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讀書方法是什麼?

農村夢中人


最好的讀書方法就是不迷信那些書單。

哎,我來潑個冷水吧。

人們既想讀點“有價值”的書,又想走捷徑,於是打著“權威”“必讀”旗號的書單,就成為拯救他們的“藥方”。

“收藏之後就忘了”,好像是這個時代的通病,在社交媒體上,各類書單的收藏、點贊、轉發量也相當高。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收藏即擁有,有這麼一份書單在手,“不知道讀什麼書”的焦慮瞬間得到了紓解。

對書單的執著或迷信,反映的其實是“不知道讀什麼書”的焦慮。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讀書,並非有了書單就可以。

書單的流行,是這個時代特有的現象,因為可以隨手轉發,彰顯出自己愛讀書的氣質。

三四十年前,書並不是那麼容易讀到的。讀過一些特定的書籍,往往真的會成為一種“資本”。奇貨可居,一般人還真沒那麼大方告訴你,他在讀什麼書。

知識即權力。即使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些有機會讀到最新國外理論的學者,把它翻譯過來,就很容易成為一個領域的“權威”。對知識的壟斷,是所有壟斷中最不道德的。

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書單,彷彿我們是一個很喜歡閱讀的國度。要知道,官方數據說,我國每年出版約25萬種圖書,真正暢銷的、有話題關注度的書,可以說,不超過100種。

中國人平均每年每人讀書不過4本而已。

書單上一排排的書,大多都是最終也沒買沒讀過的,很多書甚至都沒聽說過。即使是特別願意開書單的胡適,也這樣提醒讀者:“因為個人的見解不同,個性不同,各人所選只能代表各人的嗜好,沒有多大的標準作用。”

跟著某些人的書單讀書,某種程度上是很可怕的事情,你將活在他的影響之下,最終會產生“影響的焦慮”。不過好在各種書單非常多,可以用“無限”來形容。

你最終會變得三心二意,不再迷信書單,而是隨意東拼西湊,買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來讀——你會成為獨特的自己,再沒有什麼比這更好的事了。

說真的,現在互聯網教育這麼發達,與其在茫茫的書單中尋找所求,也可以聽一節免費的公開課,用視聽的形式汲取營養,知識絕不壟斷。

這世上沒有適合所有人的書單。所以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一個人應該怎樣讀書?》裡是這樣建議的:

“關於讀書方面,一個人能對另一個人所提出的唯一勸告就是:不必聽什麼勸告,只要遵循你自己的天性,運用你自己的理智,作出你自己的結論,就行了。”

不迷信書單,也不要停止學習,因為這個社會會犒賞愛學習的人。希望大家能夠早日走出所謂的“書單”,在知識結構上,成為另一個自己。


尚德機構


北大教授的“六字”讀書訣竅

青年朋友每問我讀書有什麼訣竅,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是多讀、熟讀、細讀六字而已。

多讀

所謂“多”,多到什麼程度,什麼範圍?我是搞古典文學的,當然這裡說的讀書的主攻方向是指讀這一專業的書。但從我國文化學術的發展源流來看,最初文、史、哲是不分家的,這就要求治古典文學的人多少總要把經、史、子、集這四大部類古籍中最有代表性的著作翻讀一些。《論衡·謝短篇》中說:“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就我個人說,我國近、現、當代文學誠然不是我研究的範圍,但我並非對它們全無興趣。對外國文學亦然。

從上世紀三十年代我上中學時起,直到今天,只要有時間,我總是見縫插針,有時有系統、有時無系統地讀一些。說到古典文學本身,又分詩歌、散文、小說、戲曲四大門類,當然應該有所偏重;但它們彼此之間是相通的,只顧“單打一”,恐怕也不行。正如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所說:“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一個演員本領再高,只會唱一兩出戏,總不能算是表演藝術家,更形成不了藝術流派。從事書法、繪畫藝術的人,不但要臨摹,而且要博覽;不但要親自動手,而且要大開眼界,讀書做學問理亦相同

熟讀

說到“熟”,當然是相對的。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快刀不磨黃鏽起,胸膛不挺背要駝。我十幾歲時背誦過《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以及《毛詩》、《論語》、《孟子》之類的線裝書,有的早已忘掉。但忘掉也不要緊,它們畢竟使我養成瀏覽古書的習慣和識文斷句的能力。

關於能力的培養,這裡想多說幾句,“知”與“能”二者的關係是辯證的。而不能,終非真知。上面引述的劉勰的話很可玩味。他不說“聽”千曲而後曉聲,而說“操”千曲,可見他是主張實踐出真知的,即能演奏千曲的人才真正體會到鑽研音樂的甘苦。至於下文的“觀千劍”,應該指有比較鑑別的能力,而不是走馬觀花。“識器”的鑑賞家必須見過“千劍”才有發言權。

細讀

所謂“細”,就是反覆鑽研。其中自然包括博採眾長和獨立思考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應該是經驗之談。《禮記·中庸篇》談學問之道,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個步驟,我以為可能同我這裡所說的熟和細的意思差不多。另外,“熟”和“細”原是“水磨功夫”,不宜急於求成,更不要急於自創一派,自成體系。那樣只有自己吃虧,最後可能一事無成。1949年我初入大學教書,只能“以述為作”,“述而不作”;進入六十年代,在課堂上偶然談一點心得體會;近年講課,則只談個人一得之愚,此勢所必至,非力可強而致也。

.........................................................................

內容摘自《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掌握速讀記憶,倍增學習效率。關注公眾號:精英特速讀記憶(jintcn),瞭解更多: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能力訓練。


每天學習一點


我覺得不同類型的書,會有不同的讀法,比如你讀一本小說,和你讀一本學術典籍,方法當然截然不同。但在我的閱讀經驗裡,無論何種書籍,都可用以下方法來閱讀:

1.興趣導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真正養成熱愛讀書、喜歡讀書的興趣時,就會將讀書當作一件很享受的事情。當你不再將讀書看成一件負擔時,那麼你的閱讀就會事半功倍了。所以,有那麼多的閱讀方法,有那麼多的讀書技巧,但從根本上來說,我覺得,你要從骨子裡熱愛讀書。這樣,你的閱讀過程就會在不經意之間將自己融入書中,從而達到最佳閱讀效果。2.堅持思考。養成習慣是基礎,接下來就是在閱讀過程中帶著自己的觀點去思考,而不是僅僅將讀書當成一件消磨時間的事情。要學會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有深度的思考,長久堅持下去,就一定會形成自己的評價體系,而不再盲從。無論是對書中的寫作技巧,還是對書中的觀點結論,我們都要帶著自己的思維去審視和評判。如此,才可將書中的內容化為己有。而讀書越多,你的評價體系更加完備和成熟。

3.撰寫書評(讀書筆記)。第三步就是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再創作、再輸出。如前所述,當你在閱讀過程中堅持思考的時候,就已經潛移默化地將書中內容吸收。此後,如果能夠堅持撰寫書評(專業性較強的書可以做好讀書筆記),那就更有利於將閱讀效果深化,真正沉澱在自己的腦海裡。我在剛開始讀書的時候,也沒有撰寫書評,但後來我每讀一本書,就要求自己寫一篇書評。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自己的寫作能力得到鍛鍊,而那些書中的內容,也真正為我所用。寥寥數語,不當之處,請諸君批評指正!

更多好書推薦、精品書評,關注即可訂閱!


文化的理想國


作為一名業餘作家,讀書無數,讀書成癮,並因此愛上了寫作,所以分享一下我的經驗與領悟。

直接回答問題,最好的讀書方法就是:設定一個主題,然後圍繞這個主題展開閱讀閱讀。

例如,你想要學歷瞭解漢朝歷史,那麼圍繞這一主題,可以閱讀的書籍會非常多,例如《資治通鑑》、《史記》、《漢書》、《後漢書》以及市場上已經出版發行的一些關於漢朝的歷史作品。

主題閱讀有一些顯著的特徵,例如閱讀量大、信息量大;再如各部書籍之間在細節與理念方面存在差異,甚至是矛盾。

主題閱讀如此紛繁複雜,那麼大的信息量怎麼處理呢?解決這個問題有絕招,而且是唯一的絕招:寫讀書筆記。

就像《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所說的那樣,為了寫這部作品,當年明月翻閱了數十部歷史典籍,這就是非常典型的主題閱讀。當然,任何當代歷史作家所著述的歷史作品,都是主題閱讀的結果,其作品基本上就可以視為讀書筆記,只不過是水平高一點的讀書筆記罷了。

總之,設定主題的閱讀方法,其實是一種綜合閱讀,是一種圍繞主題展開的大量閱讀,是一種頗費腦子的閱讀,是可以迅速提高自己在所設定主題領域內認知的一種閱讀方法。


歷史作家煮史問道


1、針對成年人的——RIA便籤讀書法:

R:閱讀片段--在讀書時,遇到某一個讓你感到有所觸動的片段,停下來,劃出來;

I:複述--用自己的話重述一遍這個片段講了哪些知識;
A:就是拆為己用,分為A1講自己的相關經驗,和A2這個知識我以後會怎樣應用。
便籤法則是指每一個步驟不用寫太多,一張便籤就夠了。
RIA便籤讀書法來源於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是特別針對成年人的讀書方法。

它不用你把整本書讀完,只要一本書中有某些片段能夠在生活中用的上,那麼這本幾十塊錢的書就物超所值了。


2、快速閱讀——王者速度法:

30分鐘讀完一本書。
5分鐘預覽:看目錄和書的結構;
5分鐘看圖片:翻看所有書頁、圖片,預估重要的部分;
20分鐘使用跳讀法閱讀:讀書之前明確自己讀書的目的。
王者速度法關鍵點在於將自己作為書的主人,而不是書的奴隸。
根據自己的需要挑選書、看書,要有“朕只有30分鐘的時間給一本書”的意識。

而不是像奴隸對待主人一樣,恭恭敬敬地從頭看到尾,不管自己需要的是哪些知識。


3、如何加深理解:做筆記

通過做筆記、思維導圖、視覺記錄、寫書評等等加深對一本書的理解和掌握。
更好的方法還是將書中的知識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這樣一來即使忘記了書上的原文,但是書中的精華已經滲透到自己的生活中了。

我是心理達人逯曉風,期待和你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歡迎點贊關注!(⊙v⊙)

逯曉風


首先,你要明確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根據讀書的目的決定採取什麼方法。

1.如果你讀書是以取悅自己為目的,比如並不想當作家的人讀一些文學類作品,如:《食事》、《秦腔》。那麼他就可以隨意地、開開心心地像逛花園一樣閒逛,因為目的是讓自己開心,怎麼讀都是自己的事。完全不用考慮深度、嚴肅性。

2.如果你讀書是為了實際上的提升,比如改變自己的工作職場狀態,或者改變自己的家庭生活,那麼你就要學會學以致用,將知識化為己用,改變自己的狀態。

在這裡推薦一種便籤法,就是把書中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簡潔概括後,聯繫自己生活中的具體經驗案例,給出之後的行動步驟(包括目標和行動),並且執行。

3.如果你讀書是為了研究寫作技巧,那麼就要記錄讓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或段落,研究手法、技巧,自己模仿、創作。

總之,一切以你的讀書目的為準。不一定要把書當偶像,書讓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也可以僱傭書,讓書替你指路。

4.當然了,如果這本書真的在某個地方特別突出,是難得一見的經典,那麼可以反覆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最後,如何真正判斷自己對書的理解?方法就是輸出。多輸出,無論是思維導圖還是讀書筆記,並且分享給別人,多和別人交流意見,期待別人給出建議。


姑婆那些事兒


讀書貴在勵志。讀書同樣需要志向,而且讀書志向最為重要。讀書沒有志向,就沒有動力,就不可能在讀書的路上走下去。但是樹立一時的讀書志向容易,樹立長久的讀書志向難。讀書之志,貴在以困勉之功,力爭做到大人之學。

麻煩您在閱讀前點擊右上角藍色字體“關注”,妙語盒子每天為您提供最實用的教育知識、育兒故事,讓我們一起討論有價值的教育視角,助力孩子教育發展。

讀書要充分利用時間。讀書更需要有一個時間安排,但是很難做到有一個具體的時間安排。要上課、要上班、要休息、要應酬,整塊兒的時間被瓜分之後,閒散的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真正愛讀書的人,讀書無處不在;不愛讀書的人,永遠沒有世間去讀書。

讀書貴在用心。不用心讀書就難以達到讀書的目的,古人說“學而優則仕”,現在讀書雖然沒有古人那麼強大的功利性,但是用心與否,直接決定讀書有沒有收穫的問題。讀書既要有讀書之心,也要有讀書的無心,隨心而讀,也是一種愜意,也是一種生活。

讀書貴在選擇。漫無目標,無書不讀的人,他們的知識是很難精湛的。讀書一定要有選擇。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空餘時間很少,因此我們不應把一刻空餘時間耗費在閱讀價值不大的書籍上。開卷有益,是一本好書使人開卷時會有所求,而閉卷時獲有益處。

讀書貴在回味。常說讀書妙不可言,但是讀書之樂,只有真正喜歡讀書的人才能夠體會出來。很多時候,對讀過的書,多一點回味,多一點思考,多一點分析的人,才是真正喜歡讀書和讀書有所獲的人。不可否認的一點兒,讀書需要回頭看、回頭想、回頭品。

讀書貴在得法。讀書既要多讀,也要細讀,更要熟讀。讀書沒有定法,但是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之法。讀書之道,沒時間的要去擠時間,沒有書的多借書多買書,沒有習慣的要逐漸培養,沒有志向的要咬著牙堅持,沒有心思的要耐著性子翻兩頁。

讀書貴有疑,讀書的可貴之處就是獨立思考,敢於大膽探索和追求。但是,提倡讀書有疑,並不是脫離客觀實際,並不是違背科學原則的胡亂猜疑。必須善於疑,還要疑得正確,疑得有長進。當疑不疑或亂疑,不但得不到任何長進,相反。還會把思想引上邪路,這決不是我們應取的治學態度,讀書的可貴之處在於獨立思考。


妙語盒子


一日不讀書,便覺索然無味;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因某種原因,昨天我沒有讀書,晚上臨睡前感覺心裡有隱約的失落和空洞,為此今天拿起既定書單裡的一本書,從頭到尾酣暢淋漓的閱讀完,當然,要開啟標配模式——讀書筆記。在拆書幫幫主趙周的這本方法論書籍《這樣讀書就夠了》中,提到了一個經典的拆書法則:RIA便籤讀書法(Reading、Interpretation、Appropriation)。我就現學現賣,通過本文來活用這個方法。

還是先普及下RIA便籤讀書法(關於這個方法的介紹網上太多了,我只簡單列出核心要點)

拆書幫便籤讀書法將閱讀分為:R(閱讀片段)、I(用自己的話重述知識)、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和A2(以後我怎麼應用)。

R:在讀書時,遇到某一個心動片段,停下來,劃出來。

I :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知識,達到理解知識本身是什麼的程度。

A1: 寫和這個知識有關的自己的經驗,通過反思自己的相關經驗,讓這個知識真的和自己有關。

A2: 寫下針對這個知識自己可以如何進行的下一步行動,讓知識真的應用在自己的生命裡,我們才能因為它變的更好。

圖片來自網絡

R:閱讀原文片段(我感觸最深,而且也將拆解的段落)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中,拆書幫幫主趙周提出了一條用於正式決策彙報的四要素“事實+觀點+建議+預測”。他還指出“建議”這部分必須明確具體,至少要給兩個建議。“預測”這部分不僅要給出積極預測,還要給出消極預測——也就是如果按我的建議做了,可能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

如果員工通過這種邏輯向領導彙報工作,將不只能看到“樸素”和“專業”,更能看到你的“周全”和“可靠”,極大地提升提拔的可能。即:

事實+觀點+建議(明確具體,至少2個以上)+預測(積極預測+消極預測)=好員工+可以提拔的員工。

I:用自己的話複述原文,以達到理解的程度

第一,事實是什麼?怎麼陳述事實?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指事情的真實情況,包括事物、事件、事態,即客觀存在的一切物體與現象、社會上發生的不平常的事情和局勢及情況的變異態勢。通俗點說,就是在工作或生活中客觀陳述某個事件的真實情況。

案例:比如老師想讓高博士在3天內完成一個報告,但高博士沒完成,就會向老師回覆說:3天裡有2天在上課,剩餘一天時間太緊張,或者手頭還一個更著急的報告要寫,精力不夠等等。當然還可陳述的更細節、更詳實,但一定要通過某種手段,如一系列具體的數據或語言,來給聆聽者展示出一件事情的全貌。

第二,觀點是什麼?怎麼表達觀點?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觀察事物時所處的立場或出發點,或從一定的立場或角度出發,對事物或問題所持的看法。通俗點說,就是你得有自己獨立的見解或判斷力。

案例:還是上文這個寫報告的任務。高博士在陳述了事實以後,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我認為這個報告屬於不重要不著急的類型,並不需要在3天內完成,或者這個報告為了3個月以後的會議用的,所以在2個月內完成就可以,不用3天內完成。

第三,建議是什麼?怎麼提出建議?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在適當的時候指針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的客觀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見解或意見,使其具備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條件,使其向著更加良好的、積極的方面去完善和發展,是有益處的。通俗點說,就是你幫助聆聽者來決定一件事。

案例:依然是上文寫報告的任務。高博士在給出了觀點以後,可以繼續向老師說:我們只需要提前一個月完成,保留一個月的修改時間可以了;或者,我們可以在20天以後再寫,那個時候時間比較富裕,空閒時間比較多。

第四,預測是什麼?怎麼做出預測?

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是指在掌握現有信息的基礎上,依照一定的方法和規律對未來的事情進行測算,以預先了解事情發展的過程與結果。通俗點說,就是預先推測或測定或事前的推測或測定。

案例:好吧,這是最後用上文寫報告的任務當案例了。高博士給出了建議以後,老師可能心裡仍有顧慮:我為什麼要聽你的?為什麼要20天后寫,或者為什麼要提前1個月完成?你有什麼根據?高博士這個時候看出老師的疑問,就可以快速給出事件的“預測”,如果老師堅持3天內寫完,因為各種事情,可能就是草草的寫完一稿,質量一定很低,經不起推敲(消極預測);而如果20天后開始寫或提前1個月寫完,則時間精力非常充裕,可以做深入的研究與論證,報告的質量也有保障(積極預測)。

A:描述自己的經驗並想象未來如何應用

這一部分應該包括A1和A2兩個部分,根據拆書發的流程,應該有學習者,即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來參與中,將書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體內。有興趣的話評論留言吧,寫出一件你生活中的事情,為什麼沒有用到這種方法,或者用到了第幾步,或者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怎麼解決同樣的事。

圖片來自網絡

自己的進一步思考:超出這四個要素的視角

不要以為寫完上面就結束了,我肯定是要繼續寫下去的,不然怎麼叫“現學現賣”呢,哦,是現“讀”現賣。下面是一些自己的思考了,已經超出了RIA的範疇,但請繼續讀,肯定會給你一些啟發。

前面提到的公式:事實+觀點+建議(明確具體,至少2個以上)+預測(積極預測+消極預測)=好員工+可以提拔的員工。其實它給我們展示了4類不同類型的人才,看我們選擇要成為哪一種。

第一種,只會擺“事實”的“躲事型”人才。這種人將事情清清楚楚的擺出來,明著看說的很道理,但他的話卻只說到這個份上,既不闡釋自己的觀點,也不給出進一步的建議,要麼是真的不知道怎麼解決,屬於能力不足型人才(無發展的可能),要麼就是希望別人多說,讓別人給出解決的辦法或思路(躲避事情型)。

第二種,既能陳述“事實”,又有自己“觀點”的“正常型”人才。普通成年人基本屬於這一類,只要有相對獨立的思考和判斷能力,必然會形成自己的觀點,不論對與錯、是與否。而且觀點的給出一定會有一些事實的支撐,可能是一大段數據或話語,也可能這是幾個詞語。

第三種,既能闡釋“事實”,又可以表明“觀點”,還能給出合理“建議”的“優秀型”人才。可以說這部分人對任何事都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見解,更可貴的事能給當事人(領導、老師、朋友等)一些科學、合理、可行的建議,屬於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的一類,基本上這類人才具有非常靠譜和優秀的生活、工作技能,你是不是也會覺得某位給你建議的朋友,他說的很有道理,他確實也非常優秀和出色呢(不然你還會向一個比你笨的人請教麼)。

第四種,懂“事實”,有“觀點”,善“建議”,能“預測”的“稀缺型”人才。通俗點來說,這就是爸媽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甭說我們自己羨慕不已,連身邊的長輩、公司的領導、求偶的男女都可遇不可求的人才。此類型人才一般心思縝密、做事成熟、勇敢果斷、富有魅力,與你腦海中存在的一切好詞語基本都能搭上邊,這種稀缺型人才在快速迭代更新的當代社會尤其受到重視,必然是企業潛在的管理層後備幹部(高博士就在往這方面努力)。

以上就是自己的一些思考啦,源於書,內於己,繼而再超出書,請各位讀者多多指正,

作者:千城Slash公眾號:千城Slash讀書行萬里,夢想走千城

在下千城


題主你好,讀書方法有很多種,根據不同的讀書目的,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


如果是休閒類的書籍,比如小說,故事類,我們讀了是為了消遣和娛樂,怎麼讀書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來。


如果讀書是為了拓展某一方面的知識,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我推薦的方法是——“主題閱讀法”。

具體該如何操作呢?我舉個例子,大家可以推論到各個領域。假如我想系統地瞭解和學習收納整理,我會這樣來讀書。


第一步,確定讀書的目的。


我的目的是學習收納整理,用來改善我自己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第二步,確定書單,買書。


書單怎麼找,有幾種方法。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去豆瓣讀書找,比如我以“收納”為關鍵詞,就可以找到很多書,找到那些評價人數比較多,評分比較高的可以收進來做備選。

然後也可以去各種搜索平臺,問答平臺搜“整理收納方面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書”


將結果彙總起來,大概能收集到30到40本書。然後選擇其中知名度比較高的書,再上豆瓣看這些書的評價,主要內容和目錄。這樣下來,大致就能選到一批,10-15本這個專業的知名書籍。

以整理收納為例,市面上比較知名的書就有《斷舍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12》《小家越住越大12》《家庭收納1000例》等等。


選擇最終確定的榜單,去網店買下來。如果遇上讀書日打折活動之類的就更划算了。


第三步,做主題框架。


我讀書的速度很快。一般一個主題的書買回家,我會把每本書寫花15分鐘,看完目錄,作者簡介,序言,就大致知道這本書講什麼了。10本書瀏覽下來,幾乎就能知道這個領域的大致脈絡是怎麼樣的。


然後我會思考一個問題——“假如讓我寫一本這個主題的書,我會怎寫?”


然後開始根據自己的理解列一個知識邏輯框架,列的時候可以參考這些書,也可以參考網上的知識框架。列完之後,開始一個個為每一個章節條目尋找答案。


怎麼找答案?


第四步,做主題閱讀。


答案就存在於你買的這些書籍裡面。每一本書都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同一個問題,當你高屋建瓴,帶著框架去讀書的時候,你就能看得更全面。


與此同時,你可以關注一批在這個領域很有建樹有名氣的人。去關注他們的微博和公號,遇到框架裡的問題可以去這些平臺搜索。

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你也會慢慢去更新修正自己的知識框架。


四個步驟閱讀下來,相信我,你會發現自己對這個領域已經瞭解了80%,也在頭腦裡構建好了關於這個領域的知識模型。遇到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哪怕你不能立馬找到解決方法,也能知道它是什麼問題,應該從哪本書去找答案。


這種閱讀方法可以幫我們節省時間,以最快的速度獲取最全面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不同作者是如何來闡述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的。對我們的思維錘鍊非常有幫助。


以上就是在做實用閱讀是,我最喜歡的閱讀方法——主題閱讀,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這裡是居家美學聚集地,我是家居達人木子,整理諮詢師。
每日分享整理收納乾貨,讓家越住越美!歡迎關注!

木子居家美學


讀書方法,是要根據讀書的目的、書的類別、閱讀環境和條件,包括閱讀者本人的條件來決定的,所謂最好,就是各有所“好”,不會定於一種或者幾種。但依照閱讀為了學習這個普遍認識,還有認知心理學揭示的規律,讀書最可取的方法還是可以概括為一種基本有效的過程的,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要領”。我們且把它叫做“磨書法”。“磨書”的基本過程可以概括為“邊看邊記,心隨眼行,眼聽心聲,心中成象,化為己有。”

回顧我們讀書的歷程,如果說把一本書、一篇論文、一段文件讀進去了,我們最有效率,最有效果的閱讀過程是不是這樣的?

傳說中的一目十行是這樣的,無非是讀得快;字斟句酌是這樣的,無非是讀得慢讀得細;諸葛亮用的“讀其大略法”,也會是這樣的,無非是邊讀邊選擇所讀內容,以實用為目的,不大計較文辭。

邊看邊記,就是看書再有快感,也不能忽略了記住該記的內容。這種記憶,對於重要到必須全記的內容,包括話劇演員,那就是照收全錄啦。而對於記憶力不是那麼強的讀者,或者是看不必要全記的內容,那就要挑選核心詞彙和意群進行記憶了。這個記憶過程,和死記硬背的記憶還不是一回事。只要在讀,一定是要進行邊讀邊概括的“編碼”過程。讀完了該讀的內容,掩卷之時,已經是用已有的知識把新知識新信息重新編出了一個“概要”,讀者已經初有所“得”了。

但是別忙,這個“得”,要達到在心裡及時整理,形成一個整體“意象”的程度,不管是抽象的內容,還是具體的內容,都變成有組織有形象的形態,到這時候,可以說初步讀懂了。即使沒懂,“沒懂”的意思和詞語,也是以“墨點子”的形象被包在這個組織起來的形象裡。這就是“心中成象”。其實在會用形象記憶法的閱讀者,他們已經有意識地把這些信息甚至語句,變成了“大樓”、“果籃”、“商業街”等等的具體形象了。知識越豐富,越會讀書,這個編碼的過程就越熟練、越準確。會讀書的人,基本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讀過一遍,馬上就能複述大意,發表意見。不管是記憶超強的全記,還是隨著閱讀進程,隨時對看到的關鍵詞、理解了的意義進行的“選記”,閱讀懂的關鍵處永遠都在這個編碼環節。

“心隨眼行,眼聽心聲”,是強調讀書必須用心,對於不同的讀書目的和狀態,無非所用的“心”有點區別。急著有用,內容又不大好懂,用的必是“苦心”,讀者娛樂自己,一般用的是“花心”吧。同時,要往哪裡看,是快是慢,眼睛是跳是爬,要憑“心”而論,這方面的技巧也很重要。

“化為己有”,是提醒我們,即使已經記住了,也不意味著它和我們已有的知識已經融合在一起了。遇到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一定對我們原有的知識要進行衝擊和改造。我們把記得的和理解取得的知識、信息,和我們已有的知識、信息進行比對,進行一番評價和判斷,然後決定是修改我們的舊東西,還是修理看到、得到的新東西,如果經過判斷,要大改舊東西、舊的知識框架,那太好了,我們讀到了改變命運的經典!如果我們對新東西決定進行拆解,然後井然有序地排列出來,甚至決定立即寫個評論掛上平臺,那我們已經屬於弄懂的程度了。

達到這一步,我們讀書的精神還需要一個字點化,這個字就是個“磨”字!讀書的過程就是和書緊貼住,死死相磨的過程!要得其大略,就撿要害處磨;要恨不得把書吃了那樣如飢似渴地想和作者一樣,寫出那樣的美文,那就要逐詞逐句地磨,一遍又一遍地反覆磨;要是不能容忍存在心裡的“墨點子”,那就要回頭專撿墨點子磨。一套讀書功,就是一套磨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最好的讀書方法就是“磨書”!

美國一位著名專欄作家曾說過,他一生中,除了生病時候,所有讀書讀文章,都是小心翼翼仔仔細細,除了理解文中的意思,還要揣摩別人的寫法。這個作家不愧是善於“磨書”的好磨工啊!可以這樣理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