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遊 喜看夏邑變化

故地重游 喜看夏邑变化

開封知青在夏邑縣古木園觀光。

“孫王莊真是苦,男女老少掃鹽土,有能耐的熬點鹽,沒能耐的熬點滷,賣點小錢來餬口……”4月20日,夏邑縣羅莊鎮孫王莊年近七旬的村民孫玉萍一段心酸的民歌,把人們的思緒拽回到45年前那個“紅薯糊塗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的年代。當天,80餘名應邀重回第二故鄉的開封老知青與當地村民握手擁抱,揮淚傾訴當年一起深翻土、治鹽鹼、戰風沙、艱苦奮鬥的往事。

當天,夏邑縣為展示建國70週年新成就,總結高質量發展經驗,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在這裡隆重舉行開封知青“重回第二故鄉夏邑,看七十年發展變化”活動暨青年莊知青文化廣場奠基儀式。開封知青為“羅莊鎮知青文化園”贈送書法作品,縣委、縣政府領導為10名開封知青代表頒發榮譽市民證書,並一起為知青文化廣場奠基培土。

今年86歲高齡的安啟雲老人是原青年隊黨支部書記,他說起當年與知青一起戰天鬥地創業的經歷仍激動不已:“當時買不到蓋房的木料,公社有一個窯廠,領導決定用磚券窯洞,冬暖夏涼,又節省木材。現在這些知青窯洞已成珍貴歷史文物,全國唯一。當年青年場周邊是一望無際的沙鹼地,社員殯喪孝帽子刮掉找不著,因為都是白色。知青就在這裡深翻土、治鹽鹼,改天換地,如今這裡變成了花果園、紅高粱種植基地、觀光農業生態園。”

滿頭白髮的縣原知青辦主任劉丕生老人介紹說,45年前的今天,200多名風華正茂的開封知青學生積極響應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偉大號召,告別家鄉,告別父母,來到了夏邑縣被分別安排到火店公社丁莊青年隊、會亭公社王大莊青年隊、濟陽公社張樓青年隊(現在的羅莊鎮孫王莊村);還有一部分同學被安排到王集公社、楊集公社插隊落戶。在父老鄉親的關心幫助下,他們第一次學會了鋤地,第一次學會了播種,第一次學會了收割。他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深厚情誼。

開封知青代表宋桂花看到夏邑的滄桑鉅變,感慨萬千:“當我們今天重新踏上養育我們的第二故鄉,感到驚喜,感到振奮。45年前的夏邑縣城,記憶中只有‘一條半街’,10分鐘就能走遍縣城,沒有樓房,沒有商場,沿街供銷社門市部極小又破爛不堪。全縣糧食畝產百十斤。如今的縣城,高樓林立,道路寬闊,花草遍地,樹木成蔭,榮獲全省‘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先進縣,全省現場會在這裡觀摩。昨天,有關領導陪我們先後參觀了長壽閣、百竹園、杏花村、古木園等景點,說實話,有些景點比開封的還好看。夏邑過去貧瘠的土地,現在變成了肥沃的良田,畝產超千斤,成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人均年收入達11321元,全縣各項經濟指標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並連續保持全市先進位次。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第二故鄉青年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的‘鹽鹼窩’變成了花果園,當年的茅草屋變成了‘小洋樓’。我們當年為之奮鬥的美好願望已實現,我們為我們是‘夏邑榮譽市民’感到驕傲和自豪。”

奠基儀式結束後,夏邑縣委書記梁萬濤趕到現場與知青們一同參觀了羅莊鎮張樓青年莊知青舊居,並與廣大知青們親切交談,對廣大知青為夏邑做出的貢獻表示由衷的感謝,希望大家有機會多到夏邑走走看看,親身感受夏邑改革開放40年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並希望知青今後多關注故鄉發展,為夏邑經濟社會發展出謀劃策,共同攜手建設夏邑更加美好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