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哪一本書讓你感觸最深?

我不喜歡這世界Joy


讀書能豐富自己,變的自信,而讀不一樣的書,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世上每一本書,都有它的哲理,都有它所存在的意義,它們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心聲,從而讓讀者在其中吸取有用的東西。

我最近讀了一本《眼神》,覺得它給我的感觸非常深刻,這本書主要是講人與人的交流,人與社會的共存,說實話我看的不是很透徹,但也能差不多理解這本書的作者想傳達的信息,其實這就夠用了。

既然你有好的讀書習慣,那麼你就要懂得每本書都是有存在的意義,不要覺得這個文筆不行,那個零散不堪,這是不對的,即便一本書給你的觀看性並不強烈,但它絕對有它的中心與思想,從而讓讀者抓住那些對我們有用的信息,來豐富自己。



大佬啪


最近看到哪一本書讓你感觸最深?(原問題)

最近又看了遍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本想就此做個分析,有人在論壇上把他老人家罵了個狼藉一片。

就我的觀點,唯有尖刻更見真奇,唯有悲觀,更顯深邃。且不論人家是否真的屬於悲觀的行列,就像有人妄自揣度王陽明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一樣。我所說的是,他所列舉的事實,並不是一個人的一生的寫照,而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的存在。存在是否是真理,存在絕對是有合理的依存理由。

有的人說,他讀《人生的智慧》,讀得淚流滿面,我真的相信,就我如此讀過好多遍的人,再讀一遍,也會為他思想的洞察和結語的精闢拍案叫絕,並且,為他深入的比照和暗夜裡獨自摸索而感嘆。

不是時代對不起叔本華,而是叔本華太領先於他那個時代了。如果說,“書猶藥也”,那麼,就不是每一種藥都適合每一個病人的,這得看他的體質和病情。並且,就是糖衣片,也有人喜歡紅的,有人喜歡黃色的。

我也常常說,事實上真的讀一本書,如果懂得作者一半的思想已經不錯了,尤其哲學書籍。當然不反對人們一概以雞湯論之,想當年傑克—坎菲爾德也不可能想象到,關於雞湯會使人這麼鍾愛。

關於人,你最看重的是什麼呢?是身體和思想?還是外在財富和地位?還是你在人們心目中的樣子。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大多數人不是活的人,而是活成了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樣子,於是更加想活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樣子,最起碼不能差於別人心目中的自己,於是,我們為了自己的偶像活了。

人真正的談不到愛,是因為沒有達到愛的意識和愛的高度。於是,不懂得愛,更不懂得愛自身,呵護自己的思想,從而也呵護自己的身體。於是,拿外在的東西來標榜自己。諸如住別墅的張某某,開豪車的王某某,最起碼也得是個牽名犬的鄰家,要麼是當什麼什麼的李姓女人……

這就是名號。名之未名,故而失去本身,因為對於名,我們固有的世俗流傳的做法,越來越開始害了本體。等到那個某某某的人物去世,某某某也會去世了。因為沒了載體。

叔本華對此深有剖析,首先我們是從群體剝離出來的,我們會感到冷淡,於是我們需要頭銜或者名氣來包裝自己,要麼是譁眾取寵,要麼是和名人稱兄道弟。最後呢,終於我們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悖離了我們的真實。

想要的樣子又是怎樣?要麼是貧窮的痛楚,要麼是富裕的無聊。貧窮的痛楚更多因為本想達到而達不到以至於生出悲哀。富裕的無聊司空見慣,百無聊賴,對自己的戕害更加變本加厲!人就是自作自踐的動物,因為有思想,人也是成就自己的動物,因為有思想。

透徹了,不一定悲從中來。像叔本華這樣的,一生未婚,像叔本華這樣的,一生事業遲暮得志,像叔本華這樣的,一生與生身父母要麼無緣要麼遠離,像叔本華這樣的,“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已經無力承受月桂花環。”

他真的對人生剖析透徹,並且是“以無厚入有間”的,一生富裕的他,又是一生淒涼,早早就在人生的路的盡頭開始等待了,“等待等待再等待,心兒並未碎”,因為他堅信“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真理是永存的。”

瑾以此篇,獻給那些愛讀書者(不是讀書者)。



阿尚青子


好久沒看書了,隨手買了一本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看完挺有感觸,感覺比他的活著都經典,


不見當年行雨人


最近看了一本《貧民窟裡的百萬富翁》,起先以為是講述白手起家的故事,不料讀進去才知道是講一個記憶非凡的底層市井之人,在經歷各種磨難之後,參加了一個像一站到底之類的綜藝節目,他回答出了各種奇形怪狀的問題,而且都是親身經歷,可謂閱歷深厚,真的是吃過的鹽比人吃過的米飯還多。

這說明成功是屬於有準備的人的,什麼經歷都是有用的,哪怕是生死一線間,也可以讓人感受下劫後餘生的珍貴。


心靈東方紅


四季奇譚春季肖生克的救贖。。


一古拉


因為近幾年心一直沒有靜下來,沒讀書。打開頭條收到好多問題邀請。

以前有本 材料家族奇觀,記憶深刻。

長大以後有本 說典,仍然有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