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3歲幼兒期,爸媽應該注意什麼?

成喜英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1歲以後是寶寶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

寶寶膳食品種易多樣化、口味清淡。

讓寶寶開始練習自己用勺進食。

進餐要定時、定點、定量,細嚼慢嚥,每次進餐時間20-30分鐘。

建議家庭圍坐就餐,為寶寶提供輕鬆、愉悅的良好就餐氛圍,進食過程中避免寶寶邊吃邊玩或看電視,更不好追逐餵食。

儘量不給幼兒吃堅果類或可吞食果凍、龍眼等食物,避免因異物吸入氣管而引起窒息。

訓練手指精細動作

到12-15個月時,寶寶手部的小肌肉開始發育,精細動作趨於靈活和準確,開始用勺、亂翻書,亂塗畫。到18個月時,寶寶能疊2-3塊方積木,會自己脫手套、襪子,可以畫重疊的線或弧圈等,

家長注意為寶寶提供可促進小肌肉動作協調發育的玩具,如積木、筆、球等,以訓練寶寶的手指精細動作,有助於促進寶寶神經行為的發育。

注意看護,預防寶寶發生傷害

1歲以後的寶寶會走路了,活動範圍擴大,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到處走,到處跑,並伸手拿所有的東西,但還沒有識別危險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家長要講藥物、熱水等危險物品放到寶寶夠不到的地方,並時刻注意看護,預防溺水、跌落、燒燙傷、中毒、氣管異物等傷害的發生。

抓住語言發展關鍵期

2歲是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他/她對周圍環境好奇心增大,要多給寶寶看畫報、講故事、教兒歌。平時跟寶寶說話時,要注意面帶微笑、態度和藹、語氣親切,要鼓勵寶寶多說話、多回答問題。

培養寶寶語言天賦

每天和寶寶單獨相處半小時,使用很多新詞語,唱一些兒歌,放慢說話的速度,多次提問寶寶並重復正確的表達方式,提問的次數不要太多。

培養寶寶的注意力

2 歲開始,寶寶開始有了自控能力,他能夠控制自己來維持注意力,但是注意的時間依然很短,因為他很容易被幹擾,一點響動,一點光影他都會張望,不過,注意力分散後經過引導還能回到做的事情上。

一次不要給很多玩具、玩耍時多觀察少打擾、集中注意做事情時多鼓勵。

健康成長

培養幼兒控制大小便的能力,1~2 歲能控制大便,2~3 歲能控制小便。

幼兒容易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每年健康體檢時應做 1~2 次的血色素檢查來預防;也可吃動物肝臟、血、瘦肉、魚含鐵豐富又容易吸收的食物。

定時、定期進行幼兒的口腔牙齒檢查。幼兒每日早晚刷牙各一次中午漱口。

增加幼兒的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能充分地享受新鮮空氣和溫暖陽光,對其氣管及黏膜、皮膚的發育都有好處,同時增加適應氣候的體力,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


寶媽育兒記錄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作為家長,要負責,不要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步。所以,首先我們要了解寶寶1到3歲的特點,然後,才能因材教養。

一、1到3歲,確切的說,0到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我們要保證孩子的營養輸入,定期體檢,按需補鈣,即時調整孩子的輔食計劃。避免垃圾食品,儘量選擇在家中就餐。8個月後,準備一張寶寶餐椅,開始培養孩子自主吃飯的能力



二、1歲左右是建立寶寶安全感的關鍵期

模仿學習是寶寶天生的學習能力。多和寶寶說話、唱歌,多擁抱、多陪伴,不僅可以刺激寶寶各種感觀的發育,更能建立安全型的親子依戀關係。這種依戀關係一旦建立將終身受益,在將來孩子擇偶方面會體現得最為明顯。許多母乳餵養的寶寶會在這個階段選擇斷奶,家長一定要科學對待,警惕分離焦慮。

建議:父母不要嫌麻煩,在寶寶0到1歲期間,可以每天為寶寶做撫觸操,寶寶再長大一點,如果願意配合,可以做些強身健體的小兒推拿。


三、2歲左右寶寶開始唱反調,自主意識增強

2歲左右的寶寶最愛說“不”,探索欲強、自私霸道。其實,孩子只是不懂得表達,並不是故意折磨家長。在一個已經能夠獨立行走的寶寶的眼中,他是無所不能的。家長要特別注意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建議:對待這麼小的小寶寶,我們要做的不是強硬,而是給予適度的自由,鼓勵他們嘗試。例如,不要禁止孩子在家裡到處亂跑亂撞,而是應該把家中的危險物品全部收好,邊邊角角全部包好。


四、3歲左右的寶寶進入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

這個逆反期和青春期的不一樣。青春期是要求人格的獨立,而3歲左右是要求行為上的獨立,希望父母接納自己“長大了,能幹了”的“現實”,特別渴望父母的關注和認同。父母要正確認識第一逆反期,積極理智的面對。另外,這個階段的寶寶要準備進入幼兒園了,家長要提前做好準備。

建議: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通過遊戲,特別是角色扮演的遊戲,在遊戲中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懂得社交中的基本規則。培養並持這以恆地訓練兒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體現他們“長大了,能幹了”的價值感。這也有利於孩子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金金育兒日記


常言道“三歲看大”,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孩子的性格,我卻認為1-3歲也是奠定寶寶健康體魄的關鍵時期,在三歲到來之前,有很多問題需要媽媽們考慮,小到每天應該吃什麼,大到如何培養寶寶的生活習慣。最近閱讀了兒科醫生小南的新書《寶寶常見病防治與護理》,內容以漫畫的形式表現,形象生動、簡潔明瞭的告訴我如何應對1-3歲幼兒期的常見問題。

那麼1-3歲寶寶的幼兒期,爸媽們應該注意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語言發育、身體發育等生理發育是否存在遲緩現象?

一般來說,1歲之後的寶寶語言開始有了飛躍式的提高,開始由一個字慢慢往外蹦,逐步過度到三四個字,到3歲時大部分孩子能夠簡單的敘述事情的發生經過了。當然,每個寶寶的語言發育並不是統一的,有得早一些、有的晚一些,但是如果1歲半的寶寶還不會說、2歲詞彙量少於30個,3歲詞彙量少於50個,這就屬於語言發展遲緩。家長一定要帶著寶寶去醫院進行專業的評測和診斷了。

關於身體發育,爸媽們還是要堅持寶寶每個階段的體檢,及時察覺寶寶身高體重的異常,如果長期不處理,會影響寶寶後期的發展。

2.斷奶後也應該保證奶製品的攝入。

很多媽媽以為斷了奶了,就應該好好吃飯了,逐漸的就把奶製品排除到營養範圍之外了,這可是大錯特錯的。孩子即使斷奶,也應該保證每天的奶製品攝入,因為奶製品富含豐富的蛋白質,是寶寶成長不可或缺的營養。除此之外,肉類、魚類、禽類、蛋類、水果、蔬菜、穀物等都應該均衡添加,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其次,寶寶1歲之後就應該鍛鍊自己吃飯的能力,必須有固定的餐椅,儘量杜絕追著餵飯,自己吃飯的寶寶不僅能鍛鍊手眼腦協調能力,還能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一舉多得。

3.為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做準備。

很多家長說,我的孩子上了幼兒園什麼都不會,這可能是因為家長代替的太多了,導致孩子缺乏簡單的自理能力。3歲之前,基本的如學會控制大小便、整理玩具、自己洗臉刷牙等等日常技能是都需要寶寶自己去學習的。爸媽們應該多給寶寶一些學習的機會,不要萬事包辦。

4.家庭安全防範措施要做足。

1歲之後,大部分的寶寶開始學習走路了,好奇心也變強了,但是寶寶對任何的危險是沒有判斷能力的,所以,爸媽們要把家裡任何有安全隱患的地方做全面的檢查,比如插座、傢俱角、水龍頭等等,做到萬無一失。


耳媽卜卜


孩子在0-6歲時存在各種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現當成不乖的行為斥責孩子,違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隱患哦,這點寶媽們要注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