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發展視角深刻認識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社會發展的視角,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把握其中蘊含的“四個自信”、時代課題、人類情懷,是新時代不斷開拓廣闊發展空間、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新境界的現實要求。

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的“四個自信”。近代以來,歐洲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到了21世紀,隨著非西方國家的新興大國的崛起,特別是中國,作為代表著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出現了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的大調整大變動。與此對應的是,上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以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進入徘徊低谷,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卻強勢崛起迅猛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百年大變局既是國際格局的重大變遷,也是道路之爭、制度之爭、理論之爭的集中展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髮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樣一種創造奇蹟的治理方案、價值體系和發展道路,背後折射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大的生命力。歷史與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實踐和創新發展,成為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新發展的引領旗幟。

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回答的時代課題。“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個時代課題,是立足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結合新時代新特點的理論創新,彰顯了這一思想體系的時代品質和國情邏輯。這啟發我們,當前隨著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調整帶來的挑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遵循時代品質和國情邏輯,依靠自力更生和團結一切友好力量。一方面,要更多立足於國情,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加快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發展,更加依靠自身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突破技術上的“卡脖子”困境;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開創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中,不斷形成新的強大的國內市場。另一方面,要在國際格局的縱橫捭闔中,堅定地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更加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新構架。

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彰顯的人類情懷。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具有世界眼光和人類情懷。早在1956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1985年,鄧小平同志指出:“到下世紀中葉……社會主義中國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們就可以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隨著我國國際地位提升,謀求為世界文明做出更大貢獻成為可能。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作出莊嚴承諾,“同各國人民一道,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為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道出了中國人民的價值信念,宣示了中國共產黨的使命擔當,贏得國際社會一致認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樹立了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形象,為建設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質上是在尋求一種不同於西方中心論的世界發展的再生之路,實際上蘊含了一種不同於西方文明而注重多樣性、平等性、包容性、普惠性的中華新文明,這也是當代中國為人類和世界作出的重大貢獻。

(作者為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