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帝的廟號沒有太宗高宗?有哪些典故?

FDGHHFHGAH



這個問題我簡單回答一下:

一是明朝原本有太宗。

明成祖朱棣去世後,兒子明仁宗朱高熾給他上的廟號就是太宗。太宗一般是一個朝代第二任皇帝,是太祖事業的繼承人、發揚光大人。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清太宗皇太極。嚴格上來說,如果朱棣不是篡位者,他作為明太宗是很恰當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事業的繼承人,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建設的更加強大,更加穩定。但是,朱棣的後世子孫嘉靖皇帝覺得朱棣廟號太宗有點不恰當,名不正言不順,為此嘉靖皇帝下令將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算是對朱棣當年搶皇位有個交代。從此,明朝就沒有太宗了。



二是明朝本來可以有高宗。

高宗的地位僅次於太宗,一般也是有點小功勞的皇帝才會成為高宗。唐朝有高宗,宋朝也有高宗,後來清朝也有高宗。唐高宗有點名不符實,但是宋高宗趙構是名副其實的,他在北宋滅亡後重建了宋朝,站穩了腳跟,為南宋奠定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基業。明朝本來也可以有高宗,明朝哪個皇帝有機會成為高宗呢?明仁宗朱高熾?不行,他在位不到一年。明宣宗朱瞻基?也不行,他做的是戰略收縮,與民休息,不符合高宗的內涵。



那是誰呢?景泰帝朱祁鈺。朱祁鈺在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後,被于謙等人擁立為皇帝,趕跑了來犯的蒙古瓦剌部人,穩定了局勢,使得瓦剌人再次嚮明朝稱臣。這樣的功勞評個明高宗,完全可以。無奈,景泰帝朱祁鈺福淺,沒有兒子,臣下趁景泰帝病重之際將他哥哥朱祁鎮迎接出來當皇帝,結果被哥哥廢了帝號,直到南明時期,景泰帝才有了廟號代宗。如果當時景泰帝有兒子,景泰帝去世後,兒子即位,我想給景泰帝上個高宗的廟號是妥妥的。

實踐證明,事業做得大,還需有兒子繼承,不然辛苦往往白費!


坐看東南了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完全按照諡法,但是參照來看也有褒貶之意。太宗一般是發揚光大,世宗、高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號。

明太宗朱棣

明成祖朱棣的諡號,一開始是太宗的。起碼他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是這樣理解他老爹的功績的。在朱棣之後的8代君主,太廟祭祀的排位上朱棣都是明太宗。


但是這個情況到了明世宗嘉靖的時候出現了變數。明世宗是明憲宗的孫子,明孝宗的侄子,明武宗的堂兄弟,按道理說他沒有機會繼承大位,奈何明武宗英年早逝,還沒有子嗣,於是作為興王的明世宗就這樣成為了皇帝。

按照禮法以及祭祀的要求,明世宗成為皇帝,是從了明孝宗這一系,他應該認明孝宗為爹,然而聰明的明世宗不幹,非要追封他老爹興獻王為皇帝,於是在明世宗即位後為了這個“禮儀”的事情跟大臣們爭了好幾年。

最終,明世宗勝利,成功將他老爹扶成皇帝,他老爹成了明睿宗。

但是,老爹成了皇帝以後,問題也來了。按祭祀禮法,天子太廟是七廟制。所謂七廟,就是說,太祖廟中除了太祖以外,只能另外供奉6個人,加上太祖也就一共7世。傳到明世宗這裡,在太廟中供奉的有明太祖、明太宗(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

為了給老爹騰出位置,明世宗將明仁宗給請出了太廟,(因為算來算去,在位時間最短也就明仁宗了,不到一年。)但是請出了明仁宗之後,明世宗想了想,自己從小宗入大宗,本來應該給明孝宗做兒子,位置才算正,但把老爹請進了太廟,難免讓人詬病。

於是明世宗再次發揮聰明才智,將明太宗朱棣的廟號改為了“明成祖”,於是朱棣成為了“萬世不祧之君”,所謂的“萬世不祧之君”就是不會被請出太廟,放到祧廟祭祀的皇帝,一般只有開國之君“祖”才有這個的待遇。

明世宗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很明顯,因為明成祖朱棣是靖難起家,並不是合法繼承人,算是老朱家合法世系的旁支,而明世宗把爹請進了太廟,也屬於“不那麼合法”的行為,將朱棣升級為成祖,就是為了抬高自己而已。

明朝為何沒有明高宗?

中國大一統王朝中,(割據政權,南北朝不算)廟號高宗的大概也只有三位,即唐高宗、宋高宗、清高宗。我們前面說了,一般守成令主才能稱之為世宗或高宗,但也不一定必須要有。

而大明王朝的皇帝裡,除了太祖成祖之外,能夠稱得上高宗的大概只有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這三位了,然而這三位的廟號也很好啊,仁這個字已經是古代儒家認為的道德規範最高原則了,明仁宗在位不過一年,有這個廟號已經超級划算了,如果崇禎滅掉後金,中興成功,或許他的廟號就會是高宗了。而宣宗也不錯,唐宣宗李忱,有小太宗的稱號,諡號中:聖善周聞曰宣,也是個美諡。孝宗這個廟號,是比較好比較任孝的皇帝菜配享有,歷史上也就宋孝宗和明孝宗兩位而已,大清王朝都沒有孝宗咦。

講個笑話,倘若崇禎能夠消滅後金,中興大明,或許他的廟號就是高宗了。

以上個人見解,如果您喜歡的文字,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


文話史


首先說明一下,明朝的廟號中有太宗,那就是朱棣。

朱棣駕崩後繼任皇帝明仁宗朱高熾給自己老爸上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後來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改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廟號為成祖。

當皇帝的第一守則:一切都是為皇權服務,哪怕祖宗都是用來為自己皇位服務的。明世宗朱厚熜就非常懂得這個道理,朱厚熜是從一個藩王的兒子進京當皇帝的。於是大臣們讓朱厚熜尊叔叔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尊親爸興獻王朱佑杬為皇伯考,這樣在宗法上就變成了朱厚熜與明武宗朱厚照為親弟兄了,意思是由於皇兄朱厚照繼承老爸基業沒幾天就嗝屁了,現在由弟弟來接班當皇帝。

可是,脾氣屬驢的明世宗朱厚熜不同意,說開國際玩笑,這樣一搞將置自己老爸朱佑杬於何地;再說這些大臣糟老頭子,壞得狠,聽了他們的話,將來還不是由人家擺佈,將會說這個皇帝是人家施捨的。於是朱厚熜發話了,先皇武宗朱厚照下詔是讓俺進京來當皇帝上班的,不是給誰來當兒子的,你們這麼搞,我就辭職不幹了。就這樣,皇帝與大臣們搞了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最後大臣們不得不妥協,尊人家親爸朱佑杬為獻皇帝、生母為興國皇太后。意思就是說,我老爸也是皇帝,我這個皇帝從獻皇帝這得來的,不要說是誰施捨給我的,要是有人瞎嗶嗶,小心打屁股。

但是,這樣還沒有完,還有最後一步,那就是把自己老爸獻皇帝抬進太廟供起來。按照天子七廟的規矩,必須把距自己最遠的一位皇帝祧到後廟祭祀;這樣算下來,要被祧到後廟的這位主就是明太宗朱棣了。這下明世宗朱厚熜犯難了,人家朱棣何人?要是沒有朱棣把皇位從侄子手中搶過來,能有今天當皇帝的份,動了朱棣這個皇帝就當的更加名不正言不順了。於是,朱厚熜再次發揮主觀能動性,來吧祖宗,再次給孫輩們作出點貢獻吧,給您重新上個廟號吧。就這樣,朱棣廟號從太宗變成了成祖,成為萬世不祧之祖。也就是在這個太廟中,以前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中間,兩邊就是朱棣這些後來的皇帝;現在變成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在中間,兩邊是後來的皇帝,暫且不管太祖朱元璋高興不高興,反正如今在旁邊又騰出一個位置,正好將自己老爸獻皇帝朱佑杬擺進去。就這樣,一切都完美的解決了。

其次明朝確實沒有高宗這個廟號。

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個讚譽較高的廟號,有漢高宗劉奭、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和清高宗弘曆。

按照一般歷史規律,許多朝代一般都是太祖、太宗、高宗這個順序。但是宋、明兩朝就沒有按照這個規律來,估計由於繼承太祖基業的太宗都有點難說,宋太宗趙光義繼承的是其兄長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明太宗朱棣雖然口稱繼承的是其老爸明太祖朱元璋的皇位,但世人都知道是從自己侄子手中搶過來的。

本來應該繼承太宗之位廟號為高宗的兩個皇帝,由於自己老爸都沒有怎麼講規矩,加之這兩位確實有點例外。宋真宗趙恆沉溺神仙之事,所以駕崩後廟號真宗;明仁宗朱高熾雖然休養生息、廢除苛政,一副有為之君的樣子,可惜連一年皇帝都沒有當滿就嗝屁了,廟號仁宗,再說仁宗是一個確實不錯的廟號了。

諡法曰: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高宗一般處在盛世之期,還有所作為,還有一個不成文規矩就是高宗一般活的時間比較長。可是宋真宗趙恆時期年年還要向遼和西夏送“歲幣”,花錢買和平,自己本人還經常修道求見神仙,最不要臉的是還跑泰山搞了一次封禪活動,一下拉低了封禪泰山的檔次,讓後世皇帝都沒臉在去泰山封禪了。明仁宗朱高熾就是命不好,活到43歲終於當上了皇帝,君臣和睦,準備大幹一場,結果當了幾個月皇帝就駕崩了;怎麼上“高宗”廟號,那有豐功偉業能夠在一年之內幹出來呢。


蘇紀龍讀史


簡單來說,明朝有太宗,只是後來改了,高宗的確沒有。

廟號起源於商朝,跟宗廟有關,只有具備突出貢獻的君主才能有廟號,屬於稀缺品,所以商朝留下來的廟號很少,只有“太中高”三種,其中“太”最超然,屬於最高等級,後來漢朝在此基礎上加了個“世”,漢世宗劉徹和漢世祖劉秀都是英主,“世”也就跟“中高”並列成為次一級。

商朝滅亡後,廟號被丟棄數百年之久,周朝和秦朝都不用廟號,直到漢朝才重新使用,比如我們熟知的漢高祖劉邦,他的廟號其實是太祖,諡號是高皇帝,司馬遷合二為一,作《高祖本紀》,將錯就錯形成了高祖的稱呼。

到曹魏正式使用高祖廟號後,最高等級和次一級的廟號有七個,即太祖太宗、高祖高宗、中宗和世祖世宗。這七個廟號其實在漢朝就不夠用了,兩漢二十幾個皇帝,儘管漢朝比較注重廟號議定,不是人手一個,可曾有廟號的皇帝也有十三個之多,經過劉秀和劉協的兩次重審,廢掉了六個,還剩下七個,即太祖高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中宗宣帝、世祖光武帝、顯宗明帝和肅宗章帝,已經出現了最高等級和次一級廟號之外的新創廟號。

漢朝這種廟號氾濫的趨勢一直延續,比如曹魏所有實權皇帝都有廟號,之後到隋唐時期,已經是人手一個,只要正常傳接權力的皇帝死後都能得到廟號,原先的廟號就大大地不夠了,就只能新創。

唐宋兩朝加起來六百年,廟號可謂多種多樣,自然也分三六九等,最高級的新廟號也是能夠跟“高世中”比一比的,比如仁宗、宣宗、孝宗之類的。

明朝大臣和皇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儘管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優秀廟號,朱元璋開國稱帝,太祖沒跑了;朱棣永樂盛世,太宗挺好;朱高熾寬容待人,仁宗;朱瞻基盛世之主,宣宗·······

這麼一排,除太祖太宗巋然不動,“中高世”並不是唯一的選擇,明朝沒有高宗也在情理之中,人家也有世宗啊,沒必要非要用“高宗”或“中宗”來表達他們的偉大功績,而且看舊有事例,唐高宗和宋高宗,好像都挺軟弱啊,唐中宗更是被廢被殺,都不是什麼好兆頭,反而唐宣宗、宋孝宗這些都是英主。

至於明太宗,這是被篡改的廟號,朱棣得了太宗廟號一百多年後,明世宗繼位,跟大臣搞了一場大禮議,討論自己生父的名分問題,為了把沒當過皇帝的生父搬進太廟,他把朱棣的廟號由太宗改為成祖。


平沙趣說歷史


明朝皇帝廟號中有太宗,沒有高宗!

明太宗;明太祖朱元璋之太子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駕崩後,朱標之子朱允文以皇長孫之名繼承大統是為建文帝並著手削藩,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靖難之役,奪得皇位,朱棣在位期間極力為自己皇位合法性正名以示為太祖之後的唯一繼承人!朱棣一朝穩固了明朝統治根基,堪稱守成之主,最終以廟號太宗配享朱明太廟,從宗法上再次確立和肯定了明太宗朱棣的合法皇統繼承與歷史功績!
(明太宗實錄)


太宗與高宗均是封建王朝後繼之人對前任皇帝的尊號,依照禮制配享太廟,通常開國之君稱為祖,守成之主稱為宗,太宗是繼太祖之後的第二任有德的皇帝,相較於太宗尊號的宗法排位與文治武功‘’高宗‘’並沒有明確的皇家族譜順位規定和功績定義,明朝沒有以高宗為廟號的皇帝並沒有違反封建宗法制!
(明朝歷任皇帝廟號列表)

1521年明武宗無嗣而終,興獻王之子武宗堂弟朱厚熜做為血緣最近的一支繼承大統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嘉靖皇帝追封其父為帝引起朝臣權貴的不滿進而引發‘大禮議’政治事件,最終嘉靖皇帝如願以償將其父追封明睿宗,但是明朝太廟並沒有多餘的牌位,於是嘉靖通過追封明太宗為明成祖使其成為與太祖並列的朱明王朝之祖,睿宗得以配享太廟!



(大明君主肖像)

朱厚熜與朱棣是明朝僅有的兩個以藩王繼承皇統的君主,嘉靖皇帝與朝臣的大禮儀之爭表面上是皇嗣之爭,其本質是嘉靖皇帝為加強皇權發動的一場權利政變,一來穩固自身的權利以宗法制確立皇位的合法性,二來進一步肯定了朱棣是繼朱元璋之後的又一開拓者!明太宗改尊明成祖受到後世的擁護與敬仰至此大明歷史上沒有明太宗,只有明成祖!


天下神筆


明朝是有太宗的,只不過後來給改了;至於高宗,並不是每個朝代都需要有的。

先說太宗,所謂的明太宗,其實就是朱棣。由於他“靖難之役”後否認了建文帝執政的合法性,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是被認定為明代的第二位皇帝的。因此根據傳統,第二個皇帝的廟號自然也就是太宗了。

但是一百多年後,他的後代朱厚熜同志,為了把自己的爹、原來的興獻王給搬進太廟去啃冷豬肉,因此將自己這位祖先、明代第一個小宗入繼大宗的皇帝改為成祖,他自己的爹則抬成了明睿宗。因此,朱棣也就美滋滋地成為了“二祖”之一。

而高宗則是一個相對較高的廟號,是對守成令主的美譽,歷史上有名的高宗皇帝只有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和清高宗弘曆。但是,高宗又是個明褒暗貶的廟號,一般來說,國力由盛轉衰也是從高宗開始的,比較典型的就是李治和弘曆,至於趙構更純粹是他那個孝順兒子宋孝宗抬舉他而已。

再看看明朝的皇帝,好像沒有哪個皇帝夠的上“高宗”的廟號。當得起“守成令主”的本就不多,最多隻有朱高熾、朱瞻基和朱佑樘三人,而仁、宣二宗正是明朝國力鼎盛時期,談不上由盛轉衰;孝宗更是比高宗高得多的廟號,自然更適合朱佑樘。



青言論史


在廟號的使用上,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太宗”“高宗”都是一個讚譽比較高的廟號,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匡胤,清太宗皇太極,唐高宗李治,宋高宗趙構,清高宗乾隆。

但是在明朝十六帝中,卻並沒有“太宗”“高宗”廟號,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先說“太宗”

一般封建王朝第二位皇帝的廟號就是“太宗”,實際上明朝在嘉靖朝以前是有“太宗”廟號的,就是朱棣,那麼為什麼後來又改為“成祖”呢。

這就不得不說嘉靖朝的“大禮儀之爭”,這件事情的具體原因我在之前的文章有過詳細分析,這裡大致說一下吧。

由於嘉靖是以旁支入繼,他想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追封為皇帝,並將神主入太廟。但是興獻王沒有當過一天皇帝,這一舉動不符合祖制,所以始終爭執不下。

“大禮儀之爭”持續了很多年,最終以嘉靖大獲全勝而告終,因為興獻王(睿宗)附廟佔據了一個位置,根據“親盡而祧”的原則,嘉靖死後附廟時就必須“祧出”一人,此人就是朱棣,所以為了將來自己附廟不“祧出”朱棣,而將其廟號改為“成祖”,以成“萬世不祧”之意。

而嘉靖之後皇帝都配不上“太宗”這個廟號,也無人敢用,所以現在看來明朝就沒有“太宗”了。

再說“高宗”

這個恐怕就比較好解釋了,明朝皇帝的廟號大多能客觀的反應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而“高宗”這個廟號我個人感覺嘉靖皇帝可以擔得起,但是嘉靖給自己同樣留了個好的廟號“世宗”。

基於以上兩點原因,明朝皇帝廟號並沒有“太宗”和“高宗”。


一點點歷史


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思的。

皇帝的廟號是一種規格很高的稱號,在兩漢時期,只有有作為的君主才有資格擁有廟號。但魏晉以後,廟號開始氾濫,到了唐朝,皇帝皆有廟號!

一般皇帝的廟號有兩種情況:xx祖或者xx宗。開疆闢土者曰祖,守成之君曰宗。

一般情況下,能被稱之為xx祖的,往往是開國之君(清朝例外),比如說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的廟號為“太祖”。但也有例外,比如說唐朝的開國皇帝是唐高祖,而不是唐太祖,因為李淵在建國之後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為太祖。由此可見,“太”要排在“高”之前。

太祖之後,接下來就是太宗了。比如說大唐的第二個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北宋的第二個皇帝宋太宗趙匡胤。

至於太宗之後,則是按照實際情況來定廟號了,可以是高宗,也可以不是高宗。比如說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熾。

高宗是一個譭譽參半的廟號,不一定每個朝代都會有,擁有高宗廟號的皇帝大多譭譽參半。比如說唐高宗李治,前期還行,後期被武則天奪權;宋高宗趙構,保住了趙氏半壁江山,但是不思進取;清高宗乾隆,前期馬馬虎虎,後期窮奢極欲。

說完這些,我們就接下來回答本題。

明朝有太宗而無高宗

明朝的第一任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任皇帝是明惠宗朱允炆,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

這裡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是惠宗,第三任皇帝卻是成祖?

明惠宗好理解,畢竟朱棣不管怎麼說,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明朝的皇族至此出自朱棣一支。朱允炆本不可能成為有廟號,直到南明弘光政權才得到了惠宗這樣一個廟號。在諡號和廟號裡,惠不是個好詞,不如說漢惠帝劉盈,晉惠帝司馬衷。

那明朝的太宗是誰?正是朱棣!朱棣死後,廟號太宗。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四子,廟號太宗倒也是說的過去。

但為什麼朱棣又會變成成祖呢?這得從嘉靖皇帝說起。

明武宗死後五子,嘉靖以藩王的身份繼承大統。說起來,嘉靖也是個愛鬧騰的主,死後要把自己生父獻興王抬進太廟。太廟只有皇帝才能進啊,獻興王進不了。這個倒是好辦,追封就是。

最大問題是當時的太廟已經放不下了,最終嘉靖想了一個法子,將明太宗朱棣的廟號進行升級,變成了明成祖,然後將自己父親抬進了太廟。(對於祭祀的事情本人不太懂,求大神解釋)

至於為什麼沒有高宗,那就是比較正常的了,前面也說了高宗,高宗不是一個固定的!


小鎮月明


大家要是仔細觀察明朝歷代皇帝的廟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明朝沒有明太宗明高宗的廟號,這跟其他朝代是不一樣的,別的朝代都會有太宗高宗,這裡面又有著哪些故事呢?

這要從一場大禮儀之爭講起,明朝有一個愛玩的皇帝叫明武宗,他喜歡到處溜達,是個放蕩不羈愛自由的人,因為他過於浪了,所以死的時候沒有留下子嗣,而明朝不能沒有皇帝,於是嘉靖帝就入主皇宮。而剛來皇宮的嘉靖是人生地不熟,閣臣都欺負著他,他一看這不行,決定挑起一場事端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就找到了廟號這個入口。當時閣臣們都叫他改認明孝宗為父親,嘉靖就不樂意了,說自己不能當不孝子,堅決不認明孝宗為自己的父親,寧願不要皇位也要認自己的親生父親,而閣臣們也沒有辦法,只有退讓,於是嘉靖的父親成了名義上的皇帝。可當時太廟正殿中供奉的牌位已經滿了,他父親的牌位是沒法放在正殿的,如果要放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移除一個到偏位去,但是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是不能動的,而朱棣也不能動,因為沒有朱棣的造反,也輪不到嘉靖當皇帝,所以嘉靖把朱棣太宗牌位改為成祖,和朱元璋的牌位並列為永久不能動。可總有一個人要移到偏位去,所以嘉靖就把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移過去了,反正他當皇帝時間也不久,也沒有人會阻擋,於是明仁宗牌位被移到偏殿去了,然後嘉靖帝把自己父親興獻王朱祐杬追尊為睿宗,牌位供奉太廟正殿。


因為這件事,明朝沒有太宗高宗了,這都是嘉靖帝一片孝心的結果啊,自己當上了皇帝還不忘追封自己的父親為皇帝,難得有這麼“孝順”的兒子!


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從明朝開始,大多數皇帝都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很多皇帝都可以用年號來指代,比如永樂大帝,指的就是朱棣,他的年號就是永樂,還有嘉慶皇帝,其實也是他的年號,清朝更加沒有用太宗、高宗之類的廟號了,比如康熙皇帝 其實是清聖祖,但是沒人記得而已。


稱呼的習慣也在這裡面。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魯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