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杭,突出“五個重點”把握“十個統一”

融杭,突出“五個重點”把握“十個統一”

杭黃鐵路線路示意圖

核心提示: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杭黃鐵路建成運營新形勢下,黃山市應該加快融杭步伐,突出五個重點即思想觀念、發展戰略、能力水平、發展環境、工作作風上融入。

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杭黃鐵路建成運營新形勢下,黃山市如何加快融杭步伐?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突出“五個重點”

一是思想觀念上融入。學習杭州都市圈城市敢想敢為、堅韌不拔、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精神,尊重知識、重視科教、崇尚生態、經營城市的理念,轉變行政地域觀,樹立經濟地域觀,轉變小農經濟觀,樹立現代經濟觀,轉變計劃經濟競爭觀,樹立市場經濟競爭觀,增強幹部群眾的發展意識、開放意識、機遇意識、戰略意識、人才意識、質量標準品牌意識、特色意識、創新意識。

二是發展戰略上融入。打好“旅遊牌”“生態牌”“加工業牌”“文化牌”。制定特色政策,策劃特色項目,營銷特色產品,走出一條有黃山特色的“專、精、特、新”現代化發展之路。

三是能力水平上融入。通過學習培訓和實踐鍛鍊,著力提高幹部科學決策與統籌協調的能力、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能力、應對突發事件和複雜局面的能力、處理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的能力、引領科學發展的能力。

四是發展環境上融入。讓硬環境更硬,黃山市進入“高速、高鐵時代”,要做策應文章,發揮受激、輻射、集聚、協同、聯動效應。讓軟環境更優,著力營造穩定透明的政策環境,開放公正的投資環境,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規範高效的行政環境。

五是工作作風上融入。加強政治生態環境建設,抓落實、抓具體,錘鍊“遠謀、實幹、優質、高效”的工作作風。

把握“十個統一”

一是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舊觀念、舊體制和習慣勢力的束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就是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使認識與實踐相符合,就是實事求是。只講解放思想而不實事求是,就是蠻幹瞎闖;只講實事求是而不解放思想,就不會有創新突破和跨越式發展。二者統一於與時俱進的狀態和進程之中。

二是融杭與全面融合的統一。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藍圖中,杭州都市圈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黃山市融杭實屬必然。同時,還要加快與國內外一切有比較優勢的地區融合。如立足本省,與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融合;立足“兩山一湖”,與九華山等著名景區融合;立足全市,實行互補配套,推進產業融合。這樣全方位的融合,能實現“錯位”發展和“抱團”東向發展,提高融入的效率和水平。

三是輻射效應與集聚效應的統一。融入的前提是主動迎接強勢的輻射,而對強勢能的吸納、積累、增殖,則轉化成經濟的集聚效應。我市路網體系趨於完善,形成有一定輻射能力的“磁場”,將大大增強對長三角經濟圈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物流的有效集聚。而經濟開發區建設與區域特色經濟的培育,形成若干個集聚經濟強勢的“窪地”。輻射與集聚對接,將激發潛能和活力。

四是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的統一。一些地方存在重引資輕引智的現象,其後果是引資的廣度、深度、整合度、拉動力和項目落地率難以提高。為此,必須樹立“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並重”和“以引智帶動引資”的觀念。一要廣引外才,堅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則,引進急需的戰略策劃、市場經濟管理、科研教育人才;二要深挖內智,以廣開視野“賽場選馬”的方式啟用、培養一批新型實用人才,投放於經濟建設主戰場,形成內外才俊和智慧相融共進的局面。

五是爭取外援與自求上進的統一。擴大開放、招商引資、對上爭取,無疑是大發展的重要途徑。相應地,還要加強對各級幹部和廣大市民“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教育,形成民心思進的濃厚氛圍。天助自助之人,只要把各地各單位熔鑄成永不滿足、務實進取、聰明勤奮、誠以待人的戰鬥集體,才會贏的更多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達到“外商發財、我們發展”的目的。

六是政策落實與制度創新的統一。對招商引資、發展民營經濟等已經或準備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這是實現融入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還必須大膽實行制度創新,消除政策難以落實的制約因素,確保既有的措施得到很好的落實。另一方面,把基層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新制度進一步提煉、上升,又將形成更加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

七是抓住主線與統籌兼顧的統一。首先要緊緊抓住“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民生改善”這根主線。同時強化統籌,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跳出農業抓農業,跳出工業抓工業,跳出旅遊抓旅遊,跳出城建抓城建。著眼於農、工、旅、建、科、貿和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自然與社會的緊密結合,注重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市場化運作。要以工業的思維、產業化的路子辦農業,以生態、旅遊為軸心的綠色、可持續理念辦工業,以農工商協調配套的思路辦旅遊,以城鄉共建、社會共創的方式搞城建,促進農工旅和城鎮建設良性互動,和諧發展。

八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統一。融入的姿勢必然是整體推進,僅停留於單方面、個別領域的對接,難以實現真正的融入。而要實現整體推進,又必須在關鍵環節和部位率先突破,取得點上的經驗後,再向面上推廣,這樣可以起到以點帶面和“牽一髮動全身”的作用。

九是開放與規範的統一。有規範的開放和開放情形下的法理規範都是不可缺少的。沒有開放的規範則統得過死,喪失生機和活力,淪為教條主義;離開規範的開放則雜亂無序,缺乏整體競爭力,陷入自由主義。我們在制定融入的政策措施時,要充分考慮到開放和規範的有機結合,找到其中的最佳平衡點。

十是務實與務虛的統一。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我們的事業需要大批一心一意從事具體事務的實幹家,那種心氣浮躁、無謂爭論、誇誇其談、做表面文章、搞勞民傷財形象工程的行為,是發展的大敵。另一方面,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還必須善於“務虛”,即具備敏謀、快謀、敢謀、實謀的素質,能夠駕馭複雜多變的局面,理清脈絡,靈活採取對策;能夠統籌協調各方力量,突出重點,因勢利導;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把主要精力放在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創新體制機制,營造有利於持續發展的市場環境上來;能夠吃透上下內外情,洞察未來,創造性地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領導幹部不注重戰略研究,以求儘量減少以致避免戰略上的重大失誤,而只會埋頭抓一項項具體工作,這叫“捨本逐末”。因此,從事戰略研究決不是“不切實際”,而是最大的務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