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過去8年,跨境電商收款行業變遷下的無奈與現實

隨著跨境電商的快速增長,跨境收款市場的戰火也不斷升級。歷數跨境收款方式發展至今,從早期繁複、資質要求高的個人海外賬號,到越來越多第三方收款企業所提供的跨境服務,賣家需求及市場變化愈加成為行業變遷的主要推動力。

觀點:過去8年,跨境電商收款行業變遷下的無奈與現實

跨境收款渠道完善的同時,國內外新玩家的入場,也在無形之中觸發了跨境收款行業的多次變革。那麼,短短几年,跨境收款行業究竟發生了什麼?

業內人士概括稱,跨境收款行業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初期,保證跨境回款的安全、時效等基礎服務;中期,因同類型、良莠不齊的服務商的增加,引發價格戰的前提下打起了“費率戰”;後期即目前,觸底費率的基礎上又轉而尋求增值服務和賣家賦能的比拼。

這三個階段演進的過程中,基於跨境電商賣家需求增加和行業同類型產品工具的完善,跨境收款市場因服務商的增多慢慢變化,終於行業競爭不斷加大。

觀點:過去8年,跨境電商收款行業變遷下的無奈與現實

1、初期:市場競爭小,利潤空間大

“稱那時候的跨境收款服務商和我們一樣,輕鬆躺著就可以賺錢,一點都不過分”,說這句話的是較早佈局亞馬遜3C類目的賣家邱強。原來,在當時幾乎全員都將人民幣改為美元進行標價、大量鋪貨的過程中,跨境收款企業其實也是一大利益既得者。他說,“2013年前後,當時我們跨境收款的費率是2.6%,相對時下0.5%的費率甚至0費率而言相差較大,不過在那個高回報、高利潤的時代下,2.6%的費率成本並沒有引起賣家多大的關注。賣家在意的是,遠在歐洲、美國的貨款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安全、如數的,收回到我們賣家的口袋中,跨境收款成本並不是很在意。”

華農百靈總經理程學松向雨果網說道:“以我個人接觸的情況來看,跨境電商發展初期,當時全球大概有10多種類似的跨境收款工具,這其中主要以使用PayPal、西聯、速匯金等服務的賣家居多。PayPal當時的收款費率大概在3.6%左右;西聯則有所不同,按每筆訂單收費,10000美金以內每筆金額的收費區間大概為15美金-40美金左右,超過10000美金的話按每超出500美金,補收20美金左右的手續費;速匯金也是按筆收費,根據每筆金額的大小,收費區間為10美金到30美金不等,不同的是,它有單筆限額10000美金和單日限額20000美金的限制。”

賣家William坦言:“除了繳納1%-3%的費率藉助WorldFirst平臺進行收款外,我們也直接利用美國銀行賬號自行收款,可享受低費率的同時也對賣家的資質提出了較大挑戰。於是,我們開始切換為國內銀行賬戶進行收款,不計算費率,按照每筆訂單交易金額核算收款成本。”對此,稠州銀行相關負責人坦言:“以亞馬遜賣家為例,現階段我們能夠做到無論金額大小,單筆收款只收20美元的服務。對比7-10年前,銀行跨境收款的費用只比現在多了5-10美元,且沒有任何額外的手續費用。”

觀點:過去8年,跨境電商收款行業變遷下的無奈與現實

2、中期:行業玩家陡增,價格戰初露端倪

iPayLinks高級副總裁Joyce向雨果網介紹道:“2012年前後,當時市場上主要以外資收款企業為主,不僅收費高服務還尚未完善,並且也沒有針對中國出海企業的需求和特點進行本地化調整。從2015、2016年開始,行業競爭逐步加劇。

同樣的,Airwallex銷售和業務合作副總裁黃曉明Sean向雨果網分析道,“2012年前後,就整個跨境電商收款行業來說市場上並沒有太多競爭對手。當時的亞馬遜賣家,基本上都是藉助自己在全球各地而的實體銀行賬號來收款,相對來看中國賣家跑到境外開銀行賬戶還是有困難的,所以外資收款公司進入市場剛好滿足了這部分賣家的跨境收款剛需。”

費率方面,Sean表示那時候的費率基本在2.5%上下浮動,且出於解決賣家跨境收款剛需以及賣家缺乏議價能力的現狀,早期跨境收款行業的利潤回報十分驚人。基於此,2014年某些本土收款公司團隊開始組建,以低費率、跨境收款解決方案以及中國本土化三大新亮點,強勢加入跨境收款領域併成為“市場蛋糕”分割的其中一員。Sean坦言,“中國人創立的全球收款公司對中國賣家來說更親切、接地氣、信任感更強,中國本地的落地團隊確實也讓當時的業務量突飛猛進。而且,2012年後賣家向平臺轉化、加入跨境電商第三方平臺的趨勢十分明顯,那一波賣家數量的增加也帶動了跨境收款企業的整體轉化。”

“進入2018年,跨境電商行業本身的增速減緩,並進入行業轉型期。相比過去,商戶經營難度加大,無論是海外合規還是國內合規要求都有所提高,價格優勢減弱,利潤空間被壓縮,品牌化、精細化運作不得不提上日程。客戶行業的變化,傳導到收款企業,也導致市場及跨境收款行業競爭的進一步加劇。”Joyce說道。

觀點:過去8年,跨境電商收款行業變遷下的無奈與現實

3、現階段:費率戰劍拔弩張,增值服務渴求突破

不可避免的是,逐漸外放的利潤紅利吸引了大批圍觀的國內收款企業的加入。從2015年底開始,隨著連連支付、寶付、聯動優勢等企業的入局,跨境收款領域的競爭隨之加劇。

Sean認為,2016年,陸陸續續很多國內支付公司都開始盯上跨境收款這部分的利潤,良莠不齊的同類型服務企業的入駐,打亂了原本的“賣方市場”。“表現較為明顯的是,原本在2.5%前後浮動的費率不斷下探,降至1%、5‰甚至0費率,價格戰導致跨境收款的競爭愈加劍拔弩張。

而在Joyce看來,現階段,行業競爭可以分層為外資收款企業、國內頭部收款企業、國內中小收款企業以及銀行等其他收款方式。總體而言,仍然以外資收款企業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究其原因,跨境收款服務是賣家剛需,雖說資金安全、穩定是首要的考量因素,但賣家對入華的收款公司仍然有諸多顧慮。與此同時,國內頭部收款企業通過不斷加強品牌宣傳、優化產品和服務,也開始切入了不少客戶,佔據一席之地。

在此基礎上,受費率戰困擾的跨境收款企業,其實也在尋求渠道多元化、互利互惠服務的達成,也漸漸拉來了資本市場這座重金靠山,試圖在增值服務和跨境電商服務生態的擴建上求得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