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到過唐詩宋詞裡提到過的地名嗎?是否感受到了詩詞裡描繪的意境?

老吉213760776


這得看在哪個地方。在西安,你不知不覺中就和唐詩撞車。

一天和兒子去公園玩。走出來,一回頭,門匾上寫的是樂遊原。我順口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兒子說這才剛過中午。我讓他回頭看一眼門匾,他說我還真沒注意。

春節前有一天去工地。路上堵車的時候,看到了建章路的路標,自然想起了“千條弱柳垂金鎖,百囀流鶯繞建章。”

要回老家,歸心似箭。兒子開車送我去機場,看見“咸陽”二字,順口吟出“客居幷州已十霜,歸心日日憶咸陽。無端又渡桑乾水,卻疑幷州是故鄉。”

現在城市建設,交通發達,已經把自然的古蹟遮掩在了後面。15年前走在路上,不經意間就可以看見斷碑殘垣,上面斑駁的字跡訴說著以往,讓人不自覺的徜徉在古詩之間。

“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裡遊。”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還有很多很多。


庭蔭囀鶯


問題:你去到過唐詩宋詞裡提到過的地名嗎?是否感受到了詩詞裡描繪的意境?


前言

唐詩宋詞中提到過的地方去過不少,例如杭州、蘇州、京口、揚州、金陵、武漢等。相比較而言,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鎮江(古京口)。

老街去過的每一處名勝,自己也都寫過幾首小詩。

一、揚州

唐詩宋詞中的揚州,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可能就是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了吧?另一首應該就是唐·徐凝的《憶揚州》

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老街也寫過兩首絕句《過揚州》

三分明月幾多愁,檀板輕拈憶舊遊。昔日蕭娘今尚在?一城風絮過揚州。....
紅樓畫舫競勾連,二十四橋人似仙。試問隋堤堤上柳,幾回陵墓幾回田?

二、蘇州

晚唐詩人杜荀鶴有一首《送人遊吳》 ,其中”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膾炙人口。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走在山塘街上才能感覺到這首詩的獨特魅力,杜荀鶴的這句“人家盡枕河”道出了蘇州水鄉的風韻。我記得在蘇州遊玩的時候,景點賣的摺扇上幾乎都有這五個字。

老街當時站在山塘街上也寫過一首五律-《蘇州印象》 @老街味道

白公堤上客,風物雨中秋。 巷轉斜藏竹,橋多半隱舟。
彈詞溯青史,燈火起紅樓。 一棹煙波遠,姑蘇訪二丘。

三、鎮江

鎮江古稱潤州、京口,金山、北固山、焦山至今仍舊是著名的景點。特別是登上北固樓以後,撫今懷古,不勝唏噓。

辛棄疾曾有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老街在鎮江也寫過好幾首詩詞:

《過鎮江•登北固樓 》

形勝江南地,風光北固樓。長橋出煙雨,遠渚臥洪流。
客子竟何嘆,英雄曾舊遊。西津有古渡,明日向瓜洲。

絕句-宿京口 @老街味道

揚子江頭秋欲寒,金山寺上倚危闌。瓜洲星火黃昏裡,北固樓臺隔雨看。

七律-登北固樓

清風明月伴孤舟,今古江山幾度秋,兩岸垂楊橫北固,數聲鳴櫓起沙鷗。
西津夜色雲來去,蘆荻寒汀水自流,倚杖登高回首望,二三星火是瓜州。

《念奴嬌 京口多景樓》@老街味道

江山千古,問憑臨多少,英雄騷客?北界南疆遺鐵甕,角鼓兵戈無跡。祖逖橫舟,孫劉攜手,曾負垂天翼。浮嵐搖翠,倚樓鐘磬歷歷。
吟得風正帆懸,潮平岸闊,更想桓伊笛。白鷺落霞催晚照,剩有滄流凝碧。遠岫參差,一橋飛渡,何處無生國。往來如夢,不知今夕何夕。

四、武漢

古人來武漢少不了等黃鶴樓,登樓必賦詩。李白有一首《 黃鶴樓聞笛》說的是江城武漢: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還有那首著名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也是在武漢寫的。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老街多次去武漢,少不了也寫過幾首小詩:

七律-登晴川閣 @老街味道

一渡晴川憶舊遊,騷人遷客幾淹留。登高先拜禹王廟,攬勝勿須黃鶴樓。
懷抱兩江滋鄂楚,遙臨三鎮刻春秋,浮霾休道遮窮目,不是當年鸚鵡洲。

結束語

拙作幾首,拋磚引玉,歡迎詩友們談一談自己去這些名勝古蹟時的感受。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尋找寒山寺》

今天早上十點啟程回家,所以,昨天有大半天的時間還可以再出去溜達溜達。看看寒山寺是我臨別時的一個不小的心願。自從有了公交站臺的那次“邂逅”以後,可以說念念不忘。但幾天來忙著別的事只好忍疼擱淺了。但是,這並沒有真能把這份渴念完全擱淺。哪能呢?!是吧!多少年前,自從記住了張繼的《楓橋夜泊》,這些地名就深深地擱在了內心的一隅。不論何時何地,只要說起或看到一枚秋葉,一地秋霜,一彎月子,一聲子夜鳥啼,都會想到它。更何況,歲月匆匆,人生輪秋,雖沒有仕途名利的落魄,但也略略地嚐到了些許滄桑與冷涼。今日,有幸到了姑蘇,豈能不去謀一面乎?

人生地不熟,一個人躲著市聲獨行,逢人便問。大概是我當時臉上掛著愁苦的表情吧!所問者個個搖頭,似乎有些納悶,也似乎有些提防,以為是不懷好意的騙子。事後一想,這麼快節奏的城市裡的人,誰還關心這個呢!最後確定坐30路公交到寒山寺南再說。跳上車子,投了一個鋼幣,司機不友好的提醒“兩個”。車上空空的,三五個人的臉已然塗上了淺淺的暮色。心中不免竊喜,嘿嘿!這不是要夜訪寒山寺了嘛!

車走走停停,沒幾站乘客就剩我了。此刻,各種燈光已把城市打扮得美輪美奐,街上人潮如水 ,市聲如雷。車一會兒轉彎,一會兒上高速,一會兒鑽高架橋,這是要把我帶向何方,心中不免迷惑起來,這番氛圍,能找到那個安靜如夢的聖地嗎?車在一架大橋底下停下,廣播裡說“寒山寺南到了”,狐疑之間,車又開啟了。“下一站聞鍾苑”,好吧,大概聞鍾苑下比較合適,到了聞鍾苑,那情形更是不得不取消下車的念頭,如林的高樓大廈,和不夜的城池,即使真的有人敲鐘,能領略和陶醉在那悠遠的古韻裡嗎?

車又開啟了,司機發話了“哪裡下車啊——,住哪裡啊?”我怯怯的說“山水華庭”,司機詭秘的一笑“坐錯了,反了!”也許,司機這會人少心情好吧!他建議到終點站還是坐他的車回去,他可以指路。見他如此友好,我大膽的說出了自己“可笑的旅行。”沒曾想,他笑著說,你說的地名都有,而且現在都是旅遊的地方。這多少讓我感到一絲驚喜和欣慰,當然也有點遺憾,這個點了,去見面是不可能了。

在往回坐的路上,也是人少的很,司機師傅一一給我指認了楓橋和寒山寺。他說,那條自南向北的馬路就叫楓橋路,朝南步行裡邊就是楓橋了。“橋高不?”我問,“再高也高不到哪裡,有樓高嗎?有高架橋高嗎?是不是!有那個意思就行了,是不是!”是啊!原來楓橋只合在古詩裡挺拔,再說詩人也沒說它高啊!車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等紅綠燈時,師傅說,“看,那就是寒山寺——”朝著他的指向看過去,一架橋的下面有一處沒有燈光的地方,仔細看時,果然有古建築的飛簷翹頂依稀在淡淡的燈光裡。隔著這一方安靜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同樣安靜的河流,也是依稀盪漾著一抹抹燈火。沒等到思緒展開,車已經又出發了。

不管怎麼說,此行不虛,不僅見了寒山寺,還順便“遊”了楓橋。還是要感謝這裡的人們,居然,在如此華麗喧囂的城市夜景裡給了寒山寺一坨寧靜,讓人能多多少少感到欣慰。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行雖然沒有完全領略到《楓橋夜泊》的意境,畢竟完成了一次跟某人心靈的對接啊。!




老吉213760776


別說遠行聽唐詩,就在我的住地就有詩人王昌齡《龍標夜宴》詩一首。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絃歌愁遠謫,春山明月不曾空。

這裡確確實實地寫出了湖南黔陽(今湖南懷化)的真實寫照。

沅溪就是現在的沅江,湖南境內的大河之一。上溯貴州,下流北上注入洞庭湖。一句(沅溪夏晚足涼風)寫出了盛夏的夜晚是很涼爽的,有足夠的涼風。第二句(春酒相攜就竹中)。更深層的刻畫了當地人愛喝酒的習慣,把臉喝紅了所以比喻(春酒),然後帶上沒有喝完的酒在蔭涼的竹叢中美美的睡上一覺。第三句(莫道絃歌愁遠謫)是寫作者本人被貶到離京城很遠的地方。最後一句(春山明月不曾空)道出了作者王昌齡本人雖被貶在偏遠地區,卻在青山明月的環境中感覺很舒服。很滿足!


用戶4221818581208TR


有道是,詩詞,一半是文辭,一半是意境。

無論是風花雪月,還是大漠孤煙,亦或是小橋流水江南,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幅意境絕美的畫卷。打開詩詞,徜徉其間,如何不令人心生神往?

人們對於文學作品裡的提及,往往最會上心。還記得天下霸唱在連載長篇小說《鬼吹燈》的時候,很多人竟然遁著他書中描寫的地方,去尋找,去探索。

那麼萬千詩人筆下詩詞描繪的地方,料想很多讀者也是基於此間“意境”,而去尋覓的。那些詩詞裡提到的“地方”,你都去過嗎?還能找到曾經詩卷裡的“意境”嗎?

詩詞間的意境之美,可以說超越了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也許會因為一個詞句,或一句詩詞,而神往一個地方。那就拿作者最喜歡的一句詩開始切入吧: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

這句詩出自明朝戲曲家湯顯祖的筆下。一句“無夢到徽州”,將徽州的萬物風情、山水民風等等一切的美好都融於筆端。

徽州,古稱歙州、新安。古徽州一府六縣,一部分屬於安徽黃山市,一部分屬於江西上饒市。對於徽州,作者沒去過,也無法談及感受,只是把這種美好,藏於心頭。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古都長安,今之西安。且不說大唐盛世,長安擁有著如何的繁華和天下都心的氣度。

僅僅是“長安”兩個字,就已經美得令人心醉。他是文人最嚮往的地方,是風景薈萃的世界中心。當繁花盛開,長安街市如晝,該是怎樣的盛況呢?

“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名都自古幷州。”

這句詞,出自宋朝詞人沈唐名篇《望海潮》詞作。一句“山光凝翠,川容如畫”將山西太原,這座擁有著深厚歷史的古城風光,描摹至盡。

幷州,多麼親切的一個詞,於此我們可以得見太原公子李世民,大唐宰相狄仁傑的風範。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東海,在古代算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但對於今天而言,只是幾個小時的車程。

這首詩,是曹操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路過碣石山而寫的千古名篇。當站在碣石之上,俯瞰壯闊的大海,心胸為之遼闊,思緒波瀾壯闊,盛景舉目無極,多麼美妙啊!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敬亭山,位於安徽省宣城市區北郊,相比其他景點的全國皆知,這裡更像宣城的一座公園。

這裡有竹林、茶園、石刻和流水,也有深厚的文化積澱。由不得詩仙李白到了這裡,也會駐足。並寫下了這句千古名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在古代,沒有一個文人對西湖是有抵抗力的。“西湖”也是詩詞庫裡寫作對象最多的景點之一。

現在城市的過度開發,和商業化運作後的負面影響,使西湖缺少了更多的自然之美。蘇軾的這首將“西湖”寫到極致的名詩,也不得不活在人們的想象之中。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說到杭州,就不得不提蘇州。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可以說不僅將蘇州推到了國際高度,並且把一座寒山寺,融入到了國人心目之中。

張繼這首詩的影響之大,據說已經入選日本的小學課本,如此可見一斑。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鸛雀樓,中國四大名樓之一,因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更是名聲大噪,轟動天下。

當天色已暮,落日西斜,看著滾滾黃河東去。那是何等意境?前幾年作者曾經登臨鸛雀樓,已經是遊人如織了。雖然風景尚在,但是詩人筆下的情趣,卻很難找尋。

讀者們,關於“詩詞裡的地方”,你最喜歡哪一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記得轉發收藏哦~


文史道


酒哥腳步:

前幾天出差去重慶奉節,這裡被譽為詩城,千百年來,有數以千計的詩人為此地留下過近萬首詩篇,三峽未築壩和築壩以後都從郵輪上感受過,此次深入其中,感覺又是不同。

此次遊歷了夔門(人民幣十元曾經以此地為畫面)和瞿塘峽,白帝城以及諸葛亮的水旱八陣遺蹟,聯想起許多熟悉的詩篇,請和我一起去領略一下哈。

站在白帝城看瞿塘峽,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還有杜甫的《夔州歌十絕句》的句子:白帝高為三峽鎮,瞿塘險過百牢關;白帝城門水雲外,低身直下八千尺等等。我們回想起過往詩人對夔門瞿塘峽的險峻描述,水流的湍急奔騰,在其字裡行間依然觸目驚心,但是今天的三峽由於築壩,水位抬高140多米,變成了高峽平湖,我們完全看不到水的流動,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壯美與奔騰咆哮的奪人氣勢,雖然峽名還在,景物已然迥異。

還未到諸葛亮八陣圖遺蹟時,杜甫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進到遺蹟,只能想象,八陣圖的影子都已早逝……

看著眼前的長江,看著今天三峽碧綠清澈的江水,想想當年那些劇烈的水戰,曠日持久的爭奪,讓巴蜀和東吳的人民都遭受了巨大的災難,而今天我們國家四海統一,人民團結,欣逢當今偉大的時代,深感歷史滄桑鉅變,雖然我們看不到昔日那些風景,但是我們卻看到了當下幸福的生活,這些幸福美好,有待我們去譜寫新的詩篇。


酒哥雜說


詩詞當中所描繪的意境不是孤立存在的,他是作者所描繪的融入其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而構成的畫面之中所給人的一種感受。通俗的講,意境就是由一個個的意象所構成的畫面,我們從畫面當中的體會、感受。而什麼是意象?意,是主觀之意;象;是客觀形象。就是融入作者感情的一個個景物,所以意象也稱物象。比如,大家都讀過的一首小令,短短二十八字,運用了豐富的意象,構成了一幅悲涼的畫面,給了我們一種深刻的體會(意境)!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首句一個個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單獨拿出來哪個都讓人提不起精神來,放到一起給我們一種悲涼、蕭瑟、悽清的感受,讀來就讓人生悲,而第二句“小橋流水人家”那是一種比較靜謐、和諧、安詳的感受,這裡讀來給人一種心境祥和的感受,而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以樂景烘托哀情,下面再回到“古道西風瘦馬”又是一種落寞、孤寂、悽清的感覺,最後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感情表達。整首曲子就給我們構成了一幅“遊子思歸圖”。而那些“悲涼、蕭瑟、靜謐、和諧、落寞、孤寂”就是由畫面產生的感受即意境。

而我們到了詩人詩詞中所描繪的地方,單純的是體會不到那種意境的,因為簡單來說詩詞當中的景根本就不是景而是一種工具,是詩人用來表達感情的媒介,所以我們看到的詩詞當中的地方、景物所體會到的意境必須聯想到詩人當時的感受,才能有更好的把握。


文子2611


我到過陸游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裡的輪臺。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幼年的學校教育,便產生了對愛國詩人的無限崇拜和對輪臺邊關的無限嚮往。橫刀立馬,馳騁疆場,雄關漫道,砂石風雪。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何等的英勇,何等的壯烈!

六九年中蘇交惡,戍邊新疆,路宿輪臺,心裡邊的聖地啊,終於有幸一睹你的雄姿,了卻這晝思夜想的渴望。

然而現實與想象的落差太大了,使人簡直懷疑起了歷史的真實。當時的輪臺,沒有古老的城牆,沒有相望的烽火臺,向北看,是雪光巍巍的天山,向南看,是一望無際的沙漠。稀稀拉拉的低矮房舍,不規則地散落在古老荒涼的胡楊樹中間。調皮的戰友調侃:"一個屁沒放完,出城了。”

雖然心裡有雄關偉城的失落,但也收穫了輪臺大自然的壯美。一望無際的原野裡點綴的古老胡楊,更加顯示了邊疆的渾厚。原野裡不時呈現的“鬼城",使人感到了渾厚中的神秘。塔里木河貫穿全境,綠洲裡處處呈現出的天藍水淨,花紅柳綠,那是人間的天堂。

輪臺是好地方。





王兆林0309


一、去過杜甫流離時寓居的“錦官城”一一成都。而且恰好逢雨,真實地體會到了一千多年前詩人筆下“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絕美意境。

二、去過武漢黃鶴樓和睛川閣。想起了崔灝“此地空餘黃鶴樓,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的意境。

三、去過長沙嶽麓山愛晚亭,體味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惰境,

四、去過南昌滕王閣,觀賞過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五、登臨泰山,體驗過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麗豪情。

六、乘船遊長江三峽,看過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壯美風光。

七、在廬山看過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景。

八、去過蘇州寒山寺,體驗過詩人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

九、去過南京秦淮河畔,想起劉禹錫的詩句“烏衣巷口夕陽斜”和杜牧的“夜泊秦淮近酒家”。

十、杭州西湖,欣賞蘇軾筆下“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的絕妙意境。


用戶3434912196059


我曾三次去武漢,第一次是1967年春,那時年紀還小,但記憶猶新,長江大橋橋頭堡坐電梯上橋,看大江東去煙波浩渺,輪船,帆船往來不斷,魚鳥上下飛旋,不知大江來於何方,流向何方,那種蒼茫雄渾壯觀的景象使人折腰膜拜。下橋,可步行於江邊,有人在江邊用十字網撐杆撈捕小魚,更見江中不時出現黑色大魚,目測大如牛,兩兩伴遊,一會雙浮江面,魚鳥下翔,忽又雙沒江底,魚鳥隨之上飛,作為一個北方人,當時的感覺難以描述,終生不忘。在江邊與當地人相逢,詢問黃鶴樓,皆搖頭不知,當時懷疑黃鶴樓是不是在武漢?第二次是80年,記得橋頭電梯已停用,江岸已被封閉,不復閒步江邊。第三次是92年,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繁華的使人認不出。耿耿於懷的是兩個變化,一,江上大如牛的黑魚,望盡大江,半天之內,始終不見,詢之當地人,說那魚叫江豬,早都沒了,餘聞心痛疾首,整整一天沒了精神。二,蛇山頭上新建了一個黃鶴樓,十分雄偉,登樓遠望,卻遠離江岸,設有把酒臨風的詩情畫意,不楚使我興趣索然。今年2月9日,我發表一首五言詩《登黃鶴樓》敘發了我的心情。

斯樓非昔樓,獨立蛇山頭。

離恨少煙波,繁華如水流。

憑欄敲詩句,嘆無古韻留。

顥白今何在?遊人擠破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