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縣有個李若星大道

萬古流芳賢臣路,

廉政愛民美名頌。

自古息國數風流,

生生不息耀九州。

有人說,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一語,唯會心者知之。此刻,站在息縣李若星大道上,竟然有著如此唯有意會之感。

一條筆直的東西大道,氣勢磅礴地出現在眼前,一剎那間不由的屏住呼吸,看慣了車水馬龍,看慣了高樓大廈,看慣了花團錦簇,更看慣了湖光山色,但是此時的感覺卻仍然給人震憾。

息縣有個李若星大道


因為是新路,路上車輛不多,行人更是寥寥。但是路兩旁種植的花草,由於春天的緣故,競相鬥妍,生意蔥蘢,微風拂過時更是婀娜多姿,充滿了韻律之美。

行走在大道上,抬眼望去,已建的、在建的高樓鱗次節比,一片忙碌的景象充滿活力。陽光肆意的在雲層中游弋,時而灑落在身上,沒有烈日般的灼熱,唯有的舒適讓人無比的愜意和悠閒,如此時的環境,忙碌和靜謐,異樣的和諧。

就這樣靜靜地,如閒庭漫步,任自己的思緒隨著長長的大道遊走,看著“息縣高中”那璀璨的大字,會由衷的自豪;聽著工人們的閒話家常,會會心的微笑;聞著淡雅的花香,會深吸一口氣,任由花香沁入心脾。

凝視著“李若星大道”,我心潮澎湃,這個息縣的偉大古人,已逝的是歲月,留下的是美譽。

息縣有個李若星大道


1613年,李若星以御史職出任山西巡按。此間,他奏請撤銷徵稅使臣,減輕民負,風氣為之一新,當時山西民眾讚譽他為“青天包拯”。他在巡按山西時還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直指按晉訓廉謹刑約言》,文中寫到“豈知民之一絲一縷,皆民之命也”,充分體現了一名有良知的士大夫愛民為民的高尚情懷,言詞懇切,發人深省。

1622年,李若星出任河西巡撫,籌集糧餉,訓練士兵,遣將攻擊侵擾河套、松山等邊界的諸部藩鎮,此後西疆邊陲民眾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天啟五年(1625)三月,在萬馬齊喑、朝政日非的大背景下,他因直言勸諫,第一個彈劾奸佞魏忠賢,被誣而削職。天啟六年(1626),又被髮配廉州(今廣西合浦縣)。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改元崇禎,大赦天下,李若星才遇赦得返、重新啟用。

明末崇禎八年(1635)九月,流寇攻城掠地,光州(今潢川)、羅山悉被佔領,息縣成為了一座孤城。崇禎十年(1637),流寇再攻息縣縣城,在里居守孝的原工部右侍郎李若星帶領下,縣令吳廷貞以及原兵部給事中洪恩炤等攜手分城據守。當時正值天旱,護城河水乾,守城官兵與鄉民深挖疏浚,並引來淮河水。由於城高河深,息縣這個小城才得以保全。這就是著名的“息縣保衛戰”。

息縣有個李若星大道


…………

李若星給息縣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帶給息縣人民無窮的自豪。李若星的護國安民之舉,更是鑄就了代表“息縣精神”的不朽豐碑。甚至,在老人們的口口相傳中,直至今天還有著“天上數玉皇,地下數都堂”的無尚讚譽。

這就是李若星——明朝末年的吏部尚書,息縣人的驕傲!所以,息縣人把自己最美的大道以他的名字命名——“李若星大道”,這不僅是息縣人至高至敬的景仰,更是息縣人至純至真的心意!

——息縣水利局董玲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