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在今天,社會大步前進,許多的財富都順應著社會的進步而產生,抓住財富的人最終都成了一方霸主。談到香港的富人,我們通常只想到李嘉誠,但今天有這樣一個人——郭鶴年。郭鶴年在香港商界的地位堪比李嘉誠。此外,郭鶴年比李嘉誠年長,所以李嘉誠見到郭鶴年時也叫他大哥。眾所周知,李嘉誠在過去幾年通過房地產發家,但與郭鶴年的國際貿易相比,他的房地產可能不是主要的部分。那麼,郭鶴年是如何從一個當地的糖業大王成長為一個年付房租的億萬富翁的呢?

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郭鶴年,他的祖籍在中國福建省福州市,是由於他的父親郭欽鑑在早些年出洋到馬來西亞謀生,由店員坐起,後來開了一家咖啡店,在馬來西亞成家。他父親的哥哥也在南洋,倆兄弟齊心協力開了一家以經營大米,大豆,和糖的公司,東昇有限公司,家境也日漸富裕。

郭鶴年的童年還是非常美好的,他是家中幼子,他還有兩個哥哥,父親嚴厲,母親慈祥,此時的家境也比較殷實,兄弟三人在一家英文學校學習,郭鶴年十分聰明,並且愛好學習,從英文學校畢業後,考入新加坡萊佛士學院。他在學習的時候刻苦勤奮,所以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後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入侵東南亞,馬來西亞也被攻佔,並實行軍管,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父親的公司的一些生意遭到影響而停止,隨後跟他父親一起管理公司的侄兒郭鶴青被日本憲兵抓走,公司被迫關門,與此同時郭鶴年也被迫輟學。二戰結束後,他父親重整山河,東昇有限公司重新開張,並且很快有了生意。經過一番苦心經營,公司發展也越來越好,但是厄難也隨之而來,他父親由於長期多年創業操勞過度,臥病在床,於1948年病逝。

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在父親去世前不久,郭鶴年在新加坡創立了船運公司。由於父親病去,他不得不返回馬來西亞。郭鶴年的母親是一個聰明的女人,有廣博的知識和遠見。她不希望她的家庭事業因為她丈夫的死而崩潰。她建議郭鶴年和他的兄弟姐妹們互相幫助,然後他們一起開始了一項新的事業。

郭氏兄弟聽從郭鶴年母親的建議,集中各自的遺產,邀請堂兄弟們互相討論。入股,成立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郭鶴年當時只有25歲,但他聰明、能幹、博學。他的兄弟一致推選他為公司董事長。這樣,在他年輕的時候,他就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繼承了父親創辦的企業,仍然經營著大米、麵粉、豆類和糖。

與此同時,郭鶴年在新加坡創辦的利克務公司的業務也在正常進行,並且呈現出越來越好發展態勢,變得更加繁榮。1955年,郭鶴年將公司改為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郭鶴年也管理著這家公司。

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郭鶴年身居要職,深知自己的責任和能力有限。為了進一步發展他的事業,他必須開闊眼界。為此,他去英國做市場調查,學習商業知識。在倫敦,他密切關注商業交易的工作方法,對英國人優秀的管理方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仔細的研究和調查,他發現了製糖業的潛在魅力。

因此,他集中精力,對糖業的經營情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對糖業的貿易情況有了清晰的認識。當時,馬來西亞人消費的糖大部分是從國外進口的,製糖業非常落後。郭鶴年決心抓住這一機遇,做出大膽的努力。這次歐洲之行不僅極大地豐富了郭的商業知識,也給了他一個清醒的提醒。

1955年回國後,除了經營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和郭氏(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外,他還在新山市成立了明銀私人有限公司,經營各種商品和進出口貿易。從20世紀50年代下半葉起,郭鶴年開始投身糖業。

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馬來西亞於1957年脫離英國獨立。敏銳的觀察家郭鶴年發現,英國在馬來西亞的經濟實力正在逐漸減弱,馬來西亞國內消費市場未來將處於真空狀態。因此,馬來西亞政府一定會發展進口替代產業,走上自主經濟發展的道路。郭鶴年立刻抓住了這個百年一遇的機會,不僅在自己身上花了3萬元,還資助了工廠的建設。幾年之內,他就掌握了馬來西亞的製糖業,並賺了一大筆錢。因此,他被稱為“亞洲糖王”。

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多元化的發展,成為“亞洲糖業大王”的郭鶴年對現狀並不滿意。他還在思考其他領域的發展。他的信條之一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發現了酒店市場,他覺得隨著未來經濟和社會的不斷髮展,酒店住宿行業一定會有很大的潛力。

於是他在新加坡開了第一家店,然後在香格里拉開了一家連鎖店。目前,香格里拉酒店在全國擁有100多家門店,擁有4萬間客房,已成為業內的“酒店之王”。這些酒店的年收入高達168億元,換算成月收入,每月14億元!

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獨特的眼光,精準的投資。成大事的人不僅有驚世的才能,還有堅韌不拔的意志。郭鶴年把這兩點都提了出來。在馬來西亞獨立的時候,有很多行業可以選擇,但郭鶴年只是看中了製糖業,併成功地將其發展成為一家在全球佔有20%份額的大型企業。他為什麼選擇製糖業?

由於馬來西亞是一個盛產甘蔗的國家,有發展製糖業的基礎。於是郭鶴年就地建廠,降低了許多原材料的運輸成本。甘蔗產業就是這樣因地制宜地選擇和發展起來的,受到許多商人的追捧。活到老,學到老,這用在郭鶴年的身上太合適了。

如今,96歲的郭鶴年仍然在一線工作。他知道如果不學習,他就跟不上時代,如果他不認真對待,企業就會衰落。富士康總裁郭臺銘曾有過退休的傳言,但在與郭鶴年共進午餐後,他打消了退休的念頭。他知道成功是一場艱苦的鬥爭。郭鶴年雖然年紀很大,但他還在前線。他退休這麼早,讓他感到慚愧。

被稱為“酒店之王”,他的酒店每月可掙14億,李嘉誠也得叫他大哥

郭鶴年雖然是馬來西亞人,但他的祖籍是中國,他從來沒有忘。他一直非常熱愛自己的祖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這樣一個勤奮、勤奮、愛國的商人值得大家學習。也許這也是成為一個富人必不可少的條件。一個“亞洲糖王”“酒店之王”他身上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欽佩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