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千里路是否真能破萬卷書?

楊開定


我是喜歡旅行的酷妹兒,我來為您解答。

行萬里路與破萬卷書,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補益的。


行萬里路,不一定能達到破萬卷書的效果;破萬卷書,可能會代替行萬里路的作用。

破萬卷書,是指閱讀大量書籍,並能夠汲取書中真意,化死知識為自己的活能力。

哪種讀書讀成書呆子,不求甚解,當快餐消磨時間,不能叫“破”。

古人講格物致知,學以致用,不是讀死書、死讀書。

聖人王陽明先生,在創造性的提出“致良知”系統理論之前,沒少讀書,儒、道、佛各家理論知識,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各種思想,讓他一團亂麻。

在接受當時最為正統的理學大家朱熹的理論之後,他格竹子差點把自己格成瘋子。

他讀萬卷書,可是所有的思想就像是一團亂麻,總不能“破”。

一個人的思想,總會轉變,而這個轉變是需要機會、需要引子、需要生活中某一個點來領悟。

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後,可以說是山窮水盡,與野人為鄰,與悽風苦雨為伴。

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可以說是旅遊好地方,原生態,原汁原昧好風光,但在當時年代,環境險惡,對陽明先生哪是煉獄般的生死劫難。

有史實為證,陽明年譜中說:“處於萬山叢棘之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與居夷人鴃舌難語,可通語者,皆中土亡命”。

但恰恰是在這個艱險的環境中,王陽明先生悟出“心即理”之道,這就是名震中外的“龍場悟道”。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後,便提出了他的“知行合一”學說—心學的核心,奠定了“致良知”的理論基礎,後來進而形成完整而系統的心學理論體系。

可以這麼說,沒有之前讀萬卷書,不可能有陽明先生的聖人學說“心之道”。


行萬里路,是指走出書齋,遊歷外邊的世界,驗證書中知識,進而增長見識閱歷經驗。

這個典型的代表例證就是一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先生了。

他行萬里路,確實是起到了破萬卷書的作用。但我們必須明白一點,徐霞客先生是用全副身心來遊,邊走邊看、邊思邊寫,終有成就。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一個是獲取知識,豐富自己;一個是驗證知識,提高自身。

行萬里路真不一定能破萬卷書,但可以讓人更能破萬卷書;破萬卷書,可能勝過行萬里路,如果能行行萬里路,事半功倍。

現在飛機高鐵日行千里、萬里,時時信息浩如煙海蜂擁而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難,關鍵是用心而已。


酷妹兒圈


破萬卷書是說,讀很多很多的書獲得書本上的知識,書讀得特別特別多了,自然會獲得很多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和學問都是書本上,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理論知識。

行萬里路是說走的路多了也能獲得知識,而這些知識可能是一些生活小常識,書上面學不到,沒有的知識,這些知識也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實踐知識。

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相結合才是真正的知識,有句話說得好叫實踐出真知,只有親身實踐得出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也是真的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那才是真理。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如果把它們當做人生,這樣才是完美的人生。


KDONG0811


如果行千里路這麼有用的話大概不會有人寒窗苦讀了。路上見識學習到的東西和書本里學到的東西畢竟不一樣,沒有文化底蘊的行萬里路只是郵差,個人見解🤣


A金金176


破萬卷書,是指讀書要努力。行萬里路,是指能在生活中體增長見識,也就是理論結合實際,學以致用.至於這個問題-行千里路是否真能破萬卷書?單純從問題本身來說就是不對的,這話本來說的就是學以致用,要是自己讀書不努力那走路有什麼用?真的行千里破萬卷誰還讀書?


閒來手工


應理解為兩個形態,行千里路是擴大視野,並非指邊行路邊看書萬本。破萬卷書,此乃愛看書的人一生的奮鬥。其實,絕大多數人一輩子能正兒八經讀完幾百本書就很不錯了,何談破萬卷?僅是嚮往而已。


歲月如歌一曲新


別把問題想得太極端,讀萬卷書的人不等於一里路都不走,走萬里路的人也不可能一本書不讀。如果真有這樣極端的人,那兩者都是垃圾,垃圾之間就沒什麼必要分類了。


第三根肋骨的門神


那是過去,行千里路需要很久很久,現在有了高鐵飛機,千里路也就幾個小時的事情,幾個小時可能連一本書都讀不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