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青年焦慮:不要緊,是人生該有的態度

【首語:急中生智是少數,急中失措是常態,欲速則不達,很多事情急不來。對自己說聲不要緊,對別人也說聲不要緊。】

談青年焦慮:不要緊,是人生該有的態度

- 1 -

現在的大學環境也不淡定了。各種排行榜盛行,尤被關注的莫過於“財富名人榜”,以培養多少政商富豪為驕傲,從某種意義上也是招生的資本。其中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養狀況,公眾對大學的認知定位,以及社會對“成功”的價值追求。當畢業生們都只關注城市高薪職業,談資闊論於財富和投資,試問學術精神何以體現?

功利性的排名使然,媒體選秀類節目風潮席捲,相親交友類節目也在角逐,社會養生話題更是充斥著日常生活。此類種種普遍,與社會轉型期的特殊背景直接關聯。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社會成員帶來了各種壓力,人們越來越失去耐心,爭前恐後就生怕落後,內心焦慮就不顧實際地跟風,極度地渴望短時間內走紅成名、快錢暴富。

跟風現象與焦慮心理折射出了“預先失敗”的浮躁心態。在信息爆炸和日益開放的現代,人們對未來缺乏安全預期,往往先給自己設置單見淺聞和可能失敗的假設,以弱者姿態等待別人意見。在社會學者吉登斯看來,人們做任何活動之前,總要參考或依賴外界的觀點來主導自我選擇,否則將會無法決斷而迷失其中。

人們會因為某些不確定性而產生各種困惑,值得肯定的是,外界的意見或專家的指引可以從中提供有用的信息以節約時間成本。如果人們總習慣如此而不帶腦子,難免會成為一件可怕的事。誠信問題一直都是社會熱點,社交存在風險,不信任無處不在,然而更加諷刺的是,仍然會有這種“預先失敗”的自我矛盾之窘境。

談青年焦慮:不要緊,是人生該有的態度

- 2 -

在社會轉型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焦慮成了現代人的普遍症候。根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社會調查,焦慮已經成為現代中國人的一種生活常態。不確定感和無助感是焦慮的特性,一種不安的情緒基調,常常表現為急切心態和過度擔憂。工作節奏的加快,每天面臨著各種壓力,時間的緊迫感與能力的消耗感牢牢把人套住。

萬事要提前,我們好像生活在一個“加急時代”:廣告店都立等即取,快遞最好是當天就到,航班延誤就抓狂憤怒、發表觀點火急火燎、看電影是看電影解說、外出就餐不想排隊、點餐也要外賣速達、閱讀無味深閱讀更沒興趣、結婚沒有現房就坐立不安……甚至愛情也逃不了“急”,一枚鑽戒就閃婚,一言不合就再見。

除了跟風現象,焦慮還表現在社交恐懼、時間焦慮、成功焦慮、教育焦慮、求職焦慮、請假焦慮、脫髮焦慮、猝死焦慮、結婚焦慮、買房焦慮、看病焦慮,等等,還包括“我只信仰錢”的金錢焦慮。早在2000年某心理研究所就做了調查,認為轉型期青年群體的壓力最大。如今19年過去了,青年群體的焦慮程度仍舊最為嚴重。

青年焦慮已經成為社會問題。學者葛雅蘭指出,在社會焦慮中,身心疾患的人比例激增,青壯年過勞死和憂鬱症僅次於癌症的人類殺手。時間管理專家格斯勒就說,我們正處於一個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特別是心理上的忙碌感所帶來的傷害,可能超出我們的想象,那種不休不眠的生活是一種自殺式生活。高壓和熬夜讓人焦慮,休息不夠和持續緊張讓人更加焦慮,繼而惡性循環。

凡事要趕緊,彷彿唯有客觀的財富和充裕時間才能緩解社會焦慮。在傳媒發達的今天,網文氾濫。製造焦慮並販賣用以抵消焦慮的商品或服務,成為很多媒介的盈利手段。青年階段想要確立自我而形成穩定人格,在這百需待補的特殊時期,販賣焦慮就容易產生共鳴、獲得認同,隨之擴散至朋友圈等網絡社交場合。

曾經一篇題為《xxxxx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爆文在各平臺瘋轉,有作家就指出看標題都令人感到厭惡。文章在販賣焦慮,說得嚴重點,也是在製造恐慌。處在焦慮之中的青年群體,辯證的眼光仍舊不足,主觀情緒過急,信息還來不及甄別就片面消化。伴隨著思維束縛的危害,反而更加焦慮了。

談青年焦慮:不要緊,是人生該有的態度

- 3 -

應當承認轉型期在社會發展中的客觀性,它是必然階段。在體制轉型和社會形態變遷中,不確定因素很多,既可能是機遇,也可能是挑戰,還可能是困境或險境。焦慮令人擔憂和痛苦,影響身心健康,抑制幸福感,增加陌生感,降低歸屬感,進而導致心靈孤獨感。因此,正確認知社會轉型和心理焦慮,提防社會心態的負面性,糾正“財富即成功”的錯誤價值觀

,就顯得格外重要。

多一點自我抉擇,而不是期待權威和依賴他人,明確目標,遠離“選擇恐懼症”。如果一直秉持“隨大流總不會錯”的想法,其結果必然是平庸的跟隨、盲目的複製、可怕的同化。對各類信息若不加甄別就急於取信,其結果必然是理性的思考缺乏、文化的個性喪失、人生的遺憾難挽。如果總強調成功案例的思想不改,那就997不睡覺好了,也順帶和愛人分個手,以加速早日成功。

面對飯局、熬夜、上級,如果沒有理性的主見和拒絕的勇氣,始終會被牽著鼻子走,低聲下氣地活著,被壓力搞得喘不過氣。忙得只知任務,身處擔憂顧慮之中,不都怕死了。急中生智是少數,急中失措是常態,欲速則不達,很多事情急不來。教育學者王崇風說,急事和險境多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無法選擇迴避,但是遇急不急、泰然處之,是能通過提高心理素質和全面修養做到的。

人生在世很多事,覺得要緊就要緊,覺得不要緊那就不要緊。生活本該簡單從容,飽含深情和微笑,城市裡卻焦灼戒備,爭名逐利。喊了“迴歸”好些年,依舊浮躁靜不下來,忍不了樸素的生活,更做不到不遷怒於他人。

面對消極的社會心態,能夠與之抗衡的,唯有溫暖,而這溫暖,就藏在從容的慢中。如徐志摩先生說,“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淡然處之,從容不迫。用力別太猛,盡力就好。

慢下來的時光,有品質的生活。要吃早餐少熬夜,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生活能給人安全感。還要培養和發展興趣愛好,避免過度疲勞和緊張心情。凡事迫於外界淫威和壓力,對身心總是不好的。遇事不急處世不躁,對自己說聲不要緊,對別人也說聲不要緊。不要緊,是人生該有的態度。別總是按快進鍵,那樣會很快到頭的。

談青年焦慮:不要緊,是人生該有的態度

【關注“翽塵思考錄”:頭條文化領域創作者,專注成長的思考,幫助你找到真實的自己,明白人生該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