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1、

自從17歲少年從上海盧浦大橋跳橋身亡的新聞出來之後,幾乎所有人關心的都是,“孩子為什麼會跳橋”、“在跳橋之前媽媽到底罵了他什麼,讓孩子那麼絕望”、“這樣的孩子就算不在這座橋跳,還會在另外一座橋跳下去”……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整個事件中,那個飛身一躍的少年已然離去了,卻很少有人關心,那位媽媽要怎麼樣才不會在痛不欲生地自責中過完剩下的人生。

自己的孩子,罵得最兇的是媽媽,最心疼的當然也是媽媽。

我不是想為那位媽媽開脫,只是如果她能預知結果,如果她能對不斷累加的憤怒情緒隱忍不發,又如果她能跟老公一起來接孩子,多一個人緩解憤怒,甚至多一個人幫她抓一把孩子,那或許就不會有她雙手捶地痛心不已的慘痛結局。

可是世界沒有如果,媒體上給出的少年跳橋理由是:與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了幾句。

我們不得而知,在所謂的“批評了幾句”背後,到底是什麼樣的話傷了孩子的心,但我們同樣也不知道,在媽媽批評孩子之前,孩子又做了什麼觸到了媽媽的底線。

2、

我相信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媽媽,不會無緣無故地訓斥孩子。可往往外人看到的都是媽媽對孩子的打罵,卻唯獨忽略媽媽的內心在經歷怎樣的痛苦和掙扎。

據我所見,生活中對孩子口出惡言的媽媽,往往是出於以下的這幾個原因:

  • 第一, 媽媽一個人帶孩子太累。

“明天氣溫如何,孩子上學該穿什麼樣的衣服鞋子,衣服是否需要洗,功課方面語文數學都學些什麼內容,孩子是否有不懂的地方,家庭作業都有哪些,會不會做,完成作業以後的親子活動,孩子睡前如廁洗手刷牙洗腳,夜裡睡覺孩子是否蹬了被子,孩子平時的小毛病和性格方面存在的缺陷該怎樣解決,孩子能力方面有沒有弱點,比如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差的話該怎麼彌補,邏輯思維差的話又該怎麼去訓練,還有寫作能力怎麼培養……都是媽媽管。”

這是一個媽媽在我文章底下的留言,這些細小瑣碎的事情背後,需要花費媽媽多少的心力,我想只有親自當過媽的人才最能體會。而這僅僅是一個媽媽最普通不過的日常。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就在這個週一,兒子先是起床後說肚子疼,我把他從學校接回來之後,他半天之內連續吐了兩次,而且吐得滿床都是。

換洗了兩次床單不說,我擔心他夜裡再吐,睡在汙漬裡,夜裡就合衣睡在他身邊,就這樣連續過了三個晚上。

好容易第三天不脫了,又拉了褲子,從裡到外又要換洗。我家已經7歲的孩子尚且要這般操勞,可想而知那些帶小奶娃的媽媽們只會更加艱辛。

帶孩子除了生活上的勞累,輔導作業也是老母親們的一道送命題。

兒子班上的老師曾經做過一個調查,他們全班53個小朋友,只有2個是由爸爸來輔導學習,其他的全是媽媽。由此可見,96%以上的家庭,媽媽不僅要操心孩子們的生活,還要負責孩子們的學業。

每天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睡覺,一年365天,天天如此。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那麼一個7X24小時地照顧孩子的媽媽,又怎麼能夠要求她每時每刻都無怨無悔,溫柔體貼。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 第二,媽媽的付出和所得不成正比。

當媽媽苦點累點都不算什麼,最怕的就是“我付出了那麼多,你卻沒有感動過。”

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奉獻給孩子的媽媽,往往遇到上的都是“不就帶個孩子嗎?能有多累?”的豬隊友老公,或是“管這管那,煩都煩死了”的叛逆少年。

比如我自己,雖然這兩天孩子生病,我衣不解帶地照顧他,可等他稍稍恢復了一點精神竟然說,“要是媽媽生病就好了,這樣我就可以不寫作業了。”

我真的就差一口老血吐在地上,當場暴斃。

在孩子眼裡,不管他的人才是好人,對他有要求負責的就是壞人。

  • 第三,媽媽跟不上孩子的成長變化

孩子從出生到青春期的過程,也只不過十幾年的時間,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成長是不斷變化的,小的時候他們對媽媽是依戀,長大了卻說需要空間。

但是媽媽們,特別是一個人帶孩子的媽媽,一開始習慣了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往往會延續著這個慣性,繼續事無俱細地對待已經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這樣一成不變地教養方式,孩子肯定接受不了。所以媽媽們管得越多,孩子會就越會想要掙脫。

長此以往,矛盾激化,孩子就很容易站在媽媽的對立面,什麼事都跟媽媽對著幹。媽媽想要不發火都難。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 第四,媽媽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問題。

人到中年,媽媽們除了和孩子之間會發生問題外,自己身上也會有其他的問題。比如事業停滯工作不順,跟老公三觀不合感情不睦,再加上巨大的經濟壓力,老老小小的擔子都落在媽媽一個人身上。

媽媽自己都自顧不暇,還有一個不省心的孩子,即使是溫柔的仙女,恐怕都要脫三層皮,又怎麼可能脾氣好到始終不對孩子說一句重話。

電影《三塊廣告牌》裡的老媽就是一位中年危機的硬核媽媽,她不僅跟老公的關係很差,跟女兒之間也是硬碰硬地互懟,她之所以要租下三塊廣告牌,是想自己替女兒抓到兇手。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再深究其背後的固原,是因為她非常懊悔在與女兒最後一次談話時,也沒能好好說話,讓女兒帶著對媽媽的怨恨離開這個世界。

這樣的媽媽不愛孩子嗎?當然愛。可是她和文章開頭,那個跳下高架橋少年的媽媽一樣,她們心裡明明有對孩子最深切的愛,卻來不及找到更好更溫柔地方法,好好地對待他。

3、

我注意到,那個少年在跳下高架橋前,是跟媽媽同處在一輛汽車內。媽媽和孩子當時都已對處在極端的情緒之中,又身陷車廂狹小的範圍內,所以面對媽媽的責難,即便孩子想躲開也無處可逃,所以選擇了這種傷害自己的方式。

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應對各方面的壓力,所以自殺的念頭他們也許是常常有,但自殺的行為,一定是在某一刻被激發出來的。

北京大象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的報告中有一串數字值得我們深思。報告中說,每5箇中小學生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佔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佔6.5%。超過半數的自殺行為,從意念到實行不到15分鐘。

這才是青少年自殺最可悲的地方,他們對死亡的認知還不成熟,一些在成年人看來無足輕重的感覺或小事,在他們的眼裡可能就是無法面對的災難。

就像那個因為撞壞學校玻璃,而選擇跳樓自殺的9歲小男孩一樣。才二年級啊,連字都寫不好,遺書上“奶奶”兩個字都是錯的,就這樣走了,他小小年紀,就把對懲罰的恐懼看得比死亡更大,真的好令人心痛。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如果能夠給那些想自殺的孩子多一點的時間,讓他們冷靜一下,想一想這世界的美好,也許就會少一些這樣的家庭悲劇。

對於我們這些深陷生活泥沼無法自拔的媽媽,要做好的心理建設是:

孩子犯錯的事實已經發生,這個時候再怎麼對孩子咆哮、怒吼都無濟於事,這時候媽媽需要的不是發洩情緒的一時之爽,而是要要學會給自己按一下暫停鍵。

這個鍵可以是自己獨處先冷靜一下,可以是跟別人聊聊天轉移注意力,也可以是吃個甜點買個包,更可以尋求丈夫的一個擁抱或一句寬慰。

如果上文的那位媽媽在開車時能按一下自己的暫停鍵,想到在車廂狹小的空間內,不要輕易激怒孩子,讓他有過激的行為,有什麼話等帶孩子回家後再說,那麼或許就可以挽回孩子的一條生命。

我給自己設的暫停鍵是看電影,看一看別人曲折離奇的故事,會覺得自己孩子身上的問題其實也不算什麼。

給自己設這個暫停鍵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在情緒湧上來的時候,分散自己的火力,讓自己的思想打個岔,這樣就可以不對孩子步步緊逼。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4、

我們每個人生活在社會大群體的規範之中,看起來遵循基本的遊戲規則最賴以生存的條件,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遵循普世的價值觀,讓自己變成被社會接受的人。

可是憑心而論,支撐我們自己走過這幾十年的,僅僅是社會對我們的認可度嗎?當然不是,我們每個人無一不是為自己內心的信仰而活,哪怕這個信仰只是單純地相信,父母是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

至少能夠這麼想的孩子,就會對愛有眷戀,對世界有眷戀,不會隨隨便便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當你在對孩子暴跳如雷的時候,已經讓孩子失去了這個信仰,所以才會令他們萬念俱灰,生無可戀。

所以啊,當孩子做了什麼說了什麼,深深傷害我們時候,再生氣再暴躁,也請停下三秒鐘,留下自己按暫停鍵的時間,因為人在衝動情緒下,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不會是好事。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生命可以重來,我想那個媽媽一定會在最後的關頭緊緊拉住孩子的手說:

“對不起孩子,請你別走,媽媽愛你!

對不起孩子,媽媽不是想罵你,媽媽只是太累了!

PS:這是2019年發佈的第29篇原創推送,

作者介紹:陳妍,親子關係諮詢師、國家育嬰師,專注親子關係、家庭教育、兒童心理。代表作《窮養一個男孩,毀掉三代人》、《我調查了100組家庭,發現既能上班賺錢,又不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媽媽,根本不存在!》微信公眾號:陳妍媽媽(chenyanmama0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