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之翼”

鄉村振興,關鍵要產業振興。近年來,臨沂市莒南縣以科技為引領,做好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工作,昂首闊步走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

國家級科技園區盤活1.3萬畝現代農業

眼下的莒南,正是春生萬物的季節:山林之間,粉了桃花;田園曠野,綠了新茶;高端大棚裡,自主研發的新品種草莓香溢撲鼻;生產車間裡,土板栗變身高端罐頭運往海外商超……

在道口香田園綜合體的智能化養殖場房內,剛出生一個星期的小雞崽嘰嘰喳喳,時而啄一口自動配送的飼料,時而悠閒的蹬蹬腳爪,長成出欄後將全部銷給美國泰森食品,供應肯德基和金拱門餐飲。

養殖場房智能現代,高溫大棚接連成片,研發中心猶如指揮“中樞”,構建了智慧農業和循環農業圈。這裡僅僅是莒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一個“小角落”。

莒南縣大力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農業科技園區同建,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強大載體。其中,獲批建設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規劃面積1.3萬畝。

園區立足“科技興園”,累計投入各類基礎設施資金16億元,完善功能分區,推進市場化運作建設模式,加強協同創新,探索出一條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如今,園區內優質種植基地、精品加工企業、電子商務物流、休閒觀光農業等產業相映成趣,去年年底完成生產總值121.7億元,農民人均收入1.6萬元。

高端人才提升土地含金量

“基地種植榛子1000畝,一畝地產量300公斤,按照一公斤50元的市場價算,光靠賣果子收入是1500萬元。但是公司開發了系列產品,一年加工榛子2萬噸,銷售額過億元。”在真源榛子標準化種植基地,負責人王宗嶺說。

該基地與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團隊就榛子深加工與綜合利用技術進行聯合攻關,一顆小小的榛子開發出榛仁油、榛仁露、榛仁蛋白粉等10種產品,收入翻了幾番。

地還是那塊地,注入科技“能量”之後,土地含金量呈現了幾何倍增。

為了加快新技術、新材料、新成果的引進轉化和推廣,莒南縣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推動校地合作,與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院所建立長期穩定的產學研合作關係,打通高校、縣域、企業間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一大批高新技術、先進理念、研發成果通過高層次人才搭建的橋樑,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片朝氣蓬勃、加速發展的熱土上,為莒南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科技之花盡情綻放,結出了豐碩的果實:省農學專家團隊指導下,組織實施了春花生單粒精播技術高產攻關試驗,畝產高達763.6公斤;袁隆平團隊連續三年在大店德程家庭農場實施“超優千號”水稻百畝攻關項目,不斷刷新山東省單產記錄……

科技照亮脫貧致富路

3月28日上午,趙家歡疃村富民大講堂裡擠滿了前來“聽課”的村民。當日,來自縣農業農村局農廣校、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花生辦的農科專家組成“講師團”,就小麥高產栽培、花生綠色防控等主題到鄉村“開課”。

“費老師,俺頭年種大棚,心裡沒底,你給看看這辣椒長得行不行,今年能摘多少斤?”課堂結束後,村民趙東帥把“講師”費永波拉到自家大棚裡,取起了“高產經”。

該縣組建成立了專家服務團,對全縣科技特派員與省定科技指導人員進行統一調配和管理,到村進行農技指導培訓服務,實現科技人員與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精準對接,促進貧困戶增收、貧困村脫貧。

除了科技特派員發揮輕騎兵的作用,該縣還進一步推動農業科技園區、涉農企業與貧困戶結對,使各項扶貧措施落到實處。

道口鎮莊氏農業科技園區與15名貧困戶簽訂了長期幫扶協議,並提供就業崗位。同時,每年給周邊貧困戶無償發放脫毒草莓苗,帶動了500餘戶農戶發展草莓種植1000畝,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

在中道口村,今年68歲的貧困戶陳老漢深受其益:“一棵苗原本8毛多,到俺這裡幫扶不收錢。兩個大棚種了三年,一年能掙2萬多元,家裡那口子的藥錢不愁了,還能攢下些錢。”大棚裡的草莓甜絲絲紅豔豔,撐起了陳老漢一家的脫貧致富夢。

科技創新正成為莒南縣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引擎,推動莒南農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

孫燁 賈貴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