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韓寒:走上社會批判的道路

小說:韓寒:走上社會批判的道路

安徒生的童話《牙痛姑媽》中有這麼一句話:“大詩人應該有大牙痛;小詩人應該有小牙痛!”這種說法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拿韓寒來說,韓寒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一系列變故,包括退學後北漂期間的經歷,無疑使得韓寒當時的小日子過得十分不舒心。但正是那些讓韓寒感到苦惱的人生事件,在韓寒的成長過程中為他注入了使他超越常態生活的因素。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注意到,韓寒(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人格的最核心要素是缺乏安全感。他的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結構,在高中退學前後基本定型,對其人生道路、創作實踐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也必將在未來繼續影響他的人生。

因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中,受到較多的壓抑和傷害,為求自我保護,變得躲避社會,內向靦腆、不善交際;也因此對外部世界產生一定敵意,對社會人生持普遍的懷疑態度,多少變得有些年少輕狂、憤世嫉俗;從小就感受到經濟條件差異的壓力,多少變得無心向學,將主要的精力投向文學創作,導致學習成績大幅度滑坡,以致不得不退學;同時卻苦心人天不負,成功出版第一部小說《三重門》,名利雙收;退學後一度彷徨失落,喪失人生目標,因緣際會走上賽車道路,又長期無所建樹,與此同時也荒廢了文學創作,漸漸淡出文壇,陷入人生低谷——這是韓寒青少年時期、退學後一個時期的個性、思想和生活發展線索。

但楚留香畢竟不愧是楚留香,韓寒畢竟不愧是韓寒。這個小夥子,曾經是小小年紀就博覽群書的天才文學少年,曾經受到過眾多文學前輩和歷史名人思想的薰陶、人生經歷的啟迪;也從他從小就很嚴格的家教中獲得了做人最重要的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精神;最初的文學成就雖然還不至於說一定會名垂青史,但也影響轟動不小;在社會上闖蕩了若干年後也建立起一定的人脈關係;經歷過挺多酸甜苦辣的人生磨鍊,變得越來越成熟……總而言之一句話,2005年以後重返上海,加入上海大眾333車隊,在新浪博客上開博客罵世傷生,同時重新明確小說創作定位的韓寒,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再次走出人生的低谷,絕對有某種必然性。

韓寒青少年時期所經歷的一系列事件,使得他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形成了強調個性自由發展的個性主義人生觀和重視金錢的物質主義人生觀,以及對社會人生的普遍懷疑和批判態度。李敖、王朔等前輩作家對韓寒的影響,以及伯樂式的出版人路金波對韓寒的有意識策劃包裝,無疑使得作家愈發堅定了對自己的人生和創作道路的信心。

路金波是中國大陸第一代網絡寫手中的一個,最初曾以網名李尋歡名世,當年在中國大陸第一個有影響力的文學網站“榕樹下”的同事和朋友寧財神、安妮寶貝等人都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小說家、劇作家。路金波近年來雖然不從事寫作,但是在作品策劃上頗有眼光和經驗,尤其善於營銷,作為韓寒的出版商和幕後策劃人之一,對韓寒的影響不容忽視。難怪有人儘管拿不出證據,仍舊到處亂講路金波有可能是韓寒的代筆者之一。

路金波不掩飾對金錢的慾望,奉行市場為主導的商業暢銷書出版路線,對旗下作家的包裝和出版一向奉行市場主義的路線。路金波曾說:“我希望饒雪漫走商業化的路線,韓寒就去豎牌坊做知識分子。他們倆絕不是女生版、男生版的劃分,而是一個經濟一個政治。”關於自己和韓寒的關係,路金波表達得比較謙虛:“如果說我是韓寒的經紀人,那是看低我;說我是他的人生導師,那是看高我。我跟韓寒是兩個獨立平等的個體,一個生意人,一個思想家,我們互為益友,打打麻將、 踢踢足球、捏捏腳。如果要說有什麼指點,我年長他幾歲,會告訴他要懂得理財,要挑個溫順、體貼、會持家的正牌女友……”

無論如何,就在2005年重返上海以後,韓寒開始有意識地將個人對個性自由和物質財富的追求,對社會人生的懷疑和批判態度,與廣大人民群眾要求進一步推進社會民主法治建設的訴求結合起來。除了大量寫作針砭時弊的雜文,他的《光榮日》、《他的國》、《1988》等長篇小說,對於社會人生的批判也加強了。關於這一點,韓寒在周立波的訪談節目中曾這樣表述:“我覺得其實為自己是最開心的,你只要確定你自己這個人不是一個反人類、反社會的人,那麼為自己其實就是為社會。”

但這並不是公報私仇。個人往往是從自身經驗出來理解社會,從個別到一般,這是認識規律;而任何個人的悲劇本質上都是社會悲劇的一種具體表現。韓寒的出現是國家民族之幸,因為並不是每一個遭受不公的人,都有能力對其遭遇進行反思批判。韓寒的反思和批判,固然帶有個人經驗色彩,卻對推動社會民主法治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相對於《三重門》出版時對於沒有出過書的父親的超越,以及“反出”學校時對教育體制的反叛,韓寒這一次對父權制文化的俄狄浦斯式謀殺是更加激烈也更加成功的。

韓寒的這一次反叛選擇了與廣大青年和普通民眾站在一起,聲討金錢權力社會的種種不公,在聲討權力“父親”的同時,又將父老鄉親作為自己精神支撐,從一個人孤軍奮戰變成了與群眾一起並肩戰鬥,因而他的步履就走得愈發紮實穩健。

從韓寒迄今為止的戰績來看,他的這一人生戰略是成功的。他以其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做自了漢,關心社會、為社群謀福利是一種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