這些梟雄利用,兄弟鬩牆,更給了這些梟雄奪取權力的機會。

四、織田手下的大將們不但有相對獨立的領地,更有以他們為首的家臣團,只要織田家對他們失去控制,他們要獨立不過是分分鐘的事兒

柴田、羽柴(豐臣)手下的家臣團,其實對織田信長不過是間接服從的關係,他們的心都在自己主公身上,更何況德川家康的家臣團,更是世代跟隨德川家的老班底,很多實際上是德川的分支。有了這些人,有了領地,他們實際上早已具備獨立的能力,只是迫於織田信長的能力,暫時被織田所用。織田信長一死,再加上其長子織田信忠隨他而死。其剩下的兒子,織田信雄、織田信孝沒有一個人能繼承他的事業,於是織田家的未來都不由織田家自己的人決定了,而由那些大將召開一個聯合會議來決定。再加上,織田兒子們的內訌,本身能力低下,大將們各自分裂,照著自己的野心去爭奪天下也就很正常了。


星火辰


1582年,日本史上最大的政變爆發——明智光秀將主君織田信長殺死在本能寺,史稱“本能寺之變”。

織田信長死前,已經贏得長達20多年的勝利,統一戰亂的日本指日可待。可惜,他的大將明智光秀叛變,至今人們還搞不清叛變的原因。只有1個事實是明確的,明智光秀殺死織田信長,還幹掉趕來救父的織田信忠。

織田信忠的死,是織田家的大悲劇,從此織田家再無人能夠壓服軍權在握的家臣們。不妨多說幾句,織田信忠受到織田信長的用心栽培,多次統帥豐臣秀吉等大家臣外出作戰,領導風範受到讚頌。

為什麼說織田信長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是他讓明智光秀具備發動政變的能力?

我們來看織田信長的軍事生涯,就會發現他的成功和失敗有同一個組織基礎,就是賦予將領過大的軍事權力,他們已經與大名們無異。而織田信長、織田信忠死後,這些將領很快拋棄織田家,要麼獨立自主、要麼爭霸天下。

不過,織田信長這麼做,也是很無奈。他發跡的早期,絕不會將大權交於將領,而是親自統兵作戰。隨著領地大增、戰線拉長,織田信長不得不改變“親征狀態”,因為他個人難以繼續應對四處的戰事。

織田信長被迫將前線的大片土地交給能幹的將領,讓這些人全權負責戰線附近的經濟生產、戰爭動員、軍事作戰等。隨著織田家的膨脹,大將領們控制的地盤足夠養好1支軍隊,顯然具備不可小覷的實力。

織田信長作為主君,對這些將領們有著強大的控制力,能夠將他的意志傳達完全傳達到基層。然而,雙方也不是沒有矛盾……

當某一重大戰役結束後,織田信長希望終結軍事狀態,將地方的人力、物力、財力轉化為民用。由於土地和兵源牢牢捆綁在一起,他就不得不剝奪或者轉封將領們的封地,比如佐久間信盛被流放、瀧川一益被轉封。

織田家的將領經過長期經營,往往在原先的地盤有巨大既得利益,而被轉封的地方常常會相對差點,至於將領被流放就更糟糕。於是,織田信長手下那些將領們都是憂心忡忡,深怕自己會被開刀……

明智光秀顯然是不幸的,他遭遇到轉封,離開富裕的丹波,受封到相對落後的出雲、石見。讓他更窩心的是,出雲、石見還在毛利家的控制之下,要受封就要打下這2塊地盤。所以,有一些人就認為,明智光秀叛變滋生於此。

儘管缺乏廣泛支持,明智光秀還是發動政變,依靠織田信長賦予的權力,調動手中的軍團殺死織田信長。叛徒讓人鄙視,明智光秀最終被織田家眾將擊潰(逃亡途中被農民殺死),而織田的大將豐臣秀吉開始崛起。


子屠龍


滄海橫流、方顯英勇本色;亂世梟雄,不過數載光陰。織田信長這位日本的“曹操”,為日本結束戰國奠定了基礎,但是在1582年,織田信長被明智光秀殺死在本能寺,史稱“本能寺之變”。


本能寺事變發生徹底改變了日本的走向,織田信長所建立的織田家勢力也是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織田信長的手下,被人稱為猴子的豐臣秀吉。雖然豐臣秀吉繼續了“織田的野望”——逐步統一日本,但是此時的天下卻已經改姓,織田姓只能作為一個附庸。

“天下布武”的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事變之前,已經佔領了日本的大片領土,其中織田信長几乎奪取了以京都為中心的日本近畿全境,而武田勝賴的勢力也在這一年被織田和德川的聯軍所滅亡。此時,織田信長眼中的大敵,僅剩下中國(日本地名)地區的毛利氏、關東地區的北條氏以及北陸地區的上杉氏而已。

擁有如此廣闊面積的織田家,為什麼會在織田信長被殺後就迅速衰弱呢?,原因有三:

第一,織田信長去世之後,織田信長的長子也是接班人織田信忠也死於“本能寺之變”,這樣以來織田家在失去了織田信長和織田信中兩位領導人後,留下來的家督之位就沒有明確的歸屬,而織田信長剩下的兒子中織田信秀和織田信雄都是才能不高明的人,在亂世中只能為人臣,而不可做人主,所以織田家會迅速衰敗。

第二,織田信長手下的大名都是有自己的獨立勢力,比如殺死他的明智光秀,而瀧川一益,豐臣秀吉等人雖然是他的部下,但是也都是半獨立狀態的存在,織田信長在的時候都聽織田信長的,但是一旦織田去世下面的這些人又會相互不服氣,所以強勢的老大去世了,就容易出現下面互斗的局面,這樣一來織田家的威望就會下降,而家臣內鬥中的勝者自然就會成為新老大。

第三,“應仁之亂”以來日本進入亂世,亂世不僅僅是世道亂世,人心也是亂世,在之前所提倡的忠義都已經被荒廢了,戰國經常出現下克上的情況,比如織田信長的岳丈齋藤復三就是依靠各種反水才成為美濃的老大,所以在一個以實力說話的年代,過多的強調忠誠不現實,所以也不能指望織田信長的一批手下能在織田信長去世後依然支持織田家。


織田信長被殺後,豐臣秀吉也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迅速的和毛利家達成同盟,並用快行軍的方式回軍,最終在天王山之戰中打敗了明智光秀,為織田信長復仇。而豐臣秀吉也是繼續織田信長的野望,最終統一日本。


帝國烽火


獨立談不上。其實一切都是分封制惹禍。

不過這也是那個時代的特點。疆域太大,集權也不容易。所以只能找一些自己信得過的人下去守護。

但明眼人一看便知,各守護到達地方後,慢慢開始形成自己的勢力。信長在,還能壓制住,大家其樂融融。但信長死,尤其接班人也死了,下面的將領自然擁兵自重觀察形勢。

因為接班人的問題,加之勢力大小問題,所以在後期豐臣秀吉強奪織田家督,也不是其他人不反對,只是勢力小,敢怒不敢言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