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把冷門電影做成獨家爆款?

如何才能把冷門電影做成獨家爆款?

如何才能把冷门电影做成独家爆款?

正在我國上映的日本推理電影《祈禱落幕時》,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和口碑。該片由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改編,接下來由東野圭吾另一部小說改編的推理電影《假面飯店》也即將在我國上映。由此,推理電影這一日本最受歡迎、最具生命力的商業類型電影,開始逐漸被我國觀眾所接受。

推理電影是唯一一種除了日本,在其它國家都沒有發展起來的電影類型。這一類型在日本的成功,其經驗具有某種獨特性與不可複製性。但日本如何將一種冷門類型的劣勢轉為優勢,並做到獨一無二,這種類型經驗對於中國電影的類型探索與類型本土化,仍有某種借鑑意義。

日本推理類型的興盛——小說、影視、動畫劇集多媒介合力

在類型電影發展最成熟的美國,推理電影從始至終沒有成為一種顯類型。好萊塢更強勢的(與推理比較接近的)電影類型是懸疑片、犯罪片、驚悚片與黑色電影,少數的例外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名作的電影版。不過在美國電視劇產業中,犯罪/偵探劇集卻一直長盛不衰,其中一部分就是以罪案推理過程為核心。

韓國一向積極探索發展各種電影類型,不僅全面學習好萊塢類型電影的經驗,也在做各種本土化的類型嘗試。但以類型作為電影工業基礎的韓國,卻幾乎從未嘗試推理類型,而是以犯罪、動作、懸疑等為主。

而作為推理小說起源地的英國,也只是短暫地生產過數量不多的推理電影,並且同樣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英國的推理類型也轉入了電視劇,從早期的《大偵探波洛》系列到熱門劇集《神探夏洛克》。

這是因為推理故事其實並不適合搬上大銀幕,邏輯性強、重情節、節奏慢、視覺性弱,使推理這一類型對於現代觀眾而言,顯得太古典了,在由視覺奇觀主導的當代商業電影格局中,確實難有所表現。

所以,在推理類型幾乎式微的當代商業電影領域,推理電影在日本卻能夠異軍突起,成為一種強勢類型,是很值得研究的。

日本推理電影的穩固、持續發展,是由日本推理文化的盛行所帶動的。這主要來自於日本推理小說的繁榮,本格派、變格派、社會派等多種流派,產生了大量優秀作者與作品,多年來逐步形成了一種日本特有的推理文化——推理類型成為日本文化大眾產品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推理小說的全面發展,推動了電視劇、電影、動畫劇集、漫畫中推理類型的生產,多媒介合力,使推理這一類型在日本更加穩固,並且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作品—產品鏈,即小說—劇集—電影的作品改編鏈。只有熱門暢銷的推理小說,才會被改成電視劇。推理、醫療劇集一直是日本最熱門的兩類劇集,有很多拍攝了多季的現象級熱劇,比如《古畑任三郎》《跳躍大搜查線》《相棒》等。收視率高的推理電視劇,就會出第二季,以及衍生的劇場版。

所以,從推理小說到劇集再到電影,經過商業化的、受眾市場的層層篩選,既保證了觀眾數量、又保證了電影的質量,同時還能延續由暢銷小說和熱門劇集凝聚的話題性。

以《祈禱落幕時》為例,這部電影改編自同名小說,是東野圭吾創作的以“加賀恭一郎”為主角的系列推理小說的終結篇,該系列小說有《畢業》《新參者》《惡意》《紅手指》《誰殺了她》《沉睡的森林》《麒麟之翼》等。影視化的作品有2001年的電視劇《惡意》,在2010年的電視劇《新參者》大受歡迎之後,陸續又推出了該系列中幾部小說的電影,比如《沉睡的森林》《麒麟之翼》《紅手指》。

不僅僅是推理——社會派的人性深度與情感力量

日本大熱的推理電影,從早期的《砂器》《人性的證明》,到近幾年《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或是新參者系列這幾部電影,每一起案件,都是親情或友情或愛情包裹下的犯罪。

“以情動人”是這些熱門推理電影能夠獲得最廣泛受眾的重要原因,而非依靠一個複雜曲折的案件推理過程。而這些最受歡迎的電影,大部分由社會派的推理小說改編。社會派推理加入情感、人性、倫理、社會現實,不僅加深了推理作品的深度,也更容易引發普通觀眾的情感共鳴。

這其實從推理文學中不同流派的受眾差異上就能看出來。純正的本格推理以及後來的變格推理,其受眾範圍比較小、所以傳播範圍也比較有限,只能吸引一些推理迷。

而松本清張開創的社會推理派,不囿於單純的“設定懸念推理、佈置推理迷宮、最後解開謎底”的老一套推理程式,而是在推理故事中納入了社會現實、人性難題、情感關係,使非推理迷的讀者,也能沉迷這些小說的故事而無法自拔,最終大大促進了推理類型在普通民眾之中的流行。松本清張的社會派推理小說讓人看到推理類型的文化潛力與傳播潛力——原來推理小說可以寫得這麼有深度,又能吸引這麼多讀者看。

而現在日本最受歡迎的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則是吸收了本格派與社會派的優點。在他的作品裡,推理只是容器,納入了更豐富、更有質感的社會現實,因此懸念推理與人的情感更緊密、更有機地交織在一起。比如《祈禱落幕時》,觀眾也許不會記得案件的推理過程,但一定會被影片中父女、母子之間深沉的、無私的親情羈絆所打動。

此外,這些作品都塑造出了一個個極具人格魅力、複雜人性的偵探形象,比如明智小五郎(江戶川亂步作品)、金田一耕助(動畫劇集《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工藤新一(動畫劇集《名偵探柯南》)、湯川學(電視劇《神探伽利略》、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加賀恭一郎(電視劇《新參者》、電影《麒麟之翼》《沉睡的森林》《祈禱落幕時》等)。加上表演者本身的明星魅力,使得主角更加深入人心。

類型糅雜與升級——將更復雜的社會現實納入其中

推理類型是一種比較古典的電影類型——嚴肅、縝密、內省、優雅。故事主體部分是一個相對緊湊、環環相扣的案件解謎過程,嚴密的推理需要敘事緊湊的推進、情節一環扣一環展開。理性、重邏輯的敘事特性,使故事的視覺呈現往往比較單調。同時需要觀眾一起參與推理,思考的過程自然會導致敘事節奏相對較慢。

所以,比起本格派,日本影視界更鐘情於改編社會派推理,這也導致從松本清張到東野圭吾、伊坂幸太郎的大部分作品都被改編,甚至被一次次反覆重拍,比如《砂器》《嫌疑人X的獻身》等。因為這類改編電影走情感路線與人性路線,以一種情節劇的方式來吸引觀眾。

另一方面,當代主流商業電影對於動作場面、視覺奇觀的迷戀,使理性、智力性的推理類型變得更加不合時宜,當代觀眾更傾向於視覺性更強烈、節奏更快的商業類型。於是,推理電影另一個新的發展途徑,就是與動作、懸疑等更適合視覺呈現的類型糅雜,成為一種類型融合的現代推理電影,結合了犯罪電影、驚悚電影、動作電影的各種類型元素。

比如從《名偵探柯南》劇場版這些年的變化,就能看出視覺性這一新傾向在推理類型中的演進。以前的柯南電影,往往還是傳統的封閉空間推理案件,而近幾年的柯南電影,則加入大量動作場面,如激勵追車、吊在摩天輪上,這些視覺驚心動魄、節奏迅速猛烈的動作場面,削弱並簡化了故事的案件推理部分。然而,雖然這些新的柯南電影被推理迷們詬病,但卻被普通觀眾廣為接受,獲得了超高票房。

由此,我們看到推理電影這一類型在日本得以發展並繁榮的獨特原因。最受歡迎的社會派推理電影,更注重犯罪動機的追問、人物的刻畫,使得一種商業類型片有能力將社會現實、人性慾望納入虛構文本中進行反思,雖然其中人性與犯罪交纏的模式難免重複套路,但推理情節的嚴謹、角色性格的深度、社會現實的質感,是很多其它商業類型(動作電影或喜劇電影)無法達到的。

上述種種,導致推理電影本身所具有的種種缺陷(視覺性薄弱、節奏緩慢等),在社會派推理電影中,反而轉化為了一種優勢,並推動推理類型成為當代日本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種文化資源。與歌舞段落在當代印度類型電影中的演變一樣,日本推理電影這種反敗為勝、化劣勢為優勢的敘事策略,也許正是我們在類型本土化過程中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源|文匯報)

如何才能把冷门电影做成独家爆款?

播報當日票房、排片數據、檔期資訊、深度票房數據挖掘、電影產業觀點速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