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白先勇唯一的長篇小說《孽子》除骨肉親情外,書中對於臺北部分男同性戀社群的次文化,以及同性性交易等情節不避諱的描寫,格外引人注意。朱天文也有一本獲獎小說《荒人手記》,何為“荒人”,即身份混亂被上帝放逐的人。

《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沒有人能像她這樣奢華的寫作”,阿城如此評說朱天文。朱天文寫完《荒人手記》,自負地說,“終於可以和張愛玲平了”。暫且不說這部小說,說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何,在臺灣,有如此多的作家和藝術家關注,同性戀,這個敏感的社會問題。我以為,不僅僅是身份的混亂與認同的找尋,不僅僅是航向情色烏托邦的虛妄,而是一個探討人性的萬仞高山,其下是深不可測的深淵。

《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正如《荒人手記》的第一句:“這是頹廢的年代,這是預言的年代。我與它牢牢的綁在一起,沉到最低,最底了。”於是,沉重的肉身,人性的深淵,頹廢的空間,社會的底線,死亡的孤獨,全糅合在《荒人手記》中了。朱天文的敘事歸於零,綿密的意識流,箴言般的句子,破碎的生活鏡像,閃回的人生場景,被一種力量編織起來,像兩條繩子,牽引著讀者盪到高處,人在其上,脫離大地,目眩神迷。

《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朱天文的文筆得胡蘭成的真傳,敘事得張愛玲的神韻,將二者結合不是怪胎,而是詭異,夢囈般的內心獨白,刀鋒般犀利的深思,深厚的學養所蘊育,總有神來之筆,令人拍案。想要到這本書中獵奇的,註定要失望了。這是警世之書,色相之外,是對社會文明深刻的反省與詰難。文學語言的修行方面,可以說到了極致,既感性,又理性,那些理論像雪花滲透到大地,不著痕跡,化在對文明的批評和人性的拷問之中。

《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弘一法師應他前半生繁華旖旎的色境做生了水露,供養他後半生了寂無色的花枝。”朱天文回憶這部巴洛克式的作品,特別引用了弘一法師的詩句來形容它,眼界大千皆淚海、為誰惆悵為誰顰。文中的悲天憫人、靈魂救贖之意,不言而喻。

《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朱天文在小說中把阿堯得了艾滋病垂死的慘象,和釋迦牟尼的修行骨消形散聯繫起來,賜肉身以道,道成肉身?她對救贖的指向是,沉重的肉身可以沉淪,可以捨棄,精神可以飛昇,可以永恆。當然,這只是一種詩意的詠歎、美學的解脫。同時,朱天文也過於相信,書寫的拯救之力,她說:“用寫,頂住遺忘。”她說:“時間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然則書寫的時候,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

《荒人手記》:朱天文,寫完了這本書,終於可以媲美張愛玲了

朱天文的《荒人手記》畢竟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她無法將救贖指向宗教,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荒人手記》也不是《斷背山》,它不是講述兩個男人的愛情,旨在對同性戀文化的透視。《荒人手記》整個是一則寓言。隱喻了什麼,讀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