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書上都喜歡黑隋煬帝楊廣?

提問達人魔力俠


最多有些明君也會做的事他也做過,比如免賦稅,處置酷吏(王文同),開倉。

《舊唐書·李勣傳》:

時河南、山東大水,死者將半,隋帝令飢人就食黎陽,開倉賑給。

然而隋末執行力已經跪了:

時政教已紊,倉司不時賑給,死者日數萬人。

而且先前他咋沒那麼愛民呢?

(楊)玄感之圍東都也,開倉賑給百姓,凡受米者,皆坑之於都城之南。

最多有些他犯的錯誤明君糊塗起來也犯而且更嚴重,唐玄宗一日冤殺三子,煬帝雖然和親兒子齊王楊暕彼此猜忌到了這種地步——

暕妃韋氏者,民部尚書衝之女也,早卒,暕遂與妃姊元氏婦通,遂產一女,外人皆不得知。陰引喬令則於第內酣宴,令則稱慶,脫暕帽以為歡樂。召相工令遍視後庭,相工指妃姊曰:“此產子者當為皇后。王貴不可言。”時國無儲副,暕自謂次當得立。又以元德太子有三子,內常不安,陰挾左道,為厭勝之事。至是,事皆發,帝大怒,斬令則等數人,妃姊賜死,暕府僚皆斥之邊遠。時趙王杲猶在孩孺,帝謂侍臣曰:“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當肆諸市朝,以明國憲也。”暕自是恩寵日衰,雖為京尹,不復關預時政。帝恆令武賁郎將一人監其府事,暕有微失,武賁輒奏之。帝亦常慮暕生變,所給左右,皆以老弱,備員而已。暕每懷危懼,心不自安。俄而化及作亂,兵將犯蹕,帝聞,顧謂蕭後曰:“得非阿孩邪?”其見疏忌如此。化及復令人捕暕,暕時尚臥未起,賊既進,暕驚曰:“是何人?”莫有報者,暕猶謂帝令捕之,因曰:“詔使且緩。兒不負國家。”賊於是曳至街而斬之,及其二子亦遇害。暕竟不知殺者為誰。時年三十四。

魏徵曰:"臣聞煬帝不信齊王,恆有中使察之,聞其宴飲,則曰'彼營何事得遂而喜!'聞其憂悴,則曰'彼有他念故爾。'父子之間且猶如是,況他人乎!"上(唐太宗)笑曰:"朕今視楊政道,勝煬帝之於齊王遠矣。"

至少他生前那一刀沒揮下去。

總體來講,親小人,遠賢臣,連文才比自己好的薛道衡都容不下,短短十幾年把富有遼闊的大一統朝代玩沒了,自己都差不多五十歲當爺爺的人了還像個小孩一樣闖完禍就跑,不想著收拾卻想著割據江東甚至親口自比陳叔寶,知道驍果軍要造反了不去想應對之策卻殺了報信宮人自我麻痺,最後死於非命,人口從頂峰時期的890多萬戶銳減到唐初的200多萬,這不叫昏君,什麼叫昏君?

修洛陽外城是吧,“初,隋煬帝作東都,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具體的工程是後來武則天安排李昭德修的。

修大運河是吧,前人難道沒修,現在的京杭大運河是忽必烈的。研究河道的學者岑仲勉說過,煬帝只是在歷代君臣中加工河道這一塊做得較為圓滿,並不是說運河全是他一人之功。

開西域是吧,很快丟了,沒傳下去。

開科舉是吧,他爹首創的隋朝科舉沒五品推薦不能參加,隋朝用人仍然以察舉製為主,可考的科舉取士連十個都沒有。

打吐谷渾,虎頭蛇尾,他支持的人沒法上位。

打突厥……我就問一下,那個被突厥圍在雁門關抱著小孩哭腫了眼睛的是哪位大神啊?

打高句麗……被築京觀,唐朝打敗高句麗以後,一群百姓哭著說遇到親人了,隋朝之敗資助了高句麗一堆人口。

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是黑的,導致我如實描述出來後他的形象也是黑的,那是我的錯嗎?隋朝是自己作沒的,還是被李某某寫小說黑沒的?


代牧益州閻文平


看了你的描述,給你一點建議,首先你要知道《隋唐演義》是演義,是藝術加工過的小說,不能當做正史來看待。


關於楊廣這個人話題一直爭議不斷,現在網絡上凡是出現楊廣的話題基本上已經變成了八成褒,兩層貶。

首先,看待歷史要客觀,不能侷限於一個地方來評價一個人,總體評價的時候還是要看大觀。列如汪精衛,雖然他年青時有著一腔熱血擁護革命共和,甚至甘願捨生取義。但後來他的一腔熱血都化為雲煙,當年慷慨歌燕市,如今從容做楚囚。未敢引刀成一塊,終究負了少年頭。不管他之前做過什麼值得肯定的事,但是他在民族大義面前向日寇屈服獻媚,助紂為虐,只這一項,汪精衛就永遠洗不白,註定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對待楊廣這個人物,也應該遵循這樣的原則。第一,不能對他惡意抹黑,畢竟我們不是李唐王朝。第二,惡行就是惡行,不能找各種理由為此開脫。

下面我就簡單敘述一下楊廣的功過是非。

第一、篡位殺兄,凌辱庶母,有違人倫和道德。至於楊廣有沒有弒父這一點有爭議,我就不給他加上了。


第二、大興土木,興建各種瓊樓,宮殿,生活極其奢靡,上行下效,眾多官員互相攀比,肆意搜刮民脂民膏。

第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只想迅速建功立業不體諒百姓的疾苦,不惜動用百萬民工開鑿運河,強徵強派,管理苛刻,酷吏橫生,前後調集民夫三百萬人,強迫民夫日以繼夜開鑿,民夫死亡百萬,更是不考慮後果,導致天下大亂,軍閥及農民起義軍互相傾扎,受苦受難的還是天下蒼生。迅遊途中,率領諸王、百官、后妃、宮女等近二十萬人,船隊浩浩蕩蕩長達二百餘里,所經各地州縣,五百里內都要貢獻食物,百姓民不聊生,他們卻揮霍浪費,多數食物被倒掉。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各地揭竿而起,隋帝國搖搖欲墜。


第四、還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三徵高句麗,僅隋進攻高句麗。徵調士卒一百餘萬餘,強徵民夫二百萬。造海船的民工日夜站在水中很多人被水泡的腰部潰爛生蛆,昏厥溺水而死。近三十萬隋朝軍進攻高句麗遭到慘敗,逃回的只有不到數千人,器械鉅萬計,各種物質糧草數之不盡。前後三次進攻高句麗,自身損失慘重,導致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被嚴重破壞殆盡,付出如此代價卻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成果。

第四、重新建造新都洛陽就不說了,畢竟這一點不是成為的政治舉措。隋煬帝對待臣下異常嚴苛,刑法極其殘忍,誅殺忠良。對突厥十分優待,對內部百姓卻十分嚴厲,榨乾了自身,富裕了突厥,因此突厥強盛一時,為此事高熲、宇文弼、賀若弼被處死,家族連坐。

第五、濫殺無辜,隋軍鎮壓楊玄感起義後,大肆屠殺起義軍,其中有三分之二被無辜冤殺,因楊玄感圍攻洛陽時曾開官倉賑濟百姓,楊玄感兵敗自殺後,隋煬帝把那些領過糧食的百姓盡數坑殺!


第六、因楊廣各種暴政引發的一系列危害,導致隋朝人銳減200萬戶。剛剛統一不久天下承平的局面再次被打破,隋亡後,農民,貴族互相操戈,古老的九州再次天下大亂。

當然,這些代價也為隋煬帝換來了一些功績,攻滅吐谷渾,征討占城(損失慘重),三徵高句麗(血本無歸),征討契丹(雞肋),征討流求(濫殺無辜),開鑿運河,創建科舉(有爭議)。

最初對於隋煬帝的抬高恐怕就是皮日休的那首《汴河懷古》了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這是唐朝人詠史懷古詩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議論新穎,書寫人所未曾說過的觀點,其實多為譁眾取寵之文。倒不如那首“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來的痛快。

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三部分,在隋煬帝之前,春秋末期,吳國開鑿了胥溪、邗溝、黃溝三條運河,吳王夫差是大運河第一個開挖者,秦漢魏晉南北朝列如曹操、孫權、鄧艾、桓溫、劉裕等人對河道交通都進行過開鑿治理,隋煬帝之後,列如唐宋在一定情況下也進行過深度延續,元明清時期都對大運河進行過擴建,建國以後也對大運河進行過恢復和擴建工作,南水北調工程時更是擴建了400公里。



而隋煬帝充其量不過是加工較完滿的其中一人而已。但隋煬帝卻是其中最狠 最急功近利的一個。最後被上諡號為“煬”也是罪有應得!

中國的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樣,被列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和一大批水利專家利用自然與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耗時最長的一條人工運河。

這千里河堤堆積的是根根滿懷怨恨白骨,這濤濤河水流淌的是天下蒼生的血汗。我們是人,我們的祖先難道就不是人?隋煬帝之功遠遠遜於過!


濟州府一戶侯


黑他的人主要是針對他亡國的罪責說的,這也是事實,隋朝是我國曆史上經過五胡亂華,魏晉南北朝300多年的動亂之後形成的大一統王朝,經過隋文帝楊堅勵精圖治,出現歷史上少有的繁榮景象,交到他手上,不僅將祖宗基業折騰殆盡,而且也亡了國。從這個角度講,怎麼黑他都不為過。

隋煬帝楊廣,與其他亡國之君還是有區別 ,至少他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不是為了享樂而亡國。他修建大運河溝通南北經濟帶,解決北方有災時的不時之需,至今都在發揮效益。他滅吐谷渾打通絲綢之路,在張掖舉辦萬國博覽會,加強東西方交流。他東征高句麗,平定東方之亂。他營建東都洛陽,有效控制北方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他規範科舉考試製度,一直到清末。他在位十幾年時間在長安只有不到兩年。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一心想做治世明君,但他安排的工程量太大,大過了人民所能承受的能力。他還有一個性格缺陷,當矛盾爆發時,他不是認真去解決,而是躲到揚州致使矛盾極速升級,自己也被叛軍所殺,亡國。他是個悲劇人物。





賽麥大弘


隋二世亡,其實是有隋三世,但那傢伙已經是傀儡,登位就是要搞禪讓的遮羞布而已。

隋朝的開國皇帝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好不容易從上一個亂世掙脫出來,百廢待興,確實也是大亂走向大治。

國土稍微安定,儘管還是有些亂,可也沒什麼了不起,傷不了根基。

資源是略有存餘啊。

哪知道隋二上場,敗家玩意,雖然搞得那些建設都不錯,利於後世,可一下子就把老父親準備的建設款全揮霍乾淨,壓根沒給自個留有餘力去應對變局。

這點還不要緊,注意一點,相信還能頂一頂。

可惜啊,生活品質不能低,享受不能停。

刮,刮,刮,不停的刮民脂民膏,不停的壓榨。

除了建設就是打仗。

隋朝的二世祖帶著同時代的人民用巨大犧牲創建了後幾代人需要建設的豐功偉績。

結果呢,造福了後人,但擋不住不願意這麼犧牲的人民對其怨恨。

太苦了,太累了,太慘了。

在這個狗皇帝的統治下實在叫人受不了。

結果呢,將全天下的厭恨集於一身的楊廣就被推翻了。

說完楊廣揹負的怨恨,還得談一談他所謂的英明神武。

那些建設藍圖和戰略軍事行動是楊廣一個設計的?

不可能,那也是朝臣們,他的老爺子的宏偉藍圖,可惜這傢伙只想一口氣都幹完,結果把自個和自家皇朝也玩完了。

不是黑,而是評價罷了。


鴻哥iouyh福小鋪



歷史是勝利者的話語權,為帝王將相歌功頌德,看歷史一定知道時代背景,正史記載,別國記錄,野史演義,本朝遺臣,哪朝評價,考古發現,天文地理,時事機變,綜合定位,才能相對立體,公正,理性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成王敗寇,最先黑的肯定是唐朝,由於牆倒眾人推,由於主流統治者,由於禁若寒蟬者,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頂著殺頭的危險替他說一句公道話。現在目前從考古發現看,隨煬帝只是一個暴君,但絕不是昏君,大隋在位十五年,經濟發展比貞觀之治的唐朝還富有,含嘉倉,洛陽倉的發現證明這一點,

人字形大運河,三徵高句麗,跨越祁連山,都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沒有隋的基礎設施,唐想從臣服於突厥到貞觀之治,那也是一句空話。朝代的更替都有前朝的影子,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誰也不可抹去,歷史不是隨便打扮的小姑娘,人們心中都有一杆稱。


空谷幽蘭666666666



wu吳金泉


首先,隋煬帝在位期間開運河、南征北戰……雖然從後世來看很是雄才大略,但當時的百姓可不這麼認為,幹活出力、打仗服役……繁重的勞役及常年的征戰,早就使百姓對隋煬帝恨之入骨,這也直接導致了隋末農民大起義。可以說在當時百姓的閒聊中是不會說煬帝的好話的,這樣口耳相傳煬帝在人心中也就成了著名的暴君。

其次,李唐是通過造反獲得的天下,得位不正。所以未免會誇大煬帝的昏庸無道,以顯明自己造反的必要性!

再者,煬帝大膽改革推行科舉制,打破了一直以來的九品中正制,再加上大量徵稅,極大的觸碰了關隴貴族的利益,所以在那些貴族的教育中煬帝是個昏君……

還有一點很重要,中國古代比較講究“清正愛民”,煬帝顯然不符合這一條,所以被黑化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元青君觀點


人都有兩個方面,好的一面,壞的一面。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都有錯誤缺點,但他們的功績和貢獻是主要的,給當時的百姓造了福。所以是明君,受到頌揚。隋煬帝雖也有一定成績,但錯事太多太大,讓天下百姓陷於水深火熱,痛苦掙扎之中,所以是昏君,受到後世的批評。

隋文帝楊堅是一位相當好的皇帝,他省吃儉用,一心一意建設國家,使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成為強大的封建王朝。

隋煬帝很有才華,也很有抱負。他曾指揮滅陳,率軍北征突厥,對科舉制的形成有一定貢獻,他主持開挖的大運河也在客觀上起了積極的作用。這是他的功績。

但他的錯事也實在是太大了。他挖大運河只是為了自己遊玩,南遊過程中大事鋪張,勞民傷財十分嚴重。三次征伐高麗,每次都徵用軍隊和民伕幾百萬人,死傷無數,天下騷動不止。隋文帝二十幾年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家業,被煬帝在短短的十餘年間糟踏得乾乾凈淨。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了,才紛紛發動起義。關隴貴族乘勢而起,根基雄厚的隋朝二世而亡。

所以,不是別人故意黑隋煬帝,而是隋煬帝自己把自己搞黑了的。歷史是公正的。老百姓是公正的。

歡迎點評。


WM曉奇


黑或者不黑誰的,這個其實是個歷史觀或者主流觀點的問題。

所謂的歷史觀,那就是當今的人對歷史的看法,而這種看法通常指的是民間看法,也就是說,歷史人物的民間形象;歷史學家眼中當有另外一種形象,那就是史料堆積中的形象,叫做學識形象吧。

但大家都曉得,歷史是沒有真相的,即便是有文字、影像等看似全方位立體式的記錄的今天,也不可能的完全記錄下來當初人們的所思所想。

黑或者不黑的,其實當事人都不介意啦,何苦作為一個旁觀者,後來者來介意這些事情嗯?

也就是說,沒必要把別人的隨口一說,和你的認真執著做比較。

許多的時候,你很在意的東西,別人未必在乎。

總之,功過後人說。對大多數人有功,那其實就是對另外的人有過。

是非功過誰能說得清,又何必說那麼清呢。


塵緣未了話江湖


因為他是亡國之君,不黑他黑誰!短短的十年間,這楊廣乾的事也嘚多了!修京杭大運河;征討吐谷渾,古越南、契丹、琉球、西域等國,把青海,越南,契丹,琉球,西域等國納入中國版圖;營建東都洛陽,並遷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創建科舉制度,消奪士族權勢,提拔平民人才;開拓絲綢之路;不過這些功績在短短的十年間完成,讓老百姓不堪重負,民怨沸騰,最後三次征討高句麗全失敗,導致天下大亂,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過楊廣好色,窮奢極欲,這一點我認為是不可能的!因為楊廣也是人,沒那麼大的精力,並史書記載楊廣孩子不多,而且大多是蕭後生的,所以說楊廣並不好色,只是史官們覺得他是亡國之君,不黑他黑誰!比如給紂王,黑秦始皇和胡亥,霍光黑漢廢帝劉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