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的功利:做個平凡人,沒什麼不好

【首語:教育若追求成功而不追求成人,則嚴重偏離教育的根本目的。重視成功的教育,很難說它就是成功的。】

談教育的功利:做個平凡人,沒什麼不好

直接開門見山了,希望能一針見血。

從家庭家族到學校教育,再到社會氛圍,無時不刻不在“比”和“逼”!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榮譽優秀、和同班同校比成績排名、和公司同事比獎金收入、和明星網紅比八卦關注、和名人名家比標籤多少……常言道,“人都是被逼出來的”,逼你成功、逼你結婚、逼你加班,為了你好而再逼你一把。總之,你一定不能不優秀!你要是不優秀,我都看不過去。

教育現狀就有這樣明顯的問題,對“優秀”的定義竟如此功利,教導人們要巧心設計人生——不把自己當做普通勞動者來看,而是定位於科學家、企業家、高官、白領、明星、導師等“光鮮職業”與“崇高理想”,讓人們普遍認為平凡可恥、失敗可恥、落後可恥。

各種公開場合也都對受邀嘉賓冠名以“著名”、“資深”、“xx獲得者”,被他們的光環所吸引。致使不少人從小就認為只有名人和大家才是成功的:平凡就意味著失敗的人生,至少是不成功的人生。從而看不起平凡人,看不起沒有經驗的年輕人,看不起社會底層的人,看不起一切比自己條件差的人。不得不承認,這是教育功利性的後果體現,讓人們從小隻知道優秀與平庸、先進和落後、出名和不出名。

主持人楊瀾說,社會患上了“成功綜合徵”。盲目追求成功,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成功是什麼”,感覺以為是各種光鮮慾望和優秀比較的堆積。易中天先生曾評價這種教育怪象——“望子成龍,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龍是怪獸,材是木頭,器是東西,結果是家長逼著孩子成怪獸、成木頭、成東西,就是不要成人。”教育若追求成功而不追求成人,則嚴重偏離教育的根本目的。重視成功的教育,很難說它就是成功的。

“成功”成了很多人,也害了很多人。一方面,平凡意識的缺乏,導致我們都厭惡和鄙視那些犯錯的人,年輕人增添了焦慮感、挫敗感、失望感,狀態不佳時,總覺得自己在拉後腿、拉低平均值。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在害怕錯誤和避免責任,片面強調結果的成功,從而我們逐漸喪失了在不斷嘗試中才有的勇氣和創造力。如果一開始就知道不會錯或不打算做可能錯誤的嘗試,那麼永遠都不會有創新和創造。要知道的是,嘗試、探索和冒險是人的天性使然,更是追求真理的必經之路。

· · ·

學校的教育,從小就教導我們要有志向,立志於警察、醫生、明星、清官等職業夢想,鼓勵做自己喜歡的事,但長大後卻發現對現實失望竟是常態。很多事情不是努力了就一定可以,不是想幹什麼職業就能幹什麼職業,人生命途中多有無可奈何。因此,不少人深深質疑教育是否教給我們的是好高騖遠,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如果一旦你有了這種覺悟,反倒給你搬出來“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負責”、“你是成年人了”等等理由,讓你竟無語凝噎。倒成了所有的錯都是自己的錯了,沒有誰會幫你背這個鍋。

除了白晝的溫暖陽光、花香四溢,別忘了夜晚的朦朧月色、詩意盎然。我們的教育還缺少一些好東西,比如平凡教育、挫敗教育、生死教育等等,而不只有成績排名、功利性成功,而忽視了其他人性相關的方面。給你無數個成功的典型案例來論證成功的重要和必要,卻總是迴避如何面對失敗和平凡的態度方法,寥寥幾句帶過。

人,生而平等,這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世界隨處可見是平凡,做個平凡人沒什麼不好。你沒有權利來定義我的成功,我也沒有義務來完成你的心願。不出眾、不優秀、不拔尖,並無可恥之處。並非每個人都是鮮花,世界上最多的是綠葉。

作為一個平凡的社會人,更需要的是三觀正常,心理健康,不影響社會進步。如果非得搬出社會責任感來談論,那麼就更不該是評價、指責和逼迫,而應該是溫柔地提醒、善意地喚醒、適當地警醒。

談教育的功利:做個平凡人,沒什麼不好

對“成功”和“平凡”最好的態度,在我看來就是——做個平凡人,是你的本分。培養好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人死觀、世界觀、消費觀等所有“觀”,不要逼他做什麼,不要逼他成為誰;每當他出現問題時,提出忠肯的意見,讓他判斷;你們也可以一起商量解決,讓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見招拆招,遇水搭橋,擁有不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甚至智慧,而不要當裁判、審判官或者土匪。

很忠肯也很客觀地寫下此文,希望喚醒大家對“教育”的意識覺悟!不管選擇優秀還是趨於平庸,都是作為一個人的選擇,都沒有錯。但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盲目,不比較,而是認知自己、定位自己、守住自己,只要自己的人生不後悔、沒遺憾、能知足,就行。

【關注“翽塵思考錄”:頭條文化領域創作者,專注成長的思考,幫助你找到真實的自己,明白人生該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