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縣朱堂鄉:茶園裡上演變 “廢”為“寶”新花樣

(河南經濟報記者 李小寶 通訊員 呂浩)“以前只要過了穀雨季,茶葉青葉就沒有價值了,但現在卻變成了‘寶貝’!這種青葉不僅採摘簡單,而且收購價格高。”天橋村孔畈組貧困茶農王國霞興奮地說。

連日來,儘管穀雨節氣已過,信陽毛尖的黃金採摘期已經結束,但位於朱堂鄉天橋村孔畈組的茶山上依然保持繁忙景象,十幾個採茶農正在緊張地採摘著鮮葉。這些“過期”茶葉被以5-8元不等的價格收購,送到山腳下的如蓮茶場,通過嚴格縝密、綠色環保的製作工藝,成為高品質的烏龍茶、紅茶,遠銷鄭州、浙江等地。

近年來,朱堂鄉堅持把生態茶葉作為富民強鄉的支柱產業,切實發揮朱堂茶葉“產業基礎雄厚、生態信譽良好、脫貧效益明顯”的優勢,充分挖掘“小葉片”自身潛力,積極拓展產業鏈條,通過“多關注、多扶持、多服務”將傳統的“明前、穀雨”式綠茶生產演變成為“全時段、多品種”式茶葉生產。

關注鄉土人才引項目。依託朱堂“書鄉”盛名,針對鄉域內鄉土人才豐富、成功人士遍佈的特點,把握關鍵時間節點,主動對接聯繫,加強溝通交流,積極宣傳家鄉茶葉產業趨勢和發展優勢,鼓勵回鄉創業,用開闊的眼界、廣博的見識,拓寬朱堂茶葉發展路徑,擦亮家鄉茶品牌,做大做強朱堂茶產業。截止今年,已引進如蓮、豫靈潭等3家烏龍茶、紅茶生產企業。加強產業扶持促發展。緊緊圍繞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實施產業幫扶項目,重點對茶葉新品種、新工藝、新模式,採取“新經濟組織+貧困戶”“基地+新經濟組織+貧困戶”等幫扶方式,加大政府項目、資金扶持力度,在幫扶效益的基礎上,解決新型茶葉企業發展瓶頸和融資難題,實現企業和貧困戶雙贏,全面增提升企業生產水平,增強發展能力。僅去年一年,新型茶葉企業累計獲得產業項目4個,資金總額達200餘萬元。

“目前,烏龍茶、紅茶只是我們在一產方面做的努力和嘗試,下一步我將在茶葉三產方面繼續發力!”朱堂鄉黨委主要負責同志擲地有聲地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