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弟子為什麼稱為儒家思想,儒又代表什麼意思?

統治者41


儒家的來源是設麼?如何看孔子所說的“君子儒”和“小人儒”?

儒家最初是一種職業,主要從事喪禮祭祀等事情,用當時看不起儒家的思想家墨子的話說,就是發死人財的人。

齊國著名宰相晏子曾經指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者有四種毛病。這是當時儒者的通病,並不是針對孔子個人。也就是說,不是孔子害了儒者,而是儒者害了孔子。孔子年輕時候確實幹過儒者主持喪禮的活,但那只是他的謀生手段而已,志當存高遠的孔子,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儒者了。

那麼儒者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呢,為什麼惹得人品不錯的晏宰相,對他們有那麼大的意見呢?

中國人歷來重視喪葬禮儀,這些禮儀紛繁複雜、規矩很多,普通人不容易掌握。按照現代經濟學“有需求就有市場”的原理,當時喪葬禮儀的需求十分突出,就催生了特殊的社會階層——“儒”,他們以專門替人操辦冠、喪、嫁、娶等禮儀為生。這種職業地位低微,沒有固定的財產和收入,做事時還要看人臉色,所以形成比較柔弱的性格,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所以《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儒,柔也,術士之稱”。

為了保證自己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儒者提倡厚葬的觀念,教人哪怕是傾家蕩產也要搞一場體面的葬禮。就像證券商勸人趕緊趁著牛市炒股,地產商讓人漲價前趕緊買房一樣,他們的一言一行滲透著利益。和孔子一個時代的墨子先生,極度厭惡儒者的這種行為,作為儒家學派最激烈的反對者,他語帶諷刺地說,“富人有喪,乃大悅,曰:此衣食之端也”,意思是,“太好了,那邊富人家死人了,我們又有吃有喝了”。所以,當時儒者給社會的印象很糟糕,他們是發死人財、騙吃騙喝的一群格調不高的小人。

孔子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儒者了。他不是那種看見別人家死人就喜形於色的人。給別人辦喪事的時候,看到別人哭,他也跟著流淚,一天都吃不下飯。孔子特別喜歡唱歌,但他一聽到別人哭就跟著哭,只要這一天他哭過,他就不再唱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是個富有同情心、多愁善感的“暖男”。

孔子也認識到,這些騙吃騙喝的儒者,就像“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孔子曾經教育弟子子夏,要做君子一樣的儒者,別去做小人一樣的儒者。由此說明,孔子不僅自己已經與傳統意義上的儒者割裂開來,而且要求自己的弟子們,不要做騙吃騙喝的江湖騙子了。

那麼,“君子儒”和“小人儒”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君子儒”是指那些心底光明、道德修養極高的人,他們關心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生活,更關心普天下人們的命運。用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就是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君子。而“小人儒”的目標就是活著,沒有道德理想,只關心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用著名歌劇《白毛女》裡面的黃世仁的話,就是“我家自有糧滿倉,哪管那窮人餓肚腸”。


好玩的國學


儒,是柔弱、微小的意思。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相對於浩瀚的宇宙、無盡的時空,人無疑是極其脆弱與微不足道的。

然而,人又是這個宇宙中最神奇、最了不起的存在——因為人是有思想的,“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

能夠從這兩個方面深入地去了解、認知自我是人類最了不起的地方。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卻能夠征服、駕馭、掌控世界上最強大東西,可以摧毀、消滅、粉碎天下最堅不可摧的事物。

儒,肯定包涵了這樣的認知,看似柔弱微小的個體卻可以駕馭比自己強悍龐大得多的東西——司馬遷在《史記·禮書》中讚歎道:“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

天地之間能夠主宰支配萬物、領導管理大眾的除了人類自己,還有什麼物類能夠做得到呢?不是“人力”又是什麼呢?

太史公的意思是除了領袖人物個人的傑出才能、非凡努力之外,更應該感謝無數傑出的先賢聖哲們——感謝他們在混沌無序、雜亂無章的世界裡不斷摸索、探尋、總結、制定出可以“宰制萬物,役使群眾”的有效方法、不朽的制度:也就是“禮”。後人們繼承、借鑑於先祖粲然的文明成果和偉大的創舉就可以便捷地役使群眾、宰制萬物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儒,又是繼承與發揚的意思。

儒家是最重視、崇拜先祖及其文明成果的,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儒家學說的最主要的部分應該不是自己獨創的,而是經過精心篩選、仔細甄別後繼承來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人的偉岸、光輝,使孔子及其後學們堅信:天地無窮無盡,人與之相比微不足道。但是隻有人可以與天地相提並論、相併立——《中庸》裡面說“唯天下至誠,……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特別重視“仁”——仁者,人也。就是讚揚人性中高尚、偉岸的部分,肯定人類難以估量的創造力和無盡的智慧、非凡的勇氣。

儒,是關愛與敬意的代名詞。

世界上最柔軟、最溫暖的是母愛,而母愛又是世界上最堅強的東西——當幼仔的生命面臨威脅的時候,母愛的強悍表現會讓世界都為之顫慄、發抖。

儒家同樣是二者兼具的,只是儒家更加強調關愛與互敬(原則性)的結合統一,而不是一味的溺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即便是“骨頭最硬”的魯迅先生,也有溫情脈脈、柔情似水的一面。這個世界不總是需要強悍霸氣、大義凜然,君子“威而不猛、泰而不驕”儘管不失威嚴卻應該是一副溫和從容的模樣,讓人喜歡靠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既然人可以同天地相併立,在帝王、諸侯、權貴們的面前為什麼要奴顏婢膝、戰戰兢兢呢?完全可以不亢不卑、分庭抗禮的,相互間保持必要的尊重就可以相處,否則就離開。同樣的道理,所謂的強者有什麼資格在弱者面前飛揚跋扈、驕縱恣肆呢?讓弱者可以不亢不卑、分庭抗禮,擁有與帝王、權貴相對等的尊嚴——使每個人都懂得並且擁有自尊、讓每個人都明白自尊的同時應該給予他人相對應的尊重才是“禮”的實質、“敬”的主旨:越是高高在上的越應該謙恭溫和、禮賢下士。尤其是在對待弱小者、對待“鰥、寡、孤、獨、廢疾者”應該更加體恤恭敬、滿懷同情與關愛——這是儒家修身的第一要務:自信而不狂妄,自尊而不驕橫。

君子周而不比,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要讓所有人都能夠過上自尊、體面的生活,維護每一個人的尊嚴是儒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踐踏他人尊嚴的行徑儒者會像母親呵護幼崽的生命一樣表現強悍,能夠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

儒,是黑暗裡的燈塔與火把,意味著堅強的引領、積極的探索和勇敢的嘗試。給人們以希望與期待。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人類的始祖在遠古之時未必不是生活在這樣嚴酷難破的“鐵房子”裡,力不如牛、奔不如馬。除了上天給予的肉體身軀,別無長物。狼蟲虎豹、蛇蠍毒蟲、山火洪水、瘴氣瘟疫……什麼都致命、處處是壁壘。在這樣近乎決絕的生存環境裡面如果沒有了“希望”的指引、勇敢的嘗試、積極的探索,今天的人類可能依然還處於矇昧、未開化的狀態。

《莊子·天運》裡藉助老子的口吻來規勸孔子“天鵝不是因為天天沐浴才毛色潔白,烏鴉也不是每天用黑色漬染才毛色烏黑,烏鴉的黑和天鵝的白都是出於本然,不可以人為的觀點來評判高低、加以改變……”

道家的觀點無疑是深刻、透徹的,孔子並不是不知道、沒有想過。只不過要是依從道家那消極退避的觀點的話,大禹還有必要去治水嗎?提著極其簡陋的工具、累得像個勞改犯一樣,去對付那滔天的洪水?在那個年代裡,是不是很瘋狂?是不是自不量力?那麼多的先賢聖哲還有必要在反覆的失敗之後又勇敢地去嘗試、探索、努力奮鬥嗎?

以柔弱之身、脆弱之體想要去馴服驚濤駭浪、洶湧洪水——與孔子以一己之力周遊列國、推行王道仁政有什麼不同呢?即使不成功,也要去嘗試、去力行——為天下蒼生計、為萬世後人計,雖千萬人吾往矣。縱然是四處碰壁、連遭災殃、備受打擊,卻矢志不渝、永不言棄——“當仁不讓”,因為這是“儒”無法推卸與逃避的責任和擔當。

至於後世用以愚民、鉗制思想、維護統治的所謂的“儒家”,則是被肢解分割、強行改造過的“儒”——雖然他們敬奉孔子、祖述堯舜,但是與孔子的主張、儒家的宗旨已是大相徑庭、天壤之別了。


唐言唐語


“儒”本來是“術士”的通稱,術土即學道之士。《周官》“儒以道得名”,與“師”對舉,《疏》稱“儒,有道德、有道術者之通名”。師既與儒並言,則儒本為掌教育的人,就是以“六藝”教人的保氏。因為孔門專傳“六藝”之學,故遂加以“儒家”的稱號。

孔門教育,分為四科,孔子嘗稱: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照這樣看來,在孔子之時,儒家已分為四派。《韓非子·顯學篇》 以為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這八派的書,多已不傳。實際上只有孟、萄二家,始為孔門兩大宗派。

因此,孔子及其弟子所傳學問就稱為儒家思想。


桐琴候月


回答問題前,先搞清楚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諸子:各種學說的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墨子等。百家就是他們創立的學派,大都以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命名。1.儒家: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仁政」。2.道家:以「道」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認為天道無為。3.墨家:提出「非命」主張,「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4.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以法為教,以吏為師。5.名家:從事論辯名實的學術活動。6.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並用它解釋社會人事。7.縱橫家:以縱橫捭闔之策遊說諸侯,由從事外交活動的謀士組成。8.雜家:因「於百家之道無不貫綜」得名。9.農家:注重農業生產,認為農業「為神農之言」。10.小說家:採集民間傳說議論,藉以考察民情風俗。瞭解了以上內容,結合《說文解字》,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孔子學說被稱為“儒學”了。“儒,柔也,術士之稱。”“儒”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即“術士”,後演變為主持各種禮儀人物的統稱。


漁丈人2


孔子之學為仁、義、禮、智、信,後自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他死後其弟子們在一起研究其有生之思想及其語錄和文獻,並整理出著名的儒家經典,也就是論語。

孔子之論是循規蹈矩而行的思想,尊重規則,以仁義禮智信為宗旨的救世學說,讓人們從思想上嚴守忠信,舉手投足間彰顯書雅之風,言談舉止間即可表現禮儀樂趣仁德之風尚。孔子思想以不反抗而立自身修養來完善對國家的治理和完善,這是他儒思想主要因素。孔子與孟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儒家文化,孟子是以修正治國,以國禮來安邦,孟子之學不被當時之政所待見,所以孟子之道與孔子之儒雖有共同點、但兩個思想家初終理念劃分截然不同。

那麼孔子之儒學在以後的社會變遷中,逐漸被統治者發現,他的儒家之學對當時的社會的亂像起到促進思想方面的發展和人文引導作用,而且對當權更是如魚得水的幫助,這使當時的權政者特別青睞,使孔子之儒學得到充分的發揚光大,從此中國封建政權以儒家文化為基石,治理民族和國家,這使孔子儒學形成主流學派得道更有力的思想支持,而且真正成為儒家學派鞏固與發展,成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學派流傳至今。

本文個人不才,只是個人理解,不成文理,不要見笑,參與是一種愛好,理解的不好請多多幫助。


走路了


春秋亂世,周禮少存,孔丘趨周見老聃,以習周禮,明道德。

其後孔丘廣招門人弟子以成儒家。

這時他們幹什麼呢?

孔聖人講孝道,要慎終追遠。

誰家死了老人,這夥人去人家裡,先對死者跪下磕了頭,不走了。這家人管他們飯吃,他們便從初死到葬埋,“治事”:怎麼報廟,怎麼送三,怎麼成斂,怎麼祭拜,怎麼成服,到最後怎麼葬埋,搞的神神密密。

當然,吹喇叭,吹簫管,打小鑼,還要聲勢一番。

完事了,吃一番,喝一番,要點錢,走人。

他們說,這就是周禮。

孔聖人說,要說講周禮,捨我其誰也。

這可是初始化儒家班,後期發展成型,儒家便創立了一套學說。


錢君史話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該牢記遵守做人的規矩責任誠信清正廉潔,對國忠,對老孝,待人有禮貌,知恥而後勇,做人應尊大讓小,孝悌分明,生活勤儉學知有智,行善積德福必增,即顧己又顧人。所以如此道理是每一個人都需要守好做到,儒家思想人人該守該做。儒:儒子儒學儒德儒道儒家儒雅儒人。


開心果165931305


孔儒主義全稱🐶儒主義,中國最厲害的🐶腿子嘴巴大仁大義行為上助紂為虐,在中國皇權不可惡可惡的是儒權,看過儒家的聖人曾國藩吧,殺的人比小日本都多著叫聖人,岳飛保家衛國被讀書人定義為最大的惡,儒表意為道德的德實義為犬,洗地黨主要想洗的就是這個犬字,可惜到了今天儒家都還在犬的道路越走越遠,不要來找噴不接受任何反駁


r158624


犬儒…!儒狗…!儒家妖術,孔老狗抄襲周禮,想混個一官半職…可惡的漢朝又獨尊儒術…!結果,王朝屢屢覆滅……!儒治,保全了封建王權貴族們的利益,卻殘害了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


打貪除黑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弄清儒作何解。儒字共有6解。1、古指學者;2、古代從巫、史、祝、卜中分化出來專為貴族人家相禮的知識分子;3、孔子創立的學派稱為儒;4、柔順意;5、通懦,即懦弱;6、指侏儒。好了,這其中第三解已經回答了您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