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個性要慢慢發掘、慢慢培養,不要急於一時

文章多很多的家長是很大的幫助的,希望大家認真的閱讀、收藏、轉發

有的父母只以自己的期望值來評價孩子,這對孩子的個性及孩子的成長都沒有好處。在這樣的

教育下,孩子容易失去自信。不管什麼時候都要相信孩子的個性,相信孩子的成長,慢慢地、切實

地培養你的孩子。父母在為孩子訂下目標之前,要參考孩子的興趣慢慢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經

常會在生活、玩樂中顯露出來。

——滄浪《文明“慢養”才能育“大器”》

孩子的個性要慢慢發掘、慢慢培養,不要急於一時

豪豪的媽媽最近很是苦惱,因為兩歲半的豪豪太任性了。他想要什麼東西就得立刻得

到,不然就拼命地哭,還在地上打滾不起來。豪豪媽媽擔心,豪豪這樣的個性,將來可怎

麼辦呢?

不只豪豪媽媽有這樣的擔憂,連博士媽媽也一樣拿孩子沒辦法。

可可的媽媽是一個博士,無論在學問還是工作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可是,她被自己的

寶貝女兒可可搞得頭都大了。

兩歲多的可可,喜歡自顧自地玩耍,在她玩的時候,不管大人和她說什麼她都不答

應。

可可媽媽很著急,擔心孩子這樣的個性會對以後的發展不利。再出現這種情況的時

候,她就會走過去拿開孩子手裡的東西,嚴肅地對她說:“大人和你說話一定要答應。”可

可對媽媽的話毫不在乎,只是用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滿,事後依然如故。

可可媽媽不死心,一次次地想把可可從玩耍中拉出來,教導她如何回答大人的話。可

是,每次除了惹得孩子大哭,一點兒進展也沒有。

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一點兒、聽話一點兒、開朗一

點兒,對孩子的淘氣、任性、發脾氣、固執、無理取鬧等不良個性總是很擔憂,希望孩子

能變得像自己期望的一樣。但是,我們卻發現一個怪現象:越是著急地想讓孩子改

掉“壞”的性格,孩子的這種性格越是難以“撼動”,甚至會“變本加厲”。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

◎瞭解孩子的個性特點

心理遺傳學認為,孩子的性格一半來自遺傳,這包括直系親屬的DNA遺傳以及血型

遺傳;一半則來自後天發展,包括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氛圍、教養方式,甚至包括

居住條件和飲食習慣。並且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在社會生活中接觸的範圍擴大,他的性

格趨向社會性,受環境的影響加深,成長道路中各種錯綜複雜的外界因素都會影響其性格

的形成。事實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變化和被重塑的可能。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

的性格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的特徵。

個性沒有好壞之分,這和孩子的氣質類型有很大關係。心理學家認為,無論哪種氣質

類型,無論氣質維度上的哪種表現水平,都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兩面性。孩子的氣質根本沒

有好壞之別。只要放對位置,哪種個性的孩子都會發揮其最大的潛能。

因此,基於孩子性格的可變性,我們不要及早對孩子的個性下結論,要結合孩子的認

知方式慢慢發掘,慢慢培養。

◎孩子的個性為什麼要慢慢發掘,慢慢培養

既然瞭解了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我們就應該清楚,我們急於想改變孩子個性的做

法其實是“揠苗助長”。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扮演了那個“揠苗”的人的角色,總是急切地希望

孩子能快速成為好性格的人。抱有這種心理的父母常常會按照自己的喜好,強迫孩子向“既定”的方向發展,孩子稍有反抗,父母就會著急擔憂。殊不知,我們的態度也在影響

著孩子的個性形成。

孩子的個性培養要遵循孩子在各階段不同的認知方式。瑞士的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

傑認為:個體從出生到成熟大致要經歷四個認知發展階段,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

中不斷重新建構,只有前一個發展階段的認知方式形成以後才會順利進入下一個更高級的

發展階段,否則就會影響後續的發展任務。因此,我們不能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孩

子“快快成長”。

◎如何慢慢發掘、慢慢培養孩子的個性

我們要理解呵護孩子的個性,因勢利導,逐步讓孩子養成健康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

度。我們要和孩子建立起平等、民主、信任的親子關係,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孩子的個

性就會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

我們要尊重孩子不同的成長和認知規律。比如上面的例子中,可可還沒有發展到理解

人際交往的互動概念,她正處於開始認識世界的關鍵期,專注於眼前的事物,屬於個人遊

戲階段,這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期。而可可媽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武斷地打斷孩

子,對孩子日後形成良好的注意力是非常不利的。我們只有認識到孩子的這個特點,才不

會干涉孩子,主觀認為孩子個性不好。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是一種細活、慢活,不能急功近利,應該從自然規律出發。這

就需要用耐心、愛心、平常心對待孩子不同的個性,細心觀察、發掘孩子個性中的積極因

素,不斷髮揚光大,幫助孩子慢慢駛向成功的彼岸。

特別提醒: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我們切記不要給孩子貼上“笨”“淘氣”“搗亂”之類的標籤,尊重孩子內在的

成長密碼,尊重孩子之間的差異,不能消滅孩子“壞”個性,應該因勢利導,慢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