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寒冬、連著職場倒春寒,今年千萬別換工作

職場寒冬、連著職場倒春寒,今年千萬別換工作

曾幾何時,“匠氣”一度成為刻板、落伍的貶義詞。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層面倡導工匠精神,人們逐漸對匠氣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它不再意味著呆滯落伍,而是精益求精的時代潮流和趨勢。

一位日本木匠師傅曾在受訪時談到:“樹木裡宿著生命。工作時必須傾聽這生命發出的呼聲……在使用千年樹齡的木料時,我們工作的精湛必須經得起千年日月的考驗。”

這樣的說法,讓很多觀眾為之動容。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對此也十分感慨,“只有終身努力、埋頭工作的人才說得出來。木匠工作的意義在哪裡?它的意義不僅在於使用工具修築漂亮的房屋,不僅在於提高木工技能,更在於磨鍊人的心志,塑造人的靈魂——我在這位師傅的肺腑之言中聽出了這樣的意蘊。”

職場寒冬、連著職場倒春寒,今年千萬別換工作

不許動:經濟下行,職場人被冰凍得很安分

浮躁和不安分,常常是被冠以當代年輕人的典型心態和行為特徵。

雖然裁員本是正常現象,但是從去年冬天滴滴、美團、京東和知乎等互聯網名企的裁員消息,還是讓業界很意外。優化、末位淘汰、人才迭代……種種說法,都讓職場人繃起了神經。

2018年1月到6月之間,脈脈平臺上關於安分的討論變得日益增多,安分和不安分的討論佔比分別為17.6%和82.4%。在此期間,職場人更願意標榜不安分和渴望拼搏和改變。“以前做內勤,喜歡不安分的生活,挑戰一下自己,改行做了工業消耗品銷售”、“像我這種不喜歡安分喜歡自由的人,適合什麼工作”……附和者也大多崇尚改變,渴望轉行,渴望跳槽,不安於一成不變的現狀。

與之相反,2018年下半年至今,安分和不安分的討論佔比發生了大逆轉,分別為78.6%和21.4%。職場人的輿論觀點開始偏向倡導安分的好處,諸如“術業有專攻,還是安分守己做好自己該做的吧,我信這話”、“職場人首要任務就是安分守己,埋頭苦幹。不安分的人只會挑三揀四”的討論比比皆是。

其中甚至不乏對此前不安分悔過的聲音,“四十歲的人了,一點兒也不安分,非要往移動互聯網圈兒裡闖。今天踏屍前行,明天給人墊腳。”

某互聯網金融公司中層齊飛說,互聯網金融行業是本輪裁員重災區,美其名曰優化,他們大部門已經給出了近20%的優化比例。公司給員工3種選擇——接受降級彙報、轉到別的部門、拿賠償走人。

齊飛的前同事最近因為公司客戶討債打上門,向公司裸辭了,正讓他幫忙推薦新工作。嘴上應和著,心裡卻明知不容樂觀。因為今年互金行業的崗位普遍都縮減了,就連他和現在部門的同事,也都感覺亞歷山大,連假都不敢請,生怕被裁員。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各行業與互聯網行業之間的跨行業人才流動十分緊密,想互聯網行業轉行成為很多職場人的選擇。由於IT互聯網行業2018年下半年遇冷,這一轉行趨勢也隨之冰封,傳統行業的人才要麼按兵不動,即使想動也更傾向選擇風險更低的“本行業內跳槽”。

與此同時,之前充滿泡沫的娛樂業和流量明星,也被逐漸擠去了水分。正如那句廣為流傳的話,當大潮退去,才知道誰是裸泳。1月初至今,《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曾多次聚焦流量數據造假問題,發表了40多篇評論文章。2月下旬,央視新聞頻道和財經頻道,都曝光了流量明星數據造假,節目中還給出了8位著名藝人活躍粉絲量數據的脫水前後對比,其脫水後最高降幅高達80%的事實。

職場寒冬、連著職場倒春寒,今年千萬別換工作

拆解安分,安分的人才有春天

“分”意味著“度”。安分,就是做人做事要把握恰如其分的限度。

做人安分,做事有度,貴在安“心”。正所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安分意味著踏實、積累、精進。

l 踏實:跳槽頻繁被HR拒之門外,這個春天有點“冷”

安分守己,踏實生活,更容易獲得幸福和快樂。相反,在沒有掌握慾望管理的方法論之前,冒然地打開慾望的潘多拉魔盒,將會如平原放馬、易放難收,為慾望所困。

90年的李鋼這個春天有點鬱悶,辭職賦閒在家,卻發現工作不像以前那麼好找。

“最近幾次HR給的反饋出人意料的一致,跳槽太頻繁,不穩定。”李鋼對脈脈數據研究院感慨,此前他一直認為自己作為90後,年輕就是資本,頗有一種“混不吝”的架勢,在任何公司待著有一點不舒服,二話不說就炒老闆,裸辭一度對他而言是家常便飯。

李鋼以往還能夠很瀟灑,但是眼看就快三十歲,壓力一下就上來了。親戚朋友都勸他要穩定下來,踏踏實實做點事,不要總好高騖遠、玩世不恭。

“現在的很多年輕職場人,好好的人放著穩定的工作和安穩的日子不過,心中貪念作祟,不切實際地總想一步登天、一夜暴富,卻往往鑄成了錯誤。職場和生活中,踏實的人很難得。”陳銳更願意追求一種踏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

的確,從企業招聘的角度,一位資深HRD也對脈脈數據研究院表示,“是否踏實,是我們考量應聘者的重要指標。如果應聘者跳槽過於頻繁,過不了我們第一步的簡歷篩查關。企業都想招到能夠踏實做事的候選人,畢竟候選人來到一個企業,從入職熟悉到熟練掌握公司的整套業務和流程,也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職場寒冬、連著職場倒春寒,今年千萬別換工作

l 積累:別總想改造世界,用時間改造自己

稻盛和夫在《幹法》中寫道,“持續就是力量:抓緊今天這一天。”所謂人生,歸根到底,就是“一瞬間、一瞬間持續的積累”,如此而已。每一秒鐘的積累成為今天這一天;每一天的積累成為一週、一月、一年,乃至人的一生。同時,“偉大的事業”乃是“樸實、枯燥工作”的積累。如此而已。

只有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磨礪了心志,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

任何一個真正成功的人,都有屬於自己能力的積累過程,都需要踏踏實實的去提升和充實自己,使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打破成規,去實現自己內心的想法。談論安分的同時,我們不否認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但我們不認可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空談。

即使再有遠大抱負的人,也只有在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之後,才有資格去談論改變世界。正如那句流行的話,“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經驗是向上發展的踏腳石,你在工作當中就是不斷的在吸取經驗。如果說這家企業不能給你提供一個學習和發展的平臺,那麼你即使在這個地方工作六年,也只是工作了六個一年,只是積累了一年的經驗而已。只有在這個角度上來說,我才鼓勵大家跳槽。”今年春節前夕,阿里巴巴HR王冉在脈脈上發表對職場人的職業規劃建議,

不要盲目跳槽,而要看這份工作是否為自己所愛,同時是否能給自己持續帶來經驗的積累、成長的增量。

她還告誡職場人,“只有對工作負責,才有可能獲得別人的讚賞和認同。

職場寒冬、連著職場倒春寒,今年千萬別換工作

l 精進:明確自己的“職脈”,成長有跡可循

“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的說法最近躥紅網絡,這個觀點大大區別於此前的“最近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閒著”。職場專家對此解讀,當下大城市的職場人普遍都並不閒,奔忙是他們日常。

但是很多職場人忙得沒時間思考,每一天都特別充實,每天都幹了很多活。但能力是否真正成長了,卻並不清楚,也無暇仔細思考。

儘管任何一份工作都必然包含很大比例的重複性和同質化的工作,但是重複單一的工作,對成長具有邊際效應遞減現象。

安分不是保守,而是精進。在事業單位做技術工作的蔣捷,平時十分注重業餘時間多學習。前段時間,單位的跨國合作項目啟動,技術過硬且熟練掌握西班牙語的他,通過了考試,升職加薪被派到海外合作項目做項目管理。

蔣捷對脈脈數據研究院說,“安分意味著知足,但是不意味著守成不變。要明確自己的未來規劃,按部就班地逐步達成,才不容易迷失方向。”

的確,一個人在職場裡要想持續上升,必須要有持續的增量成長,明確自己的職業成長脈絡,也就是“職脈”。

寒冬之下,務實和變現成為眾多企業的首要目標。譬如,一直以來,技術崗位都給人一種供不應求的印象。但隨著互聯網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行業對技術人才的技能要求也在不斷變得嚴格。因此,對於技術人來說也要開始居安思危,提高自身技能和核心競爭力,從而避免被淘汰。另一方面,在大環境遇冷的情況下,技術人才對企業的選擇也應該變得更加謹慎。

阿里資深架構師張峰在脈脈上寫道:“不要抱怨某個行業的寒冬,因為身不由己,應學會厚積薄發,應掌握安分守己,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打磨,不斷實踐,才能臨危不懼,活出精彩,最終迎來下一波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