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 序言

「未來,湖南衛視一定會有更多更優質的原創內容,讓世界看到來自中國的創新力量,做中西文化交融的開拓者和踐行者」,湖南衛視總監丁誠在2019年法國戛納國際電視節MIPTV的《聲入人心》全球鑑賞大會上致辭道。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之媒》曾有文提及第56屆法國春季戛納電視節的中國「成績」。代表其一便是《聲入人心》節目模式在北美地區的成功發行。「賣出去」,代表了湖南衛視推動原創國綜「走出去」的階段性勝利。

而從最初推動這一模式上檔上屏,到此次在戛納電視節上,全程籌劃《聲入人心》全球鑑賞大會以及《聲入人心》北美地區發行合作簽約儀式的,正是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這一被稱作湖南廣電創新驅動的主體單位。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近兩年,在業內可謂聲名鵲起的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通過「飆計劃」創新通道,推出瞭如今佔比湖南衛視上屏80%的原創節目,從《聲臨其境》《我家那小子》《嘿好樣的》《嗨看電視》《少年說》《放學後》《更上一層樓》《戀夢空間》《我家那閨女》《聲入人心》《快樂哆唻咪》《搖啊笑啊橋》,到《幻樂之城》《我是未來》《無限生機》《親親我的寶貝》……

也正是有賴這一集「分享-徵集-評估-宣講-樣片製作-編排上檔」於一體的「原創抓手」,創新體系閉環雛形已顯,以此,才有創新研發中心屢屢驚動業界的舉動。

如同此次《聲入人心》簽約發行北美,不僅為湖南衛視原創海外推廣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是率先實現了中國原創海外輸出「三連冠」。此前,創新研發中心還將另外兩檔湖南衛視的原創模式《搖啊笑啊橋》和《聲臨其境》,成功推介到了海外市場,同海外知名電視平臺達成合作。

湖南廣播電視臺黨委書記、臺長,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呂煥斌,曾在前不久的一次接受採訪時提到,「我們文化走出去,還是要立足於賣出去。通過我們的價值觀,影響別人」。此次創新研發中心籌劃的戛納活動,似乎就完美映照了這句話。

走進今天的創新研發中心,一個開放式的辦公區域,團隊成員彼此緊挨著,互通有無。所有人在這個簡單的環境中,純粹地工作。忙忙碌碌間,彷彿聽見共研部的官方郵箱裡又傳來了新提交的「飆計劃」方案,情報部的Sherry在向一線團隊提供最新收集的國際資訊,外製部又有一個新項目正式進入商務談判……

一個「真」字難能可貴

這或許可以作為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的年度漢字總結,亦傳遞著這個團隊的工作追求,真切又實在。

1. 真共研

湖南衛視如今的創新研發中心,下設共研合作部(共研部)、國際合作部(情報部)、外製合作部(外製部)三個部門,創意來源覆蓋臺內、國際和國內三大板塊。

與一直在創新體系中的情報部與外製部不同,共研部是一個平地而起的全新部門。

「每個最開始來到共研部的人,都會帶著這樣一個問號,我們想要把它建設成為一個什麼樣的部門」,共研部經理陳文浩說。

「後來我們在想,我們部門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尋找到一個方式激活頻道的創新生態,於是從這樣一個思路中逐漸尋找到了發展的路徑」。因而形成了共研部如今原創共研、國際共研、新人培養,以及業務培訓四大核心工作板塊。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在《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2018年度總結》中有這樣一句話,「在外人看來何其艱難的跨國共研,湖南衛視不僅首開了業內風氣之先,更讓一線製作人直接觸碰到海外最頂尖模式公司創意奧秘」,霸氣十足地點明瞭湖南衛視在國際共研方向做出的突破。按照陳文浩自己的說法,「我們做的是真正的共研」。

隨著海外可利用的模式寥寥無幾,國創時代宣告來臨,如何借鑑國際創新的先進理念從而為自己所用,成為了擺在新一屆創新研發中心面前的命題。通過情報部在前端的聯絡和溝通,共研部在後端進行評估和改善,最後得以呈現出「集合雙方智力水平最高層次的作品」。

要做到真正的共研,第一步是與海外創意夥伴達成共識。「我們首先要說服和『洗腦』合作方,改變他們一貫的思維模式。因為湖南衛視不是變相地引進模式,而是從創意點子和紙模式開始往下推進」,情報部經理胡楊梓說。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走下巨人的肩膀,重新調整心態,實際操作起來遠沒有話說起來這般輕鬆。「其實我自己覺得這條路特別難走」,陳文浩坦言。不同團隊之間尚且需要打磨與合作,又何況要跨越的是不同國家與文化之前的鴻溝呢?

但他們成功做到了。梳理2018年度國際共研的成果,英國All3Media、英國Fremantle、日本NTV、荷蘭ESG、韓國JTBC 5家公司簽署跨國共研協議盡數收入囊中,完成《嗨看電視》《聲入人心》2個節目、《綻放吧笑容》1個樣片的拍攝、大本營全新板塊《這一題我會》以及2019年二季度重點項目《巔峰之夜》,全新樣片《一出好戲》進入製作籌備。「今年,我們還在醞釀與以色列頂尖模式創意公司達成全新的合作框架,而這一次會在過去經驗基礎上做出全新升級和優化,讓跨國共研產生更好的實際效果」,胡楊梓透露。

「經驗是在一步步摸索中得出來的,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巔峰之夜》節目監製、分管共研部的副主任許可說。

2. 真溝通

主任羅昕曾提及「飆計劃」為創新研發中心帶來最大的改變是一線團隊的信任,這得益於耐心的溝通和協商。

2018年整個創新研發中心共主導了7輪創新「飆計劃」的提案徵集,收到提案共 504個。

據共研部龍娟介紹到,在「飆計劃」實行初期時,每一次方案提交之後,她都要負責將所有的方案依據節目類型、項目亮點等方面重新提煉,書寫總結報告,進而統一在內部公眾號上向上層領導推送。

之後隨著對一線團隊業務培訓的跟進,亮點總結的工作逐漸下移至團隊自身,而共研部更多地承擔起了與團隊溝通了解、意見反饋的職能。

經理陳文浩對於內部員工認真閱讀提交方案要求十分嚴格,「你需要對這個方案有思考,寫出在你看來還有哪些疑問之處」,進而將中心內部評估組的意見整合成意見提問表,在半小時內以提問的形式,與方案提交團隊進行多維度的瞭解。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每個團隊遞交的方案絕對不會石沉大海」,陳文浩說。初輪溝通過後,共研部給到團隊的是一份結合國內外資訊、極具借鑑性的改進方案,「即使這個方案最終沒有進入頻道宣講會,只要你不斷在完善,你可以隨時來提交。」

這樣看來,溝通的關鍵在於有用。還是那句話,終極目標是得償所願。

情報部劉小正的主要工作是韓國資源合作,此外負責原創節目的海外推廣。在與國際專業人士交流的過程中,他深感溝通和理解的重要性,尤其是面對國內外對於節目的關注點不盡相同。

「我會針對不同的合作伙伴有針對性地進行模式溝通」,劉小正說,「拿《聲臨其境》為例,我們曾遇到過內容層面上配音小眾的困境,因此在溝通時會更加註重模式本身的介紹。」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聲入人心》也是如此。就國際市場對節目模式化設計的期待而言,原版節目賽制結構和環節過於複雜、多變,模式感較弱。在模式化包裝階段,情報部與節目團隊多次討論打磨與推翻重來,抽絲剝繭逐步提煉模式骨骼,才形成邏輯清晰、概念獨特的模式賣點,最終得以促成《聲入人心》成功簽約北美。

3. 真評估

不斷是對內還是對外,評估方案在原創孵化中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對內「飆計劃」的評估共分為兩輪。在上述部門內部的篩選過後,約有20%的提案得以有機會進入頻道宣講會。「評估到了頻道的話,會更加地民主、客觀和公平」,陳文浩說。

在頻道宣講會上,由投票製取代傳統的評分制,是共研部經過精心討論和多次測試後採用的機制。即使是頻道領導和部門製片人,依舊秉承著每人一票的原則,最終決議完全尊重投票結果。因而才有了諸如《聲臨其境》《聲入人心》等非常規式、「意想不到」的項目得以脫穎而出。

以《聲入人心》為例,陳文浩坦言,就傳統的電視思維來說,他會對音樂劇、美聲這樣小眾題材是否能夠承擔起湖南衛視週末的黃金體量心有存疑,但是在頻道宣講會上「所有的製片人給了它肯定和信心,這同樣也會給頻道領導信心,因此這一方案得到了嘗試的機會」。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最終《聲入人心》成為了「飆計劃」第七輪的冠軍方案,成功上屏,並如序言介紹,為湖南衛視原創海外推廣工作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可以看作是湖南衛視在品牌得以保障的前提下,針對「引領」二字做出的大膽嘗試。

對外而言,評估則更是外製部的工作核心。分管外製部的副主任劉慶榮毫不掩飾地表示湖南衛視的高門檻和嚴要求,「我們需要對自己的節目負責,對觀眾負責。」

內容層面上,湖南衛視針對外製項目會在創新性、資源量、類型新等維度進行評估;同時,收視預期與廣告創收亦是考量的重點。《嚮往的生活》系列便是外製部在評估試播樣片後引入的成功案例。

好節目,電視人都懂

在筆者12位受訪對象中,不論職位高低,工種各異,無一例外地提及了中心內部「節目至上」的工作原則。

一則,團隊最初的元老成員們大都出自一線團隊,他們本身閱片無數,對節目本身有著更深的理解和感情

二則,這是新一屆創新研發中心的工作宗旨,不做紙上談兵的研究員,而要做深入團隊的電視人。「我依舊會按照做節目的邏輯,旨在打造出一直非常有幹練的節目團隊的方式,來跟大家共事」,分管共研部的副主任許可說。

共研部因而孵化出了一套針對導演工作核心需求的調研機制。每一位共研部的工作人員都被要求要有計劃地走到製作團隊身邊。

龍娟用「美好」和「奇妙」來形容自己在凌晨觀看《戀夢空間》錄製的情景。在自己書寫當日的錄製總結時,這位曾經的一線電視人再次找到了製作節目的熱情。

曹萍波則用「像愛情人一樣愛創意」來描繪自己現在的心態。說起對於中心各部門、項目和同事的瞭解,負責外宣的她不無調侃,「同事都很厲害,但只有我們工作到位,他們的厲害才能被看見。」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情報部即使在面對國際各方的不同要求時,仍能夠不忘初心,秉持著生產出適合本地市場和湖南衛視頻道的項目的終極宗旨。

楊洋是情報部負責跨國共研對接的項目經理。她在工作過程中,逐步探索著如何讓對方能夠迅速瞭解到中方需求的方式,「其實每個合作公司都有不同的特長項,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雙方的特長去共同合作完成節目本身」,楊洋說。

「能夠讓好節目繼續呈現在電視屏幕上,這是我們最大的努力方向」,情報部公眾號編輯何雅男說。

也正是出於節目思維和節目導向,才有了外製部「內外一致」的評估標準。所有向湖南廣電進行提案的外製公司,均得以公平地與所有臺內團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比較和評估。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據外製部副經理賀麗麗介紹說,相比臺內較高頻率的方案徵集,外部方案的提交則更多以不定期的方式呈現。「整個中國電視市場獲悉的資源是差不多的」,因此方案撞題也是常有之事。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評估團隊堅持從項目本身出發考量。「我們是沒有分內外的,相較臺內團隊,外製公司可能會有資源、招商、藝人、嘉賓等方面的優勢。」

在面對各有所長的情況下,二者嫁接亦是解決之道。這是一種合作方式和合作生態的創新。在2018年名聲大噪的《幻樂之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正如共研部經理陳文浩所言,「對於創新研發中心而言,我們所做工作的唯一標準,就是看有沒有服務到節目和創新本身。」

成長來敲門

大多人是帶著期待和興奮來到創新研發中心的。

他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製作一線,開啟了對於「創新是什麼」、「我能做什麼」的探索,儘管困惑和迷茫會不時在路上,但所幸每一個人都在創新研發中心這座象牙塔裡有了自己的感悟和成長。

信息是最直觀的收穫。

共研部經理陳文浩將創新研發中心比喻成一個「巨型的圖書館」——「不誇張地說,我們的情報部掌握了所有全球娛樂資訊和節目,今天早上韓國電視臺在播什麼,當天下午湖南衛視的大家就會知道。所有來到這裡的人,只要你願意,你可以盡情地通過資源庫汲取你所需的信息,學習到你想要學習的內容」。信息爆炸成為了推進學習滾輪的強大驅動力。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這股驅動力,對於長時間埋頭做節目的一線團隊來說同樣至關重要。創新研發中心搭建情報分享公號,不僅涵蓋國際創意靈感和趨勢,還有國內的行業動態和觀察,讓製作團隊吸納創新營養,在飆計劃中呈現更精彩的原創。「過去一年我們打造了手機端的分享通道,今年我們還在籌劃雲端智能平臺,為全頻道打造更高效的資源分享機制」情報部經理胡楊梓補充道。

全局思維則更高一層,按照主任羅昕的說法,便是「臺長思維」。

每一個來到創新研發中心的一線電視人,都需要突破原本固化於節目本身的思維模式。「之前可能只會關心自己的節目做得好不好,收視率如何,那現在更多地是需要站在一個全臺的高度和維度來看待節目創新和發展」,副主任許可說。

這也是對於一線團隊而言,為什麼要有創新研發中心存在的必要。

理論化的自我升級則是能夠實現的最高水平。

置身於這樣一個大的數據庫中,兼顧研究員與電視人的雙重身份,這使得曾為一線團隊的中心人員得以機會將此前的經驗形成思維體系,從而形成「經驗-理論-反饋」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進而通過與製作團隊的溝通,呈現在節目上。

基因的奧秘

一個成功的團隊,必定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靈魂。基因根部的驅動,是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最大的「底氣」所在。

這裡是一群「30未滿」的人。

「30未滿」是共研部為激發頻道青年導演創新活力從而打造出的視頻方案大選。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2018年12月,情報部將「30未滿」視頻方案大選第一二名選送至新加坡ATF亞洲模式大賽,最終冠軍方案《解憂郵局》(原《萌娃養老院》)順利擊敗百餘個原創模式,一舉奪得大賽亞軍,並獲得ATF史上首個「特別榮譽獎」。在情報部的多次跟進下,《解憂郵局》成為湖南衛視第一個被英美主流公司相中的紙模式,穩步推進海外發行接洽。共研部經理陳文浩說,「讓年輕人上戰場是『30未滿』最好的結果。」

而「30未滿」同時又是所有中心人員的性格特徵。

三十餘人的團隊,雖有80、90的生理年齡差距,卻都有一顆「30未滿」的心。「我們湖南廣電人一直都在追求青春和創造的黏性價值觀」,共研部龍娟說,「這一定會激發你一顆不老的心,才能夠在這樣一個體系中去從事一份具有創意性的文藝工作。」

因為「年輕」,所以樂於開拓,所以見招拆招,所以不畏面對挑戰,所以不懼承認問題。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因而,長沙俚語「霸得蠻」成為了湖南廣電工匠精神的代名詞。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採訪過湖南廣電人的記者同行一定不會對他們身上的湖南精神感到陌生。似乎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套至少無上的藝術標準,未雨綢繆的危機意識是這群目標一致的人們身上共同的特質。

情報部副經理周璇講述了這樣一個軼事: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的英文名字,譯為Golden Eagle Broadcasting System,而GBS的簡稱則被內部員工戲稱為「搞不死」的集團精神。正如她職業生涯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全員加速中》。短短兩個月,節目完成了從立項到上檔的全部過程。如今回憶起與日本富士電視臺短時間內的瘋狂溝通,周璇笑言,「在湖南人眼裡,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踏實真誠地工作,原則宗旨的堅守,成長收穫的積累,加之精神內核的驅動,這便是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自稱湖南廣電創新驅動的底氣所在。一次旁觀者的群訪,倒讓筆者自己紅了眼眶。更為可貴的是,他們從未滿足於現狀,孜孜不倦地向副主任許可口中「主動出擊、活力激發、能力升級」的12字目標,吹響前進的號角。

如此優秀的團隊,也一直秉持著開放包容的姿態迎接著認真又實幹的新人到來,它從未將目光只著眼於廣電傳媒內部,如經濟學背景的主任羅昕、法律背景的副主任劉慶榮、出版學專業畢業的經理陳文浩,便是其中代表。國際化思維下的無所畏懼與敢於表達,或許才是這支團隊中最為看重的。

漫漫從業路,匆匆不許多時。永遠以年輕之心朝氣赤子般面向前方,何其珍貴。這或許才是筆者願以一份致敬之意結尾的初心。

受訪鳴謝|

羅昕(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主任)

劉慶榮(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副主任)

許可(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副主任)

陳文浩(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共研部經理)

胡楊梓(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情報部經理)

賀麗麗(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外製部副經理)

周璇(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情報部副經理)

龍娟(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共研部成員)

曹萍波(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共研部成員)

何雅男(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情報部成員)

劉小正(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情報部成員)

楊洋(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情報部成員)

聯絡鳴謝|

曹萍波(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共研部成員)

陳方正(湖南廣播電視臺辦公室秘書科成員)

感謝以上傳媒人,共同完成本文創作!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湖南衛視創新研發中心群訪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