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修養,是不對別人的痛苦感到麻木

最好的修養,是不對別人的痛苦感到麻木

“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這是北大畢業的抖音網紅李雪琴成名作的視頻內容,而吳亦凡本人的視頻回覆更是將“誰是李雪琴”帶上了熱搜。然而熱度逐漸褪去。當我們走近視頻背後的李雪琴,才知道這個在網上傳播快樂的年輕人,現實生活之中居然是一個抑鬱症患者。而她本人並不是網傳的吳亦凡的粉絲,在視頻中頻繁cue吳亦凡,是因為“他看起來被保護的很好,沒啥煩惱,也沒啥壞心眼兒,我挺羨慕這種狀態。”大學就深受抑鬱症折磨的李雪琴曾經求助本校的大學生心理諮詢中心,得到的回覆卻是:能正常畢業你抑鬱個什麼呢?對此,李雪琴說:“被保護的很好的人,往往無法理解痛苦的人為什麼痛苦。”

是啊,人間悲喜,實難共情。

最好的修養,是不對別人的痛苦感到麻木

清明之際,熱度褪去的“江歌案”再度受到關注。當事人劉鑫因為事件曝光受到輿論指責,在清明節向江歌母親發難,覺得對方是拿“江歌案”博同情蹭熱度,甚至以血餛飩來形容對方在此事之中獲取不正當利益。儘管在清明之後她又發了祝江歌在天堂安好的博文,但仍難讓人聽出悔愧之意。不僅僅是劉鑫,在江歌媽媽因為女兒無辜慘被殺害奔走呼號時,仍有少數聲音認為她是在帶動輿論干預法律的公正。甚至有人拿魯迅筆下的祥林嫂與之對比,似乎江歌媽媽的傷痛應該和祥林嫂一樣,終止在那個春天。然而,這位母親消瘦的面容和麵對公眾竭力保持清醒堅強的神態,讓我們知道,痛苦從來沒有停止過侵蝕她,又或許對於她來說,為女兒繼續討回公道,就是活下去的唯一意義。

面對生離死別,所有的勸慰彌補都是徒勞,“死者已矣、節哀順變”這樣的話,更像是面對他人傷痛和眼淚時,打破沉默的寒暄之詞。又何苦去對他人的淚水去妄自揣測呢?

如果說是經歷不同造成的白天不懂夜的黑,那麼一些經歷過黑夜迎來了光明的人,對仍在黑夜苦苦掙扎的人是否能抱有善意呢?

最好的修養,是不對別人的痛苦感到麻木

近日,996工作制在網上引發了大量的討論,馬雲作為當代成功人士的代表,卻以一句“能做996是一種巨大的福報”受到大批網友的討伐。這種類似於“我們小時候飯都吃不飽,你們現在還挑食”這種不符合邏輯卻又批判味十足的話,幾乎和他成功人士的身份不太匹配。這更不算是激勵,畢竟在眾多996工作制壓迫下的員工,沒有幾個能成為馬雲。記得柴靜在《看見》中說:“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哪怕是經歷相似,也不能以自己“過來人”的身份去批判和指責他人不夠堅強不夠努力,這不是正義,這是戾氣。

最好的修養,是不對別人的痛苦感到麻木

相比功成名就的馬先生,楊絳先生做出了最好的示範。在自己面臨生活最困難的時候,仍然對老王的命運多舛感到酸楚和悲痛,說那是自己身為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的人的愧怍。這是佛心,是一種大愛和慈悲,或許我們終其一生都難以企及。但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不對他人的痛苦感到麻木,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出的選擇。

或許,當有著年輕鮮活的生命選擇和世界告別的時候,我們在沒能挽救覺得遺憾的同時,不要隨後就說:“什麼事兒抗不過去,這麼脆弱,不想想想自己的父母嗎?”又或許被告知身邊的人有抑鬱症時,我們不要給他貼上“矯情”“玻璃心”的標籤,不再別人露出自己傷口的時候視而不見,我們是不是會更加坦然?“你的痛苦我不能幫你分擔,但是我相信,這對你來說,十分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