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青年加入十八軍跟隨部隊進軍西藏

【編者按】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祖國的統一,人民的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和西北軍區派出部隊,執行中央決策,從四川、青海、新疆、雲南四個方向向西藏挺進。進軍西藏、經營西藏的任務主要交由十八軍。進軍西藏的先驅們用他們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書寫的故事雖早已遠去,但其內涵卻依舊激盪人心。那個特殊年代裡,那段走進西藏、建設高原的故事今天正由親身經歷者、參與者和記錄者娓娓道來,雖歷久卻彌新。

中國西藏網訊 69年前,風華正茂的巴塘青年郎傑,將革命理想主義視為高於天,為的就是“將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那個時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歷經磨難,以苦為樂,今時再憶往日,曾經的少年將多少過往,皆付於笑談中。

巴塘青年加入十八军跟随部队进军西藏

圖為86歲的郎傑接受採訪。攝影:王媛媛

積極參軍 投身革命

巴塘,是西康省的邊緣縣,處於四省交界、五省通衢之地,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方。解放前,為了爭取喇嘛和土司頭人,爭取當地群眾,國民黨就在當地辦現代化的學校。

1949年12月9日,國民黨將領劉文輝投誠起義,巴塘地下黨公開活動,該日被稱為“巴塘縣解放日”。之後,國立巴安師範學校停辦,就讀於該校的16歲青年郎傑肄業。作為一名進步青年,郎傑看過《聯共黨史》,看過毛主席七屆二中全會的講話,接受過共產黨的思想薰陶。“當年長征時,賀龍的部隊路過巴塘,那時就對共產黨有了一定的瞭解。”

郎傑在巴塘縣加入十八軍,是巴塘方面的先遣支隊。“那個時候,哪裡需要去哪裡。”郎傑談到:“參軍的原因,是為了解救當時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西藏人民。”

昌都戰役 一觸即發

昌都,從內地進入西藏的東大門,是西藏東部橫斷山脈中的一個重鎮,由於地形獨特,地勢險要,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當中央人民政府通過廣播、派遣代表等方式,促使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中央談判時,西藏反動政府卻自恃有外援,擴充藏軍、補充兵員,將藏軍部署在昌都周圍及金沙江沿岸,約八千人。至此,西藏地方政府關閉了和平解放的大門,人民解放軍被迫進行昌都戰役。

巴塘青年加入十八军跟随部队进军西藏

圖為戰士們行走在江邊。翻拍:孔夏

根據藏軍的部署情況,十八軍擬定了參戰部隊分為南北兩個集團,以北集團為重點,組成鉗形進擊的作戰方案。郎傑所在部隊為南線集團,從巴塘至芒康,察雅,最後進駐昌都。

巴塘青年加入十八军跟随部队进军西藏

圖為進藏部隊過江。翻拍:孔夏

多路並進 解放昌都

渡過金沙江,53師157團佔據了有利地形,對藏軍第九代本形成夾擊之勢。當部隊進至寧靜(現芒康)附近時,藏軍第九代本德格·格桑旺堆前來議和,表示九代本願意放下武器,並帶領部隊進入寧靜(現芒康)。由於戰前有效開展了政治爭取工作,格桑旺堆對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政策已有較多瞭解;同時也自知其部隊不可能戰勝解放軍,覺得這樣“還不如談判議和,於公於私都有益”。於是,高舉義旗,站到人民一邊。藏軍第九代本的起義,為昌都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我們從察雅過瀾滄江時,是乘木筏子,將東西放在中間,人在兩旁,站在筏子上的時候水能淹沒到膝蓋,過河的時候人再牽著馱物的馬過江。”“沿途沒有遇到藏軍。”

雷動風舉,先發而後至。歷時19天,昌都戰役結束,昌都解放,共殲滅藏軍5700餘人,共俘代本以上高級官員20餘名,藏軍主力已被消滅。以戰促和的昌都戰役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礎。

駐紮昌都 面臨斷糧

陷入窘境的噶廈政府在彷徨,為了和平必須在昌都耐心等待的勝利之師,此時卻面臨另一個敵人——飢餓。

昌都戰役後,進入11月份的雪域高原已十分寒冷,先遣部隊曾賴以生存的野菜也了無蹤影。此時公路沒有修通,再加上大雪封山,飛機也無法實現空投,供給更加困難。此次缺糧程度遠超十八軍在甘孜之時。

巴塘青年加入十八军跟随部队进军西藏

為適應高原生活,指戰員們學吃糌粑。翻拍:孔夏

“我們早上吃飯以前還要上山去打柴火,因為我們要做飯,當時沒有砍刀,也沒有繩子,我們就用自己的‘綁腿’捆柴火,用石頭砸枝條、木材等。砍完柴以後就捆起來,因為背不動,就將柴火從山上滾下來。”

“當時吃飯會限額,一斤16兩,每人只能吃10兩,上午10點鐘開飯吃5兩,下午4點多鐘吃5兩。這時吃的糧食是進軍西藏時背進來的,還有采買的青稞。”郎傑說到:“在洗臉盆裡一大碗湯,或者蛋黃蠟,買點元根,裡面倒點辣椒和鹽巴,一個洗臉盆所盛為10個人的飯量。唱完歌就開飯。10個人蹲著吃,都先盛完。吃飯前先唱歌,比如當時唱的是‘解放軍的天,是明朗的天’……唱完後,連長說開飯大家才可以吃。”

為了明年可以及時種地,再加上物資有限,戰士們輪流用鋤頭挖地。時值冬天,地被凍硬,根本挖不動,手上全打泡了,“當時沒覺得苦,為了明年種地,能開多少就開多少。”他們會白天晚上輪流種地,人歇了,但鋤頭不能歇。

戰士們餓了41天后,後方補給終於運來了。空投不準,有的投到河裡,有的投到了山上。當地老百姓見到後,還會送還,“給報酬老百姓也不要。”當時很久沒吃到米飯的郎傑說,“大米好吃得很,根本不需要菜!”(中國西藏網 記者/孔夏 王媛媛 部分資料及圖片參考自《雪域長歌——西藏1949-19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