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請推薦廣州周邊古村遊?

36旅行


離市區幾十公里範圍內的古村,還是有很多選擇的。花都炭步鎮的塱頭村,三水樂平鎮大旗頭古村。


塱頭村

800年曆史的塱頭村,一排排極為矚目的鍋耳牆,規模、氣勢宏大明清時期風格的古建築。

書聲處處聞 七子五登科

"詩書古村 文明塱頭"!2012年,塱頭村被評為“中國楹聯歷史文化名村”以及“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

"詩書古村"果不虛言,密佈於村中的書屋數量令人吃驚,粗略估計接近10間。

古時的塱頭村,有12人考取進士、10人考取舉人、8人考取庠生、15人考取秀才。只在讀書蔚然成風之氛圍下,才可得到如此驕傲的成績。

“七子五登科”的故事遠近聞名。三間兩進,坐北朝南的鄉賢櫟坡公祠,供奉著黃氏十一世祖黃宗善。他有七子,五人考取科舉功名,其中三人考取進士。

最近才全面翻修完畢公祠,廊邊擺放了“奉旨放木鵝,不忍多佔地”故事之木鵝,公祠懸掛上“作述堂”的木橫匾。

"鄉賢館"介紹塱頭村引以為傲的人物,黃氏世系的簡圖,詳細列出考取了科舉、及第的名錄,以鞭策後人。

古代學風盎然的塱頭村,考取功名者眾,代表古代功名的旗杆石雖然分散豎立,數量卻是非常的可觀。

另從鍋耳屋的數量,可衡量該村得功名者甚多。在古代,只有取得功名的人家才可以修建鍋耳屋。

乾隆下旨立碑 昇平人瑞牌坊

“昇平人瑞”,意為“太平盛世人壽極高”。

這座高約3米,花崗岩結構的貞節牌坊建於1792年。牌坊正面門額陰刻有"昇平人瑞",石額頂上還有陰刻“聖旨”,背面陽刻“百歲流芳”四字。

牌坊為塱頭村十一世祖黃宗善兒媳崔氏夫人所立。她丈夫在30歲時染病身亡,當時崔氏夫人才24歲,她活到103歲去世,79年間始終未再嫁,乾隆下旨立碑嘉許。

200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築

塱頭村有600戶人家,總人數3000多。

古村擁有多間的祠堂、門樓、炮樓,祠堂中最為著名的要數友蘭公祠。在天井中建有一座“接旨亭”。相傳為友蘭之父黃嗥、友蘭之弟黃學裘父子為迎接聖旨而建,故名“接旨亭”。

塱頭村由塱東、塱中、塱西相連而成,擁有大量的古榕樹,自然環境十分優美,村前有大片的荷塘,塘基種滿了荔枝樹。夏天,三三倆倆的村民坐在古榕和荔枝樹下納涼聊天,生活悠閒愜意。

人去樓空的古村但多數的民居保存完好,青磚屋、麻石巷的嶺南民居風格依舊如故。


大旗頭鑊耳屋

三水樂平鎮大旗頭古村,是保存得完好、具代表性的清代廣府民居建築風格的古村落。

光緒十五年,慈禧太后感念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的功勞,特意頒旨撥款建造,親賜匾額,屋頂整體以嶺南“鑊耳屋”民居為特色,鍋耳形封火山牆的青磚大瓦房。屋頂兩旁的“鍋耳”,象徵舊時官帽上對耳,又被稱作“鰲魚牆”,有“獨佔鰲頭”之意。

鑊耳屋——嶺南傳統民居典型代表,以廣府風格的民居建築為主要代表,因其在屋的兩邊牆上築起兩個像鑊耳一樣的擋風牆而得名。明清時期的廣府民居中,一般只有出過高官的村落,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

大旗頭村。也稱鄭村,始創於明嘉靖年間,原名叫大橋頭。古村由清朝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所建,至今保存完整,現已被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該村是一座祠堂,家廟兼備,聚族而居的建築群,內部佈局採用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二廊”式。前臨半廟方擴,擴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狀如壺嘴;擴邊有一筆形古塔——文塔;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三尺許,如硯,小者方塊狀如印,組成一個明顯的“文房四寶”齊全的人文景觀,寄希望後代“讀書做官”之意。

致力打造成廣府印象的文化體驗勝地的大旗頭村,與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開展文化合作計劃:未來每年將會舉辦四次攝影展覽。


兩座古村其實相距不很遠,先去花都炭步鎮的塱頭村,炭步鎮吃午飯,品嚐馳名的炭步,然後再向三水樂平鎮大旗頭古村出發,一天時間足夠充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