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藥不如賣藥店?

編者按:隨著醫保監管形勢趨嚴、”掛證”及處方藥銷售違規等現象頻繁被曝光,飛檢常態化背景下,藥店的經營成本在不斷上升;同時,藥品毛利下降,非藥品經營受限等問題,也讓藥店的好日子一去不返。自去年以來,不斷有藥店老闆向藥店經理人表示:想要賣了藥店。

但賣藥我們懂,說到賣藥店,究竟應該怎麼賣呢?目前藥店估值情況又如何呢?藥店經理人就此話題聯繫到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會長,康復之家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柏煜,來講一講他的看法。

2017年-2018年,國內連鎖藥店併購盛極一時,資本狂熱逐利、連鎖身價倍漲、實體藥店融資、併購的交易浪潮在藥品零售界波濤洶湧,於是坊間傳聞:賣藥不如賣藥店,賣藥錢難賺,但藥店很值錢。

不過,資本的激素往往效期很短。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藥品零售行業政策頻出,無論是藥品分類管理,鼓勵便利店賣藥,還是嚴查處方藥、嚴控醫保刷卡,以及剛剛過去的執業藥師掛證問題,都在給興奮未息中的藥店潑去冷水。

與此同時,叮噹快藥、快方送藥等o2o企業的分流和線上藥店的衝擊,實體藥店可謂腹背受敵。

可以說,“實體藥店被過高估值”的結論顯而易見。

直至今日,資本的熱度銳減,從高聲變成細語,中小連鎖從猶豫、糾結到後悔莫及,因為一大波“福利”就這樣退去了。

一些業內人士擔憂,隨著政策的不斷落地,資本的決然縮身,未來實體連鎖的競爭越發劇烈,而眼前的問題也似乎更加難以解決:2019年,藥店到底還賣不賣?何時賣?又該如何賣?

現任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會長,康復之家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柏煜斷言:資本尚有餘溫,高價難以再現。

實體藥店併購的發展歷程

柏煜認為,國內實體藥店併購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2004年-2014年的連鎖化初期,代表企業有海王星辰、國藥等,屬於全國性併購行為的提前一批,對業內具有很強的啟蒙意義,尤其是國藥的併購方法、交易結構和管控經驗,值得借鑑。

迄今為止,國大藥房依然是藥品直營零售的老大。但這個階段的併購熱度、影響力都無法和今日相比。

第二個階段是大整合時代,包括2014年-2018年之間的資本注入時代和2019年-2024年之間的大戰役時代,其中2018年資本注入異常火爆,主要原因是業外大資金的介入,例如高濟、華泰、阿里等,這些資本推動了實體藥店的估值提升,也加速了整合、併購的猛烈進程。

而到下半場,即2019年-2024年,實體藥店併購逐步進入冷靜期,從局部爭搶到深度博弈的轉變,爭奪一省、一市、一縣的霸主地位。與此同時,也會出現大連鎖之間的整合併購。

柏煜分析,這一階段已經誕生出一個頂級的收購案例,即新興藥房收購戰,創造出整個行業併購歷史中前無古人的最高估值。

第三個階段為巨頭時代,即2024年之後,一方面,將會出現全國性大連鎖,擁有地域覆蓋、品牌力,以及在線上線下的絕對實力;

另一方面,經過前一階段的紛爭、整合,整個格局得以初定,併購之戰從大變小,以區域戰為主。同時伴隨巨頭之間的合併,中國將出現世界級的醫藥零售企業。

藥店賣不賣、何時賣、如何賣?

柏煜表示,判斷藥店要不要賣,以及何時賣之前,不僅要了解國內藥店的併購歷史,還要對資本估值方法有充分的認知。

柏煜總結到,目前主流的藥店估值法主要有三種:PE估值法、PS估值法及附加值估值法。

第一種PE估值,即按照藥店全年淨利潤,再乘以某個倍數(一般擬上市公司為8倍、10倍、12倍不等)進行計算;

第二種PS估值,即根據藥店全年銷售額乘以某個倍數(一般為1:0.8至1:1.4之間)進行計算;

第三種附加值估值,根據藥店的市場佔有率、品牌影響力、自由現金流、合規化程度等溢價指標在前兩個估值方法的前提下進行附加估值。

基於這些前提認知,2019年的藥店到底還賣不賣?何時賣?又該如何讓賣?可以有所答案。

柏煜認為,賣不賣是企業主及其股東自己的選擇,就像《離歌》的歌詞一樣,愛沒有聰不聰明,只有願不願意。大部分創業者對行業都是有信仰的,對企業都是熱愛的。

但是信仰熱愛和賣之間不是對立關係,是賣的方法問題。說句大家不愛聽的:“我們都是出來賣的’。

首先我們是出來賣藥的,從生意的角度,藥可以賣,藥店當然也可以賣;

其次,根據自身藥店的經營情況,選擇賣出的時間和方法。融資本身就是賣企業,區別是賣多少。如果所屬藥店有一定規模,但無利潤,屬於大而不強型,就要搭乘上一輪的資本餘溫,儘快抓住機會的尾巴,不要在等待中再次錯失良機;

而如果所屬藥店在合規後,仍有利潤、市佔率以及很強的品牌效應,可以將規模繼續做大、做強,未來待價而沽。例如,在河北的華佗大藥房,雖然只有十幾億的規模,但是在張家口和大同都是老大,甚至在保定、內蒙部分省市也完成了覆蓋,只要進入一個城市,很快就是老大。這樣的企業一者其地域深耕較為紮實,可以穩坐區域的王者之位,二者是較強的品牌影響力,僅僅“華佗”二字就足以成為“金字招牌”。

在柏煜看來,這樣的品牌連鎖是資本爭相投好的對象,可以邊養邊看,未來“賣出天價”,獨立上市都有可能。

最後,柏煜認為,至於藥店賣出的方式要根據自身情況、未來規劃以及自我心態綜合決定,例如參股、控股的部分賣出方式,以及全部賣出的方式。

“資本尚有餘溫,末班車時不待人。”柏煜判斷,“市場在經歷了過熱的資本後,必然會迴歸理性和常態,那些傳統的、沒有特色和增量空間的連鎖藥店,如果不能抓住最後的併購尾聲,抑或是無法突破瓶頸,找不到新的發展出路,早晚也將被市場所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