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成了農村農產品最高收購價?

長江老農


為什麼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成了農村農產品最高收購價?

這個問題可以說關注到了最近幾年國內糧食市場的根本性問題。國家出臺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目的是通過託市收購價格,保證農民種糧有收益、不虧損,是作為一種託底的價格。但是,近幾年來,幾大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反而成了市場價格的最高水平,不少的分析文章都把糧食的政策性購銷底價認為是市場價格的頂部。



而現實情況也是如此。對於農民賣糧的價格來說,還賣不到最低收購價,往往每斤要低上5分到一毛。這裡面,其實很多農民朋友都很清楚,其中的差價都是中間商的操作空間。

有人會說而且還是主流觀點,因為國內糧食的供需格局寬鬆,使得糧價本身存在下跌的壓力,而因為有託市收購政策,在執行期托住了市場價格穩定在政策底價附近,從而避免了糧價的下跌,發揮了保護農民收益和種糧積極性的作用。

也有人說,當然在部分時期確實影響也比較大,就是進口的糧食比較多,而且價格比較低,也對國內糧價構成了較大打壓,如果沒有託市底價,可能國產糧食的價格會跟隨國際糧價而走弱。



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情況也確實是這麼個情況。因為有稻穀和小麥的託市收購價格、玉米和大豆的臨儲收購價格,才使得這些年來國內糧價基本穩定在政策底價附近,才使得國內糧食生產連續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保證了國內供應。但也因為如此,國內糧食的供需格局逐漸向寬鬆演變,再加上進口的推波助瀾,也加大了糧價的下跌壓力。而在此時,國家又通過臨儲糧源的拍賣、託市底價的下調和政策調控方向的改變,對糧價繼續進行引導,也使得在部分年份糧食生產減產的情況下,糧價依然表現平穩。


糧小咖


一直以來,國家為保障糧食有效供給,對農民種植的水稻、小麥和玉米等農產品制定了相關的收購政策,也是兼顧農民的利益,讓種田有錢賺,而近年來由於糧食的連年豐收,庫存有壓力,國家糧食收購的政策上卻調低最低保護保護價,與此同時,農資及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種植利潤必然會下降,不過,隨著取消了農業稅,並逐步開始加大對種田的補貼政策的舉措,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種植效益的降低吧。



說實在的,國家的糧食收購價格是糧企收購的風向標,而糧企及加工糧食企業為了其自身利益和生存,在綜合考慮農民銷售的糧食容重、水份、雜質等往往更是會低於最低收購保護價來收購糧食的!


依我個人之拙見,糧食農產品的供過於求,農民在銷售農產品時是弱勢群體,對糧食農產品的價格,是沒有真正的話語權的根本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