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高效人士的深度思考能力,成為厲害的人,你也可以!

先明確一件事,“思考”絕對不是一件獨立的事。

我們人有幾個很重要的能力,比如感受力、記憶力、思考力和表達力。

思考只是中間的一個環節,在開始思考之前,你需要感受力和記憶力來為你提供思考的基礎。

這些基礎包括邏輯、知識和經驗。能否實現“深度思考”,就與這三點密切相關。

1、邏輯

邏輯比較差的人,基本上是沒法完成深度思考的。因為“深度思考”這個詞,說白了,就是一個有邏輯、有條理、能夠逐層深入的思考。

有些人在思考問題時,常常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這種思考是零散而破碎的,所以註定與“深度”無緣。

在各類網站和平臺,我們都經常能看到有人會在評論裡爭吵,這種爭吵其實很無趣,因為它往往缺乏邏輯,不是在就事論事,而是在任由情感去宣洩。

2、知識

知識是實現深入思考的一個必要因素,它是你用來思考的素材與原材料。

乾貨文章之所以會讓人覺得很深刻,就是因為這些文章不僅有邏輯,而且輸出的都是實打實的知識。

假如你的邏輯水平很棒,但你不怎麼了解考古學,這時讓你和一個考古學家同時去思考一個盜墓的問題,你肯定會因為專業知識上的匱乏,而導致無法展開深度思考。

掌握高效人士的深度思考能力,成為厲害的人,你也可以!

還以北極的事為例,如果你以前從來都沒聽說過指南針在北極是沒用的,你很可能會覺得,在那種處境下,自己需要一個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3、經驗

在有邏輯、有知識的前提下,加入經驗,能夠讓思考變得更高效。

任何活著的人都沒有死亡的經驗,即便是那些從死亡線上走過一回的人,由於他們並沒有真正地死亡,因此也不存在死亡的經驗。

在思考死亡時,我們既有邏輯,也有各種流派和宗教的知識,但很難有一種說法能真正說服我們,這正是因為裡面缺少了經驗。

不過,“有經驗”本質上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有時能讓我們迅速地透過表象去思考本質,有時反而又會讓我們固步自封。

比如一個做公眾號的團隊,當他們把一個公眾號做大後,他們在思考如何做另一個號,這時在他們的思考裡,就一定會融入前一次的經驗。藉助這些經驗,他們的思考就會更深入。

而如果這個團隊,在成功了幾次之後,迷信起自己的經驗來,他們的思考就會被經驗所制約,導致他們看不到市場與受眾的變化,這就很容易引發下一次的失敗。

簡單總結一下:想要學會“深度思考”,需要你有邏輯、有知識、有經驗。

怎麼具備這三點呢?說起來很簡單:多讀、多聽、多看、多做。

讀什麼?邏輯、哲學以及各個領域的經典書籍。聽什麼?聽別人的演講和報告。讀和聽,補的是邏輯和知識。

看什麼?看這個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新鮮事。做什麼?做嘗試、做梳理、做總結。看和做,補的是經驗。

掌握高效人士的深度思考能力,成為厲害的人,你也可以!

1 學會主動思考

被動的思考是因為我們生活中遇到了難題,被迫去想解決辦法。

主動的思考則是面對一件事情,不斷地主動提出問題,並且努力尋找答案的過程。

面對一個觀點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肯定也不是去否定,而是去想為什麼能得到這樣的觀點。

一個觀點的得到,一定有背後的原因。說得專業點就是,論證由前提、推理和結論組成,有了前提才能推導出結論。前提就是理由,結論就是觀點。

2 擁有問題鏈思維

有這樣一個公式: 思考=提問+回答。

“問題鏈思維”就是讓我們不斷地提問題,回答,提問題,回答······通過一系列的問題,才會更全面的瞭解問題。所以遇到問題多思考多提出幾個為什麼,別總認為結論就是理所當然。

比如娛樂媒體每天都會報道大量的花邊新聞,總是會有一些情緒不理智的網友們對別人進行人身攻擊謾罵等,這其實就是一種極端不理智缺乏思考的方式。

3 多讀書拓寬思維的廣度

面對一個問題,如果你連基本的名詞概念都沒弄清楚,你打算朝著哪個方向思考?

首先你要清楚很多有關的名詞有哪些,相關的書籍有哪些。要抱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心態去學習。

掌握高效人士的深度思考能力,成為厲害的人,你也可以!

4 學會提問

現代人的閱讀方式往往是碎片化閱讀居多,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短篇文章居多,觀點的說理很難有一個全面的論證。當你看到一個觀點時,就要思考一些問題:

關於作者提出的問題,作者給出了什麼結論?

作者為什麼這樣認為?有什麼理由?

要是我看這些問題,我會怎麼思考?是對作者的補充,還是直接駁斥作者所有的觀點?

我怎麼有條理地把我的看法組織好寫下來?

5 學會質疑一切

要想提高思考能力,我們首先要有質疑的精神,不能一味接受毫不質疑。所以在我們真正瞭解什麼對我們來說有價值前,哪怕看起來是正確,是仁慈,也要能放得下。

通過這樣的訓練方式,堅持下去你的思考能力一定會有提升。

最後,重複一句:“思考”絕對不是一件獨立的事。一個能夠進行深度思考的人,在此之前一定是一個深度積累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