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的功利:做个平凡人,没什么不好

【首语:教育若追求成功而不追求成人,则严重偏离教育的根本目的。重视成功的教育,很难说它就是成功的。】

谈教育的功利:做个平凡人,没什么不好

直接开门见山了,希望能一针见血。

从家庭家族到学校教育,再到社会氛围,无时不刻不在“比”和“逼”!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荣誉优秀、和同班同校比成绩排名、和公司同事比奖金收入、和明星网红比八卦关注、和名人名家比标签多少……常言道,“人都是被逼出来的”,逼你成功、逼你结婚、逼你加班,为了你好而再逼你一把。总之,你一定不能不优秀!你要是不优秀,我都看不过去。

教育现状就有这样明显的问题,对“优秀”的定义竟如此功利,教导人们要巧心设计人生——不把自己当做普通劳动者来看,而是定位于科学家、企业家、高官、白领、明星、导师等“光鲜职业”与“崇高理想”,让人们普遍认为平凡可耻、失败可耻、落后可耻。

各种公开场合也都对受邀嘉宾冠名以“著名”、“资深”、“xx获得者”,被他们的光环所吸引。致使不少人从小就认为只有名人和大家才是成功的:平凡就意味着失败的人生,至少是不成功的人生。从而看不起平凡人,看不起没有经验的年轻人,看不起社会底层的人,看不起一切比自己条件差的人。不得不承认,这是教育功利性的后果体现,让人们从小只知道优秀与平庸、先进和落后、出名和不出名。

主持人杨澜说,社会患上了“成功综合征”。盲目追求成功,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成功是什么”,感觉以为是各种光鲜欲望和优秀比较的堆积。易中天先生曾评价这种教育怪象——“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龙是怪兽,材是木头,器是东西,结果是家长逼着孩子成怪兽、成木头、成东西,就是不要成人。”教育若追求成功而不追求成人,则严重偏离教育的根本目的。重视成功的教育,很难说它就是成功的。

“成功”成了很多人,也害了很多人。一方面,平凡意识的缺乏,导致我们都厌恶和鄙视那些犯错的人,年轻人增添了焦虑感、挫败感、失望感,状态不佳时,总觉得自己在拉后腿、拉低平均值。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在害怕错误和避免责任,片面强调结果的成功,从而我们逐渐丧失了在不断尝试中才有的勇气和创造力。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不会错或不打算做可能错误的尝试,那么永远都不会有创新和创造。要知道的是,尝试、探索和冒险是人的天性使然,更是追求真理的必经之路。

· · ·

学校的教育,从小就教导我们要有志向,立志于警察、医生、明星、清官等职业梦想,鼓励做自己喜欢的事,但长大后却发现对现实失望竟是常态。很多事情不是努力了就一定可以,不是想干什么职业就能干什么职业,人生命途中多有无可奈何。因此,不少人深深质疑教育是否教给我们的是好高骛远,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如果一旦你有了这种觉悟,反倒给你搬出来“自己的人生要自己负责”、“你是成年人了”等等理由,让你竟无语凝噎。倒成了所有的错都是自己的错了,没有谁会帮你背这个锅。

除了白昼的温暖阳光、花香四溢,别忘了夜晚的朦胧月色、诗意盎然。我们的教育还缺少一些好东西,比如平凡教育、挫败教育、生死教育等等,而不只有成绩排名、功利性成功,而忽视了其他人性相关的方面。给你无数个成功的典型案例来论证成功的重要和必要,却总是回避如何面对失败和平凡的态度方法,寥寥几句带过。

人,生而平等,这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世界随处可见是平凡,做个平凡人没什么不好。你没有权利来定义我的成功,我也没有义务来完成你的心愿。不出众、不优秀、不拔尖,并无可耻之处。并非每个人都是鲜花,世界上最多的是绿叶。

作为一个平凡的社会人,更需要的是三观正常,心理健康,不影响社会进步。如果非得搬出社会责任感来谈论,那么就更不该是评价、指责和逼迫,而应该是温柔地提醒、善意地唤醒、适当地警醒。

谈教育的功利:做个平凡人,没什么不好

对“成功”和“平凡”最好的态度,在我看来就是——做个平凡人,是你的本分。培养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人死观、世界观、消费观等所有“观”,不要逼他做什么,不要逼他成为谁;每当他出现问题时,提出忠肯的意见,让他判断;你们也可以一起商量解决,让他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见招拆招,遇水搭桥,拥有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甚至智慧,而不要当裁判、审判官或者土匪。

很忠肯也很客观地写下此文,希望唤醒大家对“教育”的意识觉悟!不管选择优秀还是趋于平庸,都是作为一个人的选择,都没有错。但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盲目,不比较,而是认知自己、定位自己、守住自己,只要自己的人生不后悔、没遗憾、能知足,就行。

【关注“翙尘思考录”:头条文化领域创作者,专注成长的思考,帮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明白人生该做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