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中國海油對外宣佈,渤海油田發現渤中19-6大型凝析氣田 ,該氣田是我國首次在陸相湖盆發現的大型凝析氣田,也是我國東部發現的第一個大型凝析氣田。在該氣田的發現過程中,長江大學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尹太舉、張敏、何幼斌、王振奇等教授曾承擔了多個相關課題的攻關研究,為此大型凝析氣田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消息發佈後,受到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人民網等眾多媒體報道。
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於2003年12月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依託長江大學立項建設,2015年12月通過了教育部評估。實驗室主管部門為教育部,依託單位是長江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為鄧運華院士。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實驗室已在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研究領域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並優化整合、不斷引進了一大批中青年高水平領軍人才,在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優勢特色方向上形成了一支年齡、職稱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
根據國內外地球信息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油氣資源勘查的需要,結合長江大學學科特色和已有的條件與工作基礎,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地球物理信息探測技術、地球化學信息探測技術、油氣藏綜合評價、新能源與非常規油氣勘探技術等。在新方法、新技術的應用方面,實驗室側重於複雜條件下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與評價,為油氣增儲上產和潔淨能源勘探與開發提供技術保障。
近年來,在主管部門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實驗室堅持以國家急需、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為導向,通過研究人員的努力攻關與科學實踐,在油氣地質理論、勘探、開發及裝備等領域形成了多個研究團隊和特色研究方向。共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65項,總經費達10331萬元;25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出版專著24部,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4項,發表學術論文600餘篇。
實驗室形成了“可控源電磁法流體識別技術與應用技術”、“深水、礁灘儲層沉積機理及油氣田開發應用技術”、“複雜油氣儲層測井評價方法及應用技術”和“非均質油氣藏開發理論及關鍵技術”4個系列方法技術,並在“沉積盆地中生物與非生物硫酸鹽還原作用與特徵分子標誌化合物”研究中有重大科學發現,成果總體水平達到國際先進,部分成果國際領先。
與此同時,實驗室瞄準國家重大能源戰略需求和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與勘探技術重大問題,不斷凝練研究方向,聚焦科學問題,形成了以非常規油氣資源評價與勘探技術研究為特色的創新團隊,為我國南方頁岩氣勘探突破,特別是在中石化焦石壩頁岩氣整裝勘探開發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和湖北省頁岩氣資源評價與勘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目前,長江大學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已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研究基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實驗室所取得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常規與非常規油氣藏的勘探開發、剩餘油氣資源評價、油藏開發中的動態監測等方面得到應用 ,為國家油氣增儲上產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為我國多個油氣田市場接替創造了有利條件,創造了上百億的經濟產值,為國家能源戰略安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更多精彩資訊,歡迎關注:長江大學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油氣資源與勘探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閱讀更多 長江大學本科招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