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在路上,我們經常會與一些美好的事物匆匆相遇再相別,但總有一些小小的感動讓我們懷念,渼陂就是這樣一次美麗的相遇和純粹的邂逅。從吉安前往渼陂是一路的鄉村美景,有一種說不出的親切,彷彿都是曾經經歷。穿過村口新修的漢白玉牌坊,橫亙在池塘對面就是梁氏祠堂,祠堂周邊是連片的老房子,都安靜地在陰沉天際下沉默著,一片安詳。

第一次看到“渼陂”真不知道該念什麼?也不知道是啥意思?唐朝陝西終南山下戶縣有湖名渼陂,湖至今還在。唐朝的很多著名詩人都描繪過渼陂的美景,詩聖杜甫就曾多次遊歷渼陂,寫有《渼陂行》、《城西渼陂泛舟》等詩篇。戶縣的渼陂和吉安的渼陂相隔何止千里,卻為何都用了“渼陂”這樣一個孤僻的名字,其實是有原因的。渼陂村的開基先祖是南宋初年梁仕階,是從陝西長安率族中子孫為避金兵戰亂,遷徙來贛江支流富水河建村的,至今已歷八百多年,在此已傳33代。他們把家鄉的名字作為新居的地名沿用至今,意思是子孫後代不要忘了家鄉,不要忘了故土。

富水河水運非常方便,渼陂又地處吉安、吉水和泰和三縣交匯之點,這為渼陂發展商業貿易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他們在發展商業經濟的同時,極為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明、清時期,由梁氏宗族興辦的書院多達六所。渼陂古村歷經風雨滄桑,鵝卵石道路,青石板街巷,還基本上保持了明清的格局,但同中國所有的古村落一樣,這個曾經繁華的村莊在清末之後漸漸地寥落和沉寂了,逐漸被外界淡忘。現在村裡的青壯勞力大都外出務工或讀書去了,只有婦幼老弱者留守著這個依稀飄著淡淡墨香的歷史文化名村。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渼陂之美首在建築。古村保存著完好的有著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群,氣勢恢弘的祠堂、飽經風霜的書院、幽靜的古街小巷、別具一格的教堂,還有民居內外眾多精美細緻的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彩繪、墨繪等,都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數百年來,隨著人丁繁衍,村舍逐增的無論拆、遷、毀、建,始終依憑最初與自然相諧和的佈局有序拓展。即便近百年來的新建築,也在總體格局和形制上保持了一貫的風格,在古風悠長的一片參差錯落又渾然一體的青瓦灰牆之間,流貫的是一片深厚沉穩的大家韻致。廬陵的先輩們把外來建築與本地建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加以借鑑、吸收形成獨具特色的民居建築,古香古色又土裡土氣,給人以美的享受。

渼陂民居屬於天井式建築,天井是江南古民居建築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取四水歸堂之意,為了節約有限的空間,都大大壓縮天井院落的面積,用於排水通風采光的天井極其狹小,前後兩幢房子的簷的間距很小,幾乎搭接,房屋的密集擁擠可見一斑,因此巷道景觀略顯悶壓抑,由此產生的防火問題,也都是用高大的山牆(封火牆)和極小的氣窗來緩解。因此馬頭牆並不是徽派建築獨有的建築元素,它在渼陂贛式民居中也被廣泛應用,由於高低錯落的變化,加上成片房屋的朝向和高度不同,這些馬頭山牆象跳動的旋律為渼陂民居增加靈動的韻味,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和空靈的美感。

渼陂古民居建築不如徽派講求的精雕細刻,雖然在住宅門楣、內部構架和陳設上也比較講究,但較少有徽派古民居建築大面積的雕樑畫棟。渼陂的房子整體高度也沒有徽派建築高聳,儘管都是狹小的巷道,在渼陂絕對沒有西遞的壓抑。渼陂民居支持出簷用斜撐而不用斗拱,在渼陂看不到徽式民居複雜的斗拱和裝飾性很強倒爬獅子等雀替構件。渼陂民居也有高峻的馬頭牆,半掩半露的雙披屋頂隱在重重疊疊的馬頭牆後面,除了馬頭山牆,渼陂民居還多采用簡單的女牆方式,屋簷下有裝飾性很強的彩繪,絕不同於徽派建築水墨般純粹。還有徽派民居外牆大多刷白,青黑瓦,即著名的“粉牆黛瓦”,而渼陂民居外牆多用眠磚,牆體下部多用麻石、紅石勒腳,青磚灰瓦。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渼陂之美更有人文之勝。穿行渼陂,吸引人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幾乎每個房子都有自己的故事。文天祥稱之謂“文獻名宗”、“衣冠望族”,看來並非溢美之詞。渼陂古村就象一本厚重的書,當你一頁頁地翻開它的時候,就會被它精彩的內容所吸引,這裡不但擁有古代歷史文化,也擁有近現代的紅色文化。渼陂有詩書傳家的傳統,尊師崇學和興建書院,使得大批宗族子弟因此獲得了受教育的機會。因為重視教育與文化,所以渼陂古民居建築在設計建造中融入濃厚的文化理念,一些古民居建築中往往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如詩詞、書法、楹聯、戲曲、雕刻(雕塑)等藝術門類可以靈活運用於建築各個部位,而且結合完美,恰到好處。

梁氏祠堂因為門柱上刻的長聯的兩個嵌頭字“永慕”,又稱為“永慕堂”,其中蘊含著“永不自滿,慕學先進,光耀宗堂”之意。建於宋代的“永慕堂”,後來經過多次重建,至今依然顯得古樸雅緻,雄偉壯麗。祠堂方正敦實,青磚灰瓦,紅柱紅樓,飛簷高挑,高大的斗拱依然有著當年的氣勢,門樓四角飛揚,自信而不跋扈,激情而不張揚。大門上有牌樓飾頂,如意斗拱,翹角飛簷,門額高懸紅底金字橫匾,上書“翰林第”三字。精緻非凡的雕刻飛簷與樑柱之間,正眉簷上的圖案居然是由上百個鏤空雕刻的漢字組成。儘管有不少殘缺,但大多數依舊清晰完整。祠堂的左側門上書“出則第”,右側門題的是“入則孝”,圍繞牌匾的幾幅水粉畫依然清晰可見,畫筆工細。

祠堂有三十七根暗紅色石柱,每根石柱上都刻有蘊意深遠的楹聯,深濃的文化蘊味從中流露出來.在中堂的牆壁兩側,寫有“忠、信、篤、敬”四個大字,每個大字都有兩個人之高,氣勢逼人。第三進正廳有匾“對越在天”,出自於《詩經·周頌·清廟》,“對”取報答之意,“越”則指頌揚。匾上方為紅木飛簷斗拱,斗拱下是一大片木雕倒掛,其圖案為鏤空的壽、喜、福、祿等帶雙翅圓環,既像官帽,又象徵生機發達。

從宗祠出來,踏著蜿蜒的卵石小徑,很快就會淹沒在村落中。色調都是深深淺淺的灰,彷彿是凝固在發黃的紙片上的那一抹水墨,簡單,深邃,古樸,靈動。軒公祠的規模雖不及翰林第,但亦自有一番尊嚴。兩個偏門左書“修紀”右書“敘倫”,如今已是門環緊鎖。斜對面的一棟帶有陽臺的建築吸引了我,雖然整體風貌與其它建築基本相似,但感覺卻是當時中西結合的典範,據說是教堂。在這樣偏僻的古村看到這樣的建築著實讓人吃驚,也感佩西方文化的極強滲透力。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渼陂跟其他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在於村裡隨處可遇的紅色革命遺蹟。如梁氏宗祠永慕堂為紅四軍總部舊址,“名教樂地”居是毛澤東舊居,此外,村中還有朱德,彭德懷、黃公略、曾山的舊居,“二七會議”舊址等等。紅軍在渼陂曾經進行較長時間的革命活動,斑斑駁駁的老牆上,紅軍留下的標語至今依稀可辨,據說至今尚能辨認的還多達83條。1930年2月7日,在渼陂召開了著名的“二·七”陂頭會議。據考證,毛澤東作於1930年2月9日的《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詞的的結尾寫道:“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其中“命令昨頒”就是指1930年2月8日“二·七”會議作出的攻打吉安的命令。

從渼陂村走出了三位為創立共和國立過諸多汗馬功勞的將軍,梁興初、梁必業和梁仁芥。解放戰爭時期,四野38軍軍長是梁興初、政委是梁必業,叔侄倆共同領導一支軍隊,也應該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當年的鬥爭極為慘烈,渼陂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先後有51人為革命壯烈犧牲。

在硝煙瀰漫裡,古樸的祠堂披上了“紅色革命”的色彩,紅色的腳步在古祠的歲月裡匆匆走過,宗祠自然而然地也就少了一份陰森古板,多了一份崇高威嚴。毛澤東舊居有副對聯:“萬里風雲三尺劍,一庭花草半床書”,據說為主席所愛,解放後一直掛在自己居室的牆上。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對於古村落,我向來有一種偏愛。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說:“從基層看上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和漢學葛蘭言也曾經指出,鄉土是中國文明的基礎,中國文明脫胎於上古鄉土的社會關係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研讀中國倖存的古村落是深入瞭解中國古老社會和文化的關鍵所在。更何況那些古老建築的屋簷牆角都是故事,單憑想象,就已經是令人神往。在那樣承載著的歷史歲月的村子裡,你可以低頭思古,你可以放飛想象,你可以抒發一些虛妄的感慨以及慢慢體味古老的世俗風情。其實對古老東西的喜歡,無非就是為了給自己編織故事尋找想象的場景和情節,為自己不能擁有的生活找一個情感的棲息地,為自己不可預知的未來借一些想象的空間。

渼陂村裡佈滿了迷宮般的小巷,小巷的走向、角度、長短似乎毫無規律可言,但卻在錯落中另有一種秩序和風格。許多小巷窄得僅能容一人側身通過,小巷的牆角旮旯裡,甚至鵝卵石的縫隙裡都長出了叢叢青草,想來並不經常有人來往。當你從一條小巷穿出去,經常會眼前一亮,眾屋捧月似的出來一口池塘。池塘砌邊的石板和青磚一看就知道年頭不短,青綠的苔蘚襯托著碧綠的池水,相映成趣。村內28座方塘映照著渼陂人平靜的生活,村裡的古民居,大都就群聚於村中大小池塘的前後左右。水源的位置和大小形狀除了實用之外,還考慮了合乎風水的要求,28座池塘象徵著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更為奇特的是據說每口池塘下邊都有水道相連相通,在不同的季節自動調節每一口水塘的水位,足見當初建設者的智慧。

就這樣,走過一座連著一座的古老宅子,穿過一條接著一條的小巷,我來到村中央,頓時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多個池塘連綴在一起,呈現出古村落少有的空曠。池塘南邊有三棵巨大的古樟,渼陂的很多青灰色古宅,都是這樣掩映在古樟綠蔭叢中,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悠悠古意。其中兩株相互依偎,粗大樹根交錯,被稱為連理樹,村民則稱它們為“夫妻樹”。其中一棵依然偉岸如峰撐開繁枝茂葉如傘,另一棵和它緊緊相依,根連著根,但只剩下幾個乾枯的樹椏。我忽然覺得渼陂就像這連理樟,一半代表逝去的歲月,一半代表延續的生活。我久久地徘徊在樹下鵝卵石鋪就的小徑上,背後是高高的一垛老牆,牆上不同年代塗寫的標語口號,已經模糊不可辨認,一條條的藤蔓垂落下來,似乎有意掩蓋它那蒼老的面容,幾隻白的、灰的老鴨靜靜地蹲在池塘邊的石階上,一動不動。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如今的渼陂已失去了當年的繁華與喧鬧,每一棟老房子、每一堵老牆、每一棵老樹,每一株小草,都泊在寧靜與詳和中,時間就這樣被安靜地過濾、沉澱。古香古色的渼陂村裡瀰漫著安寧的味道,虛虛實實又濃濃淡淡地飄浮著,直滲心脾肺腑,讓我在喧囂的塵世生活中尋找到了一份心靈的純淨,讓心底所有的隱秘與浮躁徹底地宣洩了出去,心也變得很寧靜和平和起來。

穿梭於渼陂曲折的古巷間,俯仰於渼陂各式古建築,這裡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石似乎都滲透著古人的智慧。站在兩堵相距僅七、八十公分的高牆的細碎鵝卵石小徑上,仰頭窺那狹長如帶的天空,一下子就能把我的思緒扯得老遠老遠,撫摩那塊塊冰冷的堅硬的青磚,老得發黃的歲月就在我的腳下,一路走過去,彷彿走過了一段段滄桑的歲月,那一棟棟由青灰色磚壘就的古建築,依舊靜靜地躺在昨天的歷史中,斑駁的牆簷,老舊的木圍,殘破的磚垛,散漫的青草,處處透著凝重和純樸。然而逝者如斯夫,如今只有殘牆上一道道縱橫交錯的裂縫有如時間老人額頭的皺紋,向人們展示歲月的滄桑和曾經的輝煌。

時光似水,富水河千年一夢。夢醒時分,河面上躊躇滿志的官宦已絕蹤影,穿梭於文事交流的鄉賢早已作古,昔日的輝煌只在褪卻光鮮的青磚灰瓦中可見依稀,以往的昌盛只在斑駁的雕樑畫棟裡尚可覓尋。而我們又有誰能想到就在幾年前,渼陂還坦然地躲在厚厚的歷史塵埃之下不為人所知呢?也許,因為千年的古村千百年來已練就了內斂的精神,有了一種難得的隱忍品質,經受過那麼多歷史的煙塵,見證過那麼多如錦的繁華,亦經受過那麼多的冷寂和寥落,渼陂依舊坦然如故。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走村記:散落在渼陂的斑駁時光

我幾乎是漫無目的在古村裡遊蕩,然後又在無意中與種種深遠的歷史印痕迎面相撞。渼陂的青壯年悉數常年外出謀生髮展,留下老幼婦孺守護著千年的傳承、守護著冷落的家園。大多數人家的門都是關著的,門兩邊大都貼著祈禱幸福的對聯,只是紅紙都褪去了本色,只有墨色依舊鮮亮,看來單純更經得起時間的磨礪。幾家童子倚在家門口,睜大眼睛看著遊人你來我往,眼神是那麼的透明無邪。小巷裡和祠堂前追逐嬉鬧的孩子更多,笑聲打破了古村的寧靜。老人們在午後祠堂門口安靜地坐著,聊聊家常,唸叨著遠在他鄉辛苦打拼的兒女,慈祥地看著祠堂廣場上嬉戲追逐打鬧的孫子、孫女。他們不似年輕人那麼思變善變,他們只是默默地守著,侯著,安詳而又麻木,無意中竟也保藏了一份難得的寧靜。

“年年有餘”通常被人們用作祝福的吉祥詞,古愧弟斑駁的牆壁上“多留餘地”四個遒勁有力的字體,簡單的四個字似乎寫出了渼陂人對生活態度的恬淡和豁達。也許渼陂的後人正是遵循了先人“多留餘地”的教誨,才擁有這平靜、詳和的生活。渼陂雖然幽靜卻談不上奇險,樓宇房舍雖有些年頭,但始終富足而又穩定的生存經歷並沒有讓它留下多少令人嘆惋的廢墟或遺蹟,因此也聽不出多少歷史的浩嘆與悲壯,沒有古戰場的如血殘陽,也談不上空曠的長河落日,然而它的歷史路程卻顯得平實而耐久,狹窄而悠長,就像它的條條小巷。

我在想,沒有比渼陂小村更足以成為一種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徵了,它比名聲在外的皖南古村落更具有江南鄉村氣息。中國的讀書人自古崇尚隱居,將自身消隱在平民小村常態生活中,可算是大隱隱於市了。是啊,不是陝西渼陂湖邊的終南山,而是像渼陂的江南古村落才隱逸過真正的大詩人,秉承五柳先生傳統的田園派詩人,無一不是在江南村落裡或獨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邀上鄰居老丈“把酒話桑麻”。“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但願有一天能讓飄蕩在大都市喧囂間的惆悵鄉愁,駐足於無數清雅的江南小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