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藍天284798036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代表作,安史之亂後一個漂泊的年輕文人,途經寒山寺時長夜漫漫無心睡眠,夜深人靜時看到江南深秋的夜景,以月落烏啼、寒夜霜天、江楓漁火等描述了一個孤鄉異客對未來的愁緒。這首詩不但被歷代各種唐詩選本選入而且連亞洲一些國家的小學教科書也收錄此詩。

此詩中寒山寺的半夜鐘聲,曾引起後世的異議,為何寺院半夜敲鐘呢?北宋文豪歐陽修就曾經說到此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是好句,但於理不通,因為歐陽修認為“三更不是打鐘時”。後來宋代學者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為張繼辯解曰:

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無復松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

月落烏啼霜滿天

首句中寫詩人看到的夜景,“月落”是看到的景象,“烏啼”是聽到的聲音,“霜滿天”則是內心的感覺。都說黎明前的黑夜是最黑的,詩人月落後茫茫的黑夜中,感受到了晚秋漫天的寒霜正在襲來。一個“霜”字奠定了此詩的基調,表達了詩人此時的孤獨和淒涼。其實江南的深秋是非常美的,江南的深秋顏色是濃郁的,多彩的,比起春天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在江南居住多年,最喜歡的就是江南的秋天。而詩人能把如此美麗的秋天寫得這麼清冷孤單,寒意浸骨,其實是內心孤涼的反映。

江楓漁火對愁眠

如果是今天的人們,在夜半的江南深秋,看到點點漁火,片片楓紅,一定會覺得風景這邊獨好。而張繼同志在面對這樣的風景時,心裡想到的卻是世事無常和生活的艱辛,孤獨的旅人只能在寒霜的秋夜中,面對點點漁火對愁而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此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眼前的景色,月落、烏啼、霜、江水、楓葉、漁火,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都是眼前看到的。而後兩句一下子把感知世界擴大到了很遠:姑蘇城、寒山寺。但隨著一聲鐘響,又把詩人拉回到現實的世界裡,回到所處的小船上。

孤獨、愁苦、無助、迷茫、彷徨,對未來的種種不確定,這是詩人最大的愁緒。一聲鐘聲也敲醒了內心的迷茫,管它呢,未來好也罷、壞也罷,人生的道路總歸要走下去的。


翰墨今香


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他憑這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

流行歌曲《濤聲依舊》正是出自於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由此可見得,這首詩的魅力至今不衰。

那麼,這首震古爍今的詩,究竟表達了張大詩人什麼樣的心境呢?

先來看看這首詩寫就時的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記載,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人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這首詩一共只有四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翻譯成今天的白話大意為: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中,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歷來人們的解讀為: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半夜時分泊船楓橋的所見所聞和所感。詩中秀麗的山川之景和綿邈的羈旅之愁融為一體。

有書君認為,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描寫,非常形象地勾勒出了一幅天涯淪落人的景象,張繼作為這幅畫中的孤舟客子,寒夜對燈,由景生情,抒發了他心中的無限愁緒。

張繼到底在愁些什麼呢?

從張繼作這首詩的時間界限來看,大背景是他遇上了安史之亂,正隨著人流在外漂泊,他的第一重心緒——家國愁:逢此戰亂,己身該歸於何處?這周圍一片漆黑,前路不知在何方?

張繼的第二心緒——情愛悵:此時的張繼,正是科舉考試不利,落榜彷徨的時刻。這年張繼身負厚望,帶著父親與初戀愛人王曉薇的殷殷期盼踏上了去長安求取功名的路途。

誰知這一去,並未如願。張繼無奈中隨著流亡的人們來到了蘇州。

這天恰逢中秋,夜半時分,張繼租賃的小船停泊在姑蘇城的楓橋邊,周圍萬簌俱靜,只餘一盞孤燈慰藉著他。

忽然城外寒山寺傳來悠遠的鐘聲。這鐘聲勾起了張繼對親人與愛人的思戀:先前自己求取功名之路頗為順遂,這次滿懷希望奔赴京城,卻意外落榜,正不知將來見了家中父親與那心愛的人兒,要如何去開口。

今日中秋,天上月圓,我張繼卻孤旅羈絆,無法與你們一起賞月共慶,惟願家人與愛人安康吧。

張繼還有第三重心緒——無常惑:本來頗有把握的舉業卻未遂願,本來太平盛世的大唐卻平地起風雲,人生是如此變幻莫測,我的將來會是在哪裡?我還會找到人生座標的希望嗎?對月聞鍾,張繼在心中徘徊不已。

張繼在這首《楓橋夜泊》中的愁苦與當時的情景交融,他那無可訴說的情緒與姑蘇城外那寂寞清寒的古寺一起,引起了千百年來人們的共鳴。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二十八個字,多乎哉?不多也!然而,對於描述一種情緒,已是綽綽有餘。

月落,以思鄉。

烏啼,以悲傷。

霜滿天,盡是淒涼。

第一句話所描述的孤獨,還需要更多解釋嗎?在如今的電視劇裡,每當圓滾滾的月亮出現的時候,只會有兩種情況:要麼是想家了,要麼是想愛了。

三更半夜大冷天坐在戶外聽烏鴉叫的,絕對不會是兩個人!因為兩個人能幹這種傻事的,一般都選擇在前半夜,後半夜要勞動的。

本以為這無盡月色,還有一絲愛的希望,終於烏啼聲起,擊碎了所有幻想。詩人啊,終究是一條單身狗,而且還只是一條落榜的落魄單身狗。

江楓,是陰影。

漁火,是孤燈。

對愁眠,無處尋夢。


哎!好失敗啊。一身才華,終究不及人家有個好爸爸。明明已經進士及第,明明已經榜上有名,怎麼就被刷下來了呢?

而且,偏偏還是張繼!

江邊的楓樹都一叢一叢的;河面的漁火一定再煮著小米粥,而且是漁夫的老婆在煮,漁夫一定躺在船艙裡睡大覺!

靠!詩人也是人啊,一路從洛陽狂奔這麼遠。後有追兵,錢又沒有,跑了幾天幾夜,甭說一頓飽飯,連個好覺都沒睡踏實啊!

得而復失的憋屈,幾乎被一路顛簸給顛沒了!

然而,一切終究還是被棵樹上的烏鴉,給重新觸發了。

孤獨、寒冷、無助、憋屈…一個男人最不忍承受的悲觀情緒,填塞了詩人的七情六慾。

姑蘇城外,人少。

寒山寺,門禁閉。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趕了幾天幾夜的路,要來姑蘇遊玩。卻發現,幻想與現實終究差的很遠,原來姑蘇城是要收門票的!

張繼只是個窮光蛋。

住個青旅,還不敢住市區的。好不容易在郊區找了個落腳處,竟然還挨著和尚廟!如此,連做夢都只能做個光棍夢了。

夜半鐘聲到客船。

噫籲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窮酸秀才,想要完成一次完美的逆襲,真的就比登天還難嗎?皇上不是都發告示了嗎,只要經歷十年寒窗苦讀,必定會有黃金屋!

如今,張繼苦讀寒窗二十載,終於金榜題名,黃金屋呢?


張繼除了失望與落魄,更想表達一種憤慨。

烏啼!烏啼!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正因為無枝可依,所以才會揭竿而起!安史之亂,怪誰呢?讓這漁火燒的更猛烈些吧,江楓再添把乾柴,直到燒盡這大唐的腐朽!

在這寒冷的霜滿天,正好藉助這熊熊烈火,暖一下絕望。說不定,還會給這大火,再扇個風什麼的。

鐘聲,從來都意味著終結。

是的呀,寒山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大唐的江山不再繁華。而詩人張繼,終究會坐在那艘漁船裡,留名萬年。


祗樹


詩貴在意境,而唐朝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也是唐代意境詩的巔峰之作:

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首聯"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快要從天幕落下的翌日凌晨,萬物霜露凝結,白皚皚一片,寒鴉呱呱啼叫。以素白為主色調的鋪陳,大自然的曠達和寒鴉的叫聲相襯托,實虛的相互交織,萬籟愈發俱靜。

頷聯"江楓漁火對愁眠":正在打瞌睡的詩人,雖然在夜裡只能模糊看到江岸邊楓樹的輪廓,但於素穆垂天中的彤彤楓葉,在意識中一定有著"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認知吧。廣闊江面,孤舟獨泊,螢螢漁火,此時的詩人難道恍若在做"莊生曉夢"嗎?

頸聯"姑蘇城外寒山寺":直白的陳述江南勝地,佛門古剎,本來呈現出的應該是山水婉約和小橋流水,不過冰天霜凍的季節裡,所有物像卻愈發顯蕭殺之氣,而寒山寺之"寒"字,卻使人有醍醐灌頂之悟,乃天造地合之絕妙句也。

尾聯"夜半鐘聲到客船":晨鐘嫋嫋,寒鴉枯枝,潺潺江水,姍姍客船,一幅任人想像的中國山水畫,讓頷聯的"愁"字更添一萬份的"愁"緒了。

寥寥二十八字,浸蘊的是詩人對寂寞自然與倜倀人生的無限思量,情景交融,寓靜於動,回味無窮。詩句承接上字字相扣,句句對接,平淡中見神奇,四句詩中,不但言之有物,且有故事,在敘事中又凝鍊出一種脫俗的精神境界。

此詩一直錄入在日本小學課本,日本侵略中國時,甲級戰犯松井石根等專門到蘇州寒山寺參觀,還特別與詩碑合影。足見此詩所表達出的意境被祟尚唐文化的日本人所折服,是中華詩歌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汪叔華


一個落魄文人妙手偶得便流唱千年,僅此一首,足矣。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楓樹橋邊,又有說法為蘇州虎丘內封橋。

烏啼:烏鴉啼叫,或指寒山寺西烏啼山,“烏啼月落橋邊寺”。

愁眠:伴愁而眠,或指寒山寺南愁眠山,

夜半鐘聲: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753年,張繼考取進士。不幸的是,生逢亂世。

安史之亂後,江南,便成避亂之所。

一個秋天的傍晚,避戰的詩人流落到姑蘇楓橋邊,泊船夜宿。

連他自己也想不到,隨心而就再尋常不過的一首詩,竟成就了張繼這個美名留世,而他,只不過一介落魄書生。

1 為什麼這首詩如此美妙?

意淺而境美。

這首詩人人看得懂,就像“春眠不覺曉”一樣。

月落,烏啼,霜天,從視覺,聽覺,感覺三個方面細緻入微,靜中有動渲染深秋夜幕下江南水鄉特有的寧靜,幽遠,縹緲迷離的意境,而江邊紅楓,江上點點漁火,又給這種幽暗清寒的氛圍一點溫暖的亮色。

詩人將最美的意象集中,卻又不是空洞疊加,有動有靜,有明有暗,還對仗工整,極具韻味。

客體景物的情致與主觀感情的和諧相融。

毎個人能能感受到這首詩的憂愁,在於詩所表現的情感正好能契合人無法言說的內心深處,產生共鳴。

月落,不是“海上生明月”,而是夜深將曉之時,萬籟俱寂,異常冷清。

烏啼:烏鴉的叫聲不好聽,尤其是秋深夜靜時,更顯聒噪與淒寒。

霜天:秋特有的,天將曉時水霧凝結白霜,水面上,半空中,層層瀰漫,一擁而來,就是愈覺深秋寒意了。

江楓漁火:經霜的紅楓,或許沒有那麼清晰,漁船上的燈火,或許只是微弱,在幽暗寒冷的黑夜是溫暖的,但於詩人而言,別處的溫暖恰是自己所沒有的,更覺孤苦。

山川風物自有它的情致,夜泊的主人也自有他的情懷,然而當客觀景物因觀它的眼而變得楚楚可憐時,便有了感情,觸動人心。

此時,夜泊獨宿的詩人所感受的,也正是我們孤苦無助時共同的情緒。2 表達詩人什麼情感?

“對愁眠”已是答案,愁的內容太多了!

落魄文人,生逢亂世,不得不中斷剛要開始的仕途,一個人躲戰亂,流落江南,心情可想而知。

夜半寒山寺的鐘聲傳到客船,這蒼涼靜謐的夜空,因這鐘聲而格外冷清,而這驟然響起的鐘聲對愁臥舟中的遊子又是多大的震撼。

或許沉浸於深夜而不自知,然這鐘聲卻讓詩人清醒地反觀自己,

獨宿江船的孤寂,流落異鄉的悽苦,家國動亂的憂時傷世,江船漁火的思鄉思親...都在此時悄悄瀰漫。而悠遠的山寺鐘聲,又是豐厚的人文積澱和佛性的曠達,又給詩人暫時的平靜與淡然。

《唐才子傳》這樣評張繼:“不雕不飾,丰姿清迥,有道者風。”


一綠浮芳


詩人要表達什麼樣的心情,往往不是一句話說得清楚的,否則詩人也不必寫一首詩來表達,詩中的情感往往是複雜微妙的。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下的楓江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詩題一作《夜泊楓江》、《夜泊松江》。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身處亂世,又漂泊他鄉,詩中表達出一種無所憑依無所歸宿的愁緒。詩的前兩句連用落月、烏啼、霜氣、江楓、漁火這些意象,營造了一個悽清的意境,然而用一個愁字粘著這些意象,讓愁緒漫延於意境之中。

詩人飽經亂離,漂泊至此,孤苦悽清,他只能一個人睡在客船之上,面對的是下沉的明月,江邊的楓樹,江上的漁火,聽到的是烏鴉的啼叫,感覺到的是滿天的霜氣。

霜凝於地,如何能滿天,然而正是這違反常識的描寫,最能表達出詩人內心深切的感受。

在這悽清的意境中,突然一聲鐘聲傳來,靜夜裡的鐘聲,給人的感受會特別強烈。這鐘聲,把詩人從愁苦的情思出拉出來,使得詩境從前兩句的悽清凝重,轉而變得空靈清遠。

鐘聲來自哪裡呢?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

所以,張繼的這首詩,不僅有個人的羈旅之愁,家國之憂,還有悠遠的歷史情思,以及宗教的禪思,更重要的是張繼將這些心境情思融為一體,故而神韻超絕。


謝小樓


古詩《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首先要想了解古詩表達詩人怎樣的心情與思想感情得先了解詩人當時創作該詩的時代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詩的含義與作者的心情。

詩人張繼考中進士卻遇上了安史之亂,不少文士紛紛逃到江南一帶避亂,張繼也在其中。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因而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意境清遠的小詩。

原詩: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釋義:

月已落下鳥鴉啼叫秋霜滿天,江邊楓樹漁火點點對愁而眠。姑蘇城外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鐘聲悠揚傳到了客船。

全詩勾畫出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像。作者泊船楓橋江邊,夜深難眠,此時月亮已西沉,秋霜滿天,寒氣逼人,烏鴉發出幾聲啼叫,這淒涼景色更觸動本來就寂寥愁苦的詩人。國家戰亂、仕途堪憂、思念親人全交織在一起。詩人心事重重丶愁緒萬千。漁船上的燈火映紅了楓樹,眼前美景本來可讓詩人舒懷,但詩人亦無心欣賞,無半點歡樂。詩人獨倚船上,孤獨難眠。而在這半夜裡寒山寺的鐘聲一聲一聲傳到客船,鐘聲穿越時空,在這萬賴俱寂的夜晚更顯得夜的靜謐與蒼涼,讓詩人更覺惆悵,黯然神傷,更無法入睡了。這樣的情景詩人是怎樣的心情?詩人孤獨、寂寞、愁苦、憂國憂民、思念家鄉親人。因此詩中表現了詩人孤獨寂寞、愁苦的心情。

遊子孤獨一人在外,生逢亂世,不免滿腹愁思。全詩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思念家鄉親人的思想感情。

一首落魄之作,成就詩人千古流芳。不僅奠定了張繼在中國詩歌史上不朽的地位,也讓寒山寺名聞天下。

其實這首詩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說張繼作此詩時是在進京趕考落榜之後,他駕一葉小舟到姑蘇外漂泊途中所寫,所以我前面說是“落魄之作”。

但不管那種說法張繼作此詩時的心情是不佳的、落寞的。

詩人泉下有知,流芳後世,亦也安慰了。





逸ys


張繼的這首詩太有名了。四句,不長,不妨奉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試譯:月落西山,鴉啼聲聲,秋霜滿江又滿山,我憂愁難眠。姑蘇(蘇州)城外的寒山寺,也已寂靜無聲,夜色闌珊,只有鐘聲飄蕩到我的船邊。這首詩用白描的手法,巧妙地把夜泊楓橋景物的遠近、明暗層次和諧的排列,將形象、色彩、聲音渾然融為一體,形成一首清遠、情味雋永的經典好詩。‘’對愁眠‘’能眠嗎?不能,輾轉反側,難以入寐。月亮🌙西下,寒鴉聲聲,滿天的霜華濃,獨自對著江上的紅楓和一盞漁火,渲染出江南水鄉秋天的悽清夜景和孤寂愁悶的心境。靜夜裡,不遠處的寒山寺傳來一陣陣幽遠洪亮的鐘聲。‘’客船‘’羈旅之人本已有的沉重的‘’愁緒‘’,在漂泊的時空中不勝寒意。更加深了愁意與鐘聲的遙相應和,縈繞於江天之間盤旋不去。。。張繼的這首詩把‘’楓橋‘’‘’、‘’寒山寺‘’‘’夜半鐘聲‘’變成了流傳古今的名勝,張繼的在天之靈也應該有所慰籍了。至於為什麼‘’愁‘’,‘’愁什麼‘’?不第之愁?羈旅之愁?不能拯救的百姓窮苦之愁?見仁見智了。


張帆77153983696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張繼的傳世佳作。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張繼在當時的戰亂年代,被迫乘船順江南下,當他的小船行至姑蘇(蘇州)城外的楓橋時,已是傍晚時分也沒有更適合泊船的地方,只好將船停泊在楓橋下遮風敝寒。

這時的月亮已落西山,只有烏鴉的悽凍的怪聲在叫,天上也降下了寒氣,作者無法入眠,只有在船上來回渡步。走著走著又看到有漁民還在江上捕魚,漁船的燈火映照著楓橋和他的小船。

作者也是萬般無奈,只有到船倉裡去敝一敝寒氣,作者還在思緒萬千時,忽聽得寒山寺的鐘聲響起,響徹了夜空,也響徹了他的小船。不由得作者首先想起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和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在作者難以入眠的環境下,寫下了這首傳世佳作。





正常運轉


安史之亂後,張繼逃亡到江蘇避亂。一個秋天的晚上,詩人泊舟姑蘇城外,月亮已經落下,烏鴉的啼叫聲從寒霜中傳來,頓覺滿天寒氣籠罩著周圍。看著江畔的楓樹跟江上的漁火相互映照,卻相對無言,不禁憂愁升起,難以入眠。半夜裡,姑蘇城外的清靜的寒山寺響起了鐘聲,客船上的詩人仍然愁緒未散。

詩人觸景生情,抒發淡淡的憂愁。詩中的感情並不強烈,字裡行間表達的意境也曉暢易懂。身處亂世,隻身逃亡,如一葉孤舟隨波飄蕩,家國之憂、孤獨之感,與淒冷交織,化生為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