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這篇文章的出現,要回到最初讓我產生從紙質筆記遷移到雲端筆記的動力開始講起。

閱讀是我十幾年的習慣,從小的時候讀《哈利波特》要抄下里面一條條咒語開始,我就養成了不寫等於沒讀的習慣。在小說中,遇到神來之筆我也會抄在本子上,攢著,作文的時候可以移用一下。當然小說多依靠情節出彩,能夠做的筆記並不多,後來我開始接觸涉及方法論的書籍,比如《超級記憶術》或是《聰明人用方格筆記本》一類,看到列表和流程便不免想要抄下來,留在紙上雖然可供查閱,但總會惴惴懷疑不是自己的東西。

直到開始進行學術研究,我才接觸了大量1的教材和論文。有的時候書裡的一句話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的行文思路或是背後透露的邏輯對我構建學科圖景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便會把這種聯繫或靈感記錄在這段觸發點的旁邊,有的時候文中陡然出現一行公式,前後只是一些模糊的推導思路,在嚴謹求實的學科要求下,我自然會補充關鍵的推導步驟或數學技巧在旁邊。

遺憾的是,書本留的空白常常會不夠我做批註,我也並不能完全記住所有靈感和補充,筆記碎片散落在不同的書和不同的頁面中無法集成查閱,筆記本則脫離文本給回溯增加難度

,直到我發現文獻閱讀應用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從而幫助我建立一套以我涉及和學習的內容為中心的知識庫,並且還能夠在編織知識網絡的過程中幫助我煥生新的靈感。

實際上,閱讀筆記轉變的過程也是對閱讀定位改變的過程,除了消遣之外,閱讀成為我的學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識攝取手段。而在材料內化的過程中,我從 MarginNote 3 (以下簡稱 MN )和 LiquidText (以下簡稱 LT )兩個應用中受益良多,故作此文。好東西要推而廣之。2標題中「能怎麼用」意在表示本文不僅涵蓋說明書式的功能介紹,還將實際的使用方法綜合成拆解分析文獻的過程,它們是我在使用時逐漸積累的經驗集合。

這篇文章適用於非瀏覽式閱讀或利用閱讀作為學習手段的對象3,不侷限於學生或研究者,而應該涵蓋所有希望能夠在文獻(或很厚的很有用的書)、論文(或很精練濃縮的十幾張紙)、綜述(或針對某項工作 / 情況的系統介紹)等閱讀材料中獲得自己的(即不是看完就還給作者的)知識的讀者們。本文將按照特徵功能介紹 - 橫向應用對比 - 優劣要點排列 - 實際使用情景

四個方面順序進行。

當然,首先說明,為什麼文件標註應用這麼多,這兩個應用得以被提名作為學術道路上搭載學子前行的特快列車?比如, Notability、 GoodNotes、PDF Expert 等等應用都可以 PDF 形式導入論文或教材 ,都可以做批註,都可以導出,MN 和 LT 的吸引力在哪裡?問題的答案就回溯到應用的定位。

在 MN 開發團隊的 設計理念 以及 LT 開發團隊的 開發過程 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它們是以文本內容為載體、以知識內化為主打功能的文獻閱讀應用。「以文本內容為載體」意味著它們應該涵蓋基本的 PDF 標註功能,「文獻閱讀」意味著閱讀對象應該是具有以下基本要素的一類知識總和:

  1. 歷史價值或研究價值的知識
  2. 一定的載體
  3. 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4. 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

因此「知識內化」成為它們不同於普通標記和筆記應用的地方。它們拆解了完整的知識體系並將其壓碎、打磨、再塑造直至重整為自有體系的一部分。

也就是說,開發團隊希望的是使用該應用後能夠使讀者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那麼,這種效果是如何實現的?應用通過自己的主打功能給用戶們做了最好的引導。4

特徵功能介紹

MarginNote

筆記本

MN 將筆記本作為課題的最小單位,它可以集合多個來源(書籍、文檔、網頁等等),並且作為新圖層附著在來源的表面。

打個比方來說,這相當於我們把很多張便利貼貼在了書上,書本上是沒有痕跡的,便利貼集合就是我們的筆記本。因此,一個來源可以產生多個筆記本,一個筆記本也可以關聯到很多本書上。當它作為最小單位出現時,我們可以在一個筆記本內進行搜索,就好像我們要在一個便利貼集合的盒子裡找幾張特定的便利貼一樣。

在學習模式的界面中,筆記本可以和文本同屏出現,也可以關閉筆記本只專注於文本,and vice versa。這樣一來,我們既可以完全沉浸在文本閱讀中,也可以看到每一條剪貼下來的摘抄如何與之前的知識結構聯繫起來,還可以在閱讀結束後專注於知識體系的建立和整理。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MarginNote 3 的基礎界面

文本對照

文本對照應該可以說是文獻閱讀應用必不可少的功能,尤其是遇到比較囉嗦的作者多次交叉引用前述公式,而且公式全都是標號的時候,對比功能的出現可以說如有神助。

又比如遇到思維比較發散或者系統的作者,說這部分內容雖然才是第二章但是我們在第七章中進行了更加深入的討論,並且在第九章中還引入了理論的應用,更多的補充讀者可以自行翻閱第二條參考文獻。如果是在紙質書上閱讀,那就只能以手指為書籤,憑藉短期記憶在不同頁面和書籍間對比,或者找張紙把多次重複的內容抄下來。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多重公式的情況

顯而易見,這是作為無紙化推廣克服的首要困難。在吸收和消化的過程中,我們更希望知識以自己的理解被集成在同一界面,而非完全囿於作者的行文順序。在簡單的情況下,如果只是前後頁面的頁尾和頁頭範圍內的比較,可以把翻頁閱讀改成豎向閱讀。對於複雜的情況,如果是涉及不同頁面或書籍的,則可以在 MN 中使用多文檔分割視圖。它支持同一筆記本內的任意頁面進行多至三個的同屏比較,並且可以切換分割方式為豎直或水平。水平多用於頁比較,不過三個頁面加上筆記本,即使在 12.9 寸的屏幕上也顯得吃力,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建議不要過於貪心;豎直則多用於行比較,對照的公式或是對比的段落適合使用。5

摘錄批註

正如我在文首所說,風過留聲,雁過留痕,讀過的書留批註。雖然摘錄批註看起來是個基礎功能,但相較於我們提到的普通 PDF 標記應用, MN 還是把它做得淋漓盡致。6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MN 中的標記工具

當我們讀到一個精妙入神的片段時,利用 Apple Pencil (以下簡稱 AP )或手指就可以標記這個片段。標記方式在 MN 中被分為兩類,一類是摘錄,一類是批註。前者會自動在筆記本中生成摘錄卡片,後者則會在導出時留下痕跡。

摘錄工具有文本選擇(分為以單詞或字符為單位)、矩形選區和自由選區三種,文本選擇會以 OCR (光學字符識別)的方式生成卡片,而選區工具則是圖片。OCR 意味著兩件事,被識別的文本如果是數學公式的話就不能以原來的數學形式顯示,如果是純文本的話則會脫去文本樣式而允許用戶編輯刪改。選區設有常用的四種背景顏色,以及打圈或塗亮的框選模式。

批註工具有鋼筆、高亮和文本。其中鋼筆和高亮都設有六種遞增的直徑,五個常用顏色,是否壓感,是否自動直線,以及拾色器中的可選顏色,讓想畫彩虹的朋友可以馬上開始表演。文本則可以修改英文字體、字號、文字顏色、背景顏色和加粗加斜下劃線。

對於一項功能來說,可選的選項越多,靈活性越高,但困難程度也越大。這顯然是因為我們在使用時常常不需要這麼多選擇,而集中在有意義且常用的選項上。正如我以前提過的 colorcode 就是一組特定的對標顏色。即使提供了拾色器,一套系統的閱讀法也不提倡大家給畫面增加超過五種顏色。只有在這個上限內,我們才能迅速把顏色和意義對應起來;不然看起來五彩繽紛,但使用起來很容易散焦。當複習瀏覽篩選筆記的時候,不需要調用過濾器,只需要看一眼頁面佈局就知道什麼地方應該是值得關注的,這才是合理的 colorcode 原則。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合理的 colorcode

對於一段摘錄,我們可以對它「劃重點」。在標準格式的 PDF 中,摘錄自動以單詞為單位,點擊或拖動可以選擇重點,它們將以藍色下劃虛線標註;在影印版的 PDF 中,則更改成選區的方式。在「回憶模式」下,重點將會被塗抹掉,便於進行根據上下文填空的聯想記憶法。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劃重點後的回憶模式

自動在筆記本中生成的摘錄卡片,支持鍵入、手寫、語音和插入圖片。以分割線割開的批註段落可以拖動調整順序或整個刪除

7。每張卡片都可以改變背景顏色或添加標籤,以兩種維度進行分類方便篩選和搜索,而且支持四個常用的背景顏色,很方便快速標記片段。

關於標籤的使用實際上屬於系統學習法的一部分,受篇幅限制8不在此展開,但仍然可以簡要地介紹一下標籤設置的原則。標籤的設置是供篩選器使用的,它的存在相當於用戶自定義的篩選規則,因此已經存在的篩選規則不需要再設置標籤

比如,和意義關聯了的背景顏色(標記重點的黃色一類),或按章節劃分的主題分類;既然是自建篩選規則,那麼用得上的再添加即可,下意識按照主題分類以及每張卡片都添加標籤會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工作,標籤以及添加標籤的卡片都要有針對性、要少而精

關於語音功能實際上我使用情況比較少,一方面是受到學習工作場所的限制,另一方面則是由語音本身的因素決定的:語音的確能夠方便快速輸入信息,但是對於提取信息來說有些力不從心;而對於學習這種需要頻繁回顧的內容來說,即使進行了語音輸入我還是會把它們轉變成文字,所以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我才會使用這種看起來輸入成本更高的方法。

摘錄卡片與原文相關,點擊卡片可以快速回鏈原文,實際上可以充當書籤的作用,所以我十分建議對於需要反覆跳回的位置要添加卡片的標題,相當於給定位做了明顯的標識。關於用作書籤和索引的方法我會在後文的實際使用情景中介紹。

思維導圖

自動生成摘錄卡片只是小事。文獻讀過了,但批註和之前一樣還是遺散在各部分的碎片,如果不能對它們進行有效的整理,所謂的標記都只能落成一盤散沙。 MN 轉念一想,我應該引導用戶有效學習,那可是我的本事。所以它推出了讓大家最喜聞樂道的功能:卡片生成思維導圖。 將生成的卡片自動插入思維導圖的方式有三種:

  1. 按文檔目錄分類
  2. 按文檔分組
  3. 在選中節點後或浮動

第一種情況,如果卡片屬於某一小節,它會從屬於這個小節標題卡片。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自動生成目錄大綱的思維導圖只在全局模式下使用,如果選擇了焦點模式(即只關注某張卡片以及它的下屬部分),卡片就不會自動以大綱連接了。這種情況在筆記本中引入多部書籍並只聚焦於某一本書時常出現;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自動生成的思維導圖

第二種情況則是把所有生成的卡片都丟到同一本書的筐(框)裡;

第三種情況是將卡片連接在選中卡片的後端,如果沒有選中,則會獨立列項。

將筆記集成思維導圖實際上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免去了在未進行無紙化之前重複冗餘而浪費時間的工作,使我們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在知識整合上。原本是文中零散的思緒,被 MN 歸納集中到筆記本中。不過,

調整邏輯結構,改變知識框架還是需要我們手動完成。只有經歷了這個過程,把每一點知識嚼碎捋順,再按照自己的語言重新表達,也就是把知識塊重新擺放和連接的過程,知識才會真正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內化完成才意味著我們可以隨時從自己的腦子裡把學到的東西掏出來,而不是禁錮於某本書的實體。為了幫助用戶更好地處理知識,筆記本中的卡片有許多重構方法:

  • 合併到 可以將選中的多張卡片合為一張,並可以調整順序。用來把描述同一對象的筆記集中到一個位置,或者用於表達一段順接關係和它的結論。
  • 成為子節點 拖拽卡片到其他卡片上可以將兩者連接起來。用來更改從屬關係。
  • 獨立 在樹狀視圖中拖拽卡片到筆記本中間的「獨立」字樣處,在框架視圖中將卡片拖拽到框架的最外層(全局下)。用於解除從屬關係,或生成新的分支源。
  • 重組 長按框選多張卡片並選擇重組,卡片以框架顯示,用於建立具有複雜邏輯關係(並列或從屬)的大節點。舉個例子來說, A 和 B 是並列關係,它們都屬於 C ,但是 A 和 B 都能導出結論 D , 那麼就應該用框架把 A 和 B 放在 C 裡,並使 D 從屬於 C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做法舉隅,不是正確而接近於理解習慣。
  • 鏈接 選中卡片後在彈出的菜單中選擇鏈接,可以將一張卡片關聯到另一張距離遙遠的卡片,並在卡片內顯示。用於關聯關係,而不改變知識間的生成邏輯。生成鏈接的方法有三種,分別為雙向關聯,也就是被關聯的兩張卡片都出現指向對方的轉到;單向鏈接,即指在指出鏈接的卡片上出現跳轉到另一張卡片的轉到,這種結果也可以通過直接複製卡片的鏈接並粘貼到目標卡片上得到;複製文本,即指複製卡片內容,但不使用任何轉到。

這幾個選項能夠很好地改變原有的目錄結構,而把知識翻譯為自己的東西,從哪到哪一目瞭然。不僅清晰地實現知識關係的可視化,還幫助我們梳理文本要點,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改變思維導圖的顯示模式,選擇分支樣式可以改變顯示為框圖或樹形。通常來說,框圖是集合,樹形是聯絡。我們可以選擇一部分內容以樹形的形式顯示,而保持其他部分的框圖結構。像目錄這樣的有序聯絡的內容我們就可以樹形顯示,它幫助我們縱覽和展開知識結構,而框圖則是細節的補充和堆疊,以促進我們強化知識點。

在基礎學科的學習中,對學科圖景有一個俯視和仰視的把握,對於發展和突進都有很大作用。在其他門類的學習中,掌握結構能夠使得我們在遺漏了某一部分知識時從它的其他部分的連接關係中重新推導出來。就像枝蔓延伸開來,結構就是粗壯的枝幹,知識點就是閃爍的葉芽。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思維導圖的不同顯示模式

記憶卡片

記憶卡片是 MN 的另一出拿手好戲。實際上,MN 的亮點就在於知識從輸入 - 處理 - 輸出的流程集合在了同一個界面中,用戶可以在一個地方完成一整個流程。就好比把魚從池子裡撈出來,刮鱗洗淨醃製,蒸煮裝盤出菜,都可以在廚房裡完成,這才是 MN 最體貼的地方。記憶卡片相當於處理和輸出之間的連字符,它在學習流程中是作為一個順接的動作存在的。當建立了完整的知識架構之後,我們仍然需要提出其中最有效的片段,來應對特定情況下的輸出情景9

卡片組首先可以來自不同的筆記本和不同的書籍。這個邏輯很簡單,和學習時以項目或課題為單位不一樣,記憶輸出通常是針對特定場景的,因此卡片組是以場景為單位的,比如某月司法考試或某學科期末測試。我們可以在學習模式下的筆記本中添加或在複習模式下直接添加。在筆記本中,打開多選模式:點擊「選擇」或長按並拖動打開框選模式(實際上就是包含框選的多選),可以通過選區或點擊來批量添加卡片到卡片組中;在複習模式中點擊加號會出現卡片的篩選器,可以根據顏色或標籤添加一組卡片。添加的卡片在左側以標題的形式排列,我們也可以改變它的排列順序為製作時間、截止時間或文本位置。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筆記本中多選添加至卡片組

在卡片組中,我們可以修改卡片的問題而不影響筆記本中的筆記,所以在製作記憶卡片時我們可以一改制作知識卡片的原則,不是以主題提要的方式顯示,而是以考試對象的常用表述作為指導修改問題。在缺省的情況下,卡片的問題是我們製作卡片時的標題,或沒有標題時的第一條筆記。筆記的答案則是這條筆記下的所有批註,如果在製作卡片時合併了多條筆記,答案就會顯示為這些批註的集合;如果使用了劃重點模式,問題就會是被挖掉重點的選段,答案則會在選段中以加粗的方式出現。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複習模式中的卡片組

點擊開始複習,便出現單張問題卡片,我們可以快速滑動來瀏覽待記知識,也可以點擊卡片來查看問題的答案,還可以在答案面選擇顯示腦圖還是文本(甚至點擊學習模式的符號還能查看不止筆記所在當頁的原文),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在結構或原文的提示下進行記憶的方式。根據這些提示回憶出來的答案是有觸角、有附著力的,更容易在時間的沖刷後得到保留。在卡片中, MN 設置了快速標籤的形式,即星標和難度。我們可以使用星標來標記尤其需要反覆記憶的知識,或使用難度中的易來標記簡單知識,方便在特定場景下記憶這類卡片

10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快速添加星標的記憶卡片

還有一個很可愛但是實用性不強的功能可以在此介紹,問題界面中設置了語音選項,用來播放問題和答案。我猜測開發者是想要大家在通勤路上也能抓住碎片時間,可惜的是對於這個初衷它的實現效果不夠強,語音播放完問題後會接著念答案而沒有停頓時間,並且儘管可以識別中英文混雜的內容,播放的效果比 Siri 還要差(笑)。當然,對於要求不這麼苛刻的用戶來說,我相信它是有用武之地的。

全局搜索

相較於普通閱讀應用只能在單一文件中進行搜索, MN 是以筆記本為搜索範圍進行文本搜索的。用戶可以查找同一關鍵詞在不同來源處的介紹,這方便了我們在一個地方得不到解答時,在其他來源處得到了更詳實的補充,瞭解清楚後還可以點擊文本左下角的箭頭返回原來的位置。除了搜索文本以外,思維導圖中的筆記也可以搜索,搜索範圍為所有筆記本,還可以添加標籤和顏色的篩選規則。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全局多源搜索

除此之外,對於文獻中提到的特定內容概念模糊想要查閱的話,可以直接調用內置的瀏覽器。選中對象並點擊「研究」,瀏覽器會彈出並直接呈現搜索結果。使用內置瀏覽器而不用其他瀏覽器應用的一個原因,在於在內置瀏覽器中打開的頁面可以直接導入當前筆記本,使用瀏覽器打開的 PDF 文件同樣也可以;甚至對於具有超鏈接的電子文檔可以直接點擊鏈接跳轉後導入。瀏覽器可以在主頁的設置處選擇默認。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使用內置瀏覽器導入 PDF 文件

導入和導出

MN 支持導入的文件包括 Epub、PDF(包括其他筆記應用中已有的批註)、網頁和印象筆記的筆記(不過對於印象筆記中剪藏的網頁排版挺糟糕的,不如直接從瀏覽器中導入)。

支持的導出有壓平筆記、思維導圖、筆記列表的 PDF 、思維導圖到 MindManager / iThoughts 、印象筆記、 OmniOutliner 和 MS Word。另外,如果在文本中使用框選工具,可以在彈出菜單中以圖片的形式分享選區,並且保留選區中的高亮和墨跡。11

LiquidText

LT 的產生來源於一個美國的開發團隊,所以界面是沒有漢化的。以下專有名詞我都會給出英文名稱(方便使用)和中文翻譯(方便理解)。

工作區

基本的工作界面是由左側的文本區和右側的工作區構成的,工作區用來承載該項目中所有文檔的筆記(但並不是所有筆記,只是我們需要呈現在工作區中的筆記)。

工作區相當於畫板,其背景是格點,可以直接在上面手寫或鍵入,也可以任意排列摘錄筆記或墨盒(Ink Box)。工作區的尺寸是無限的,但標度變換是有限的,這意味著可以左右和上下無限移動,不過不可以無限放大和縮小。背景顏色以週期性變化,方便用戶集中和組織筆記。仔細看會發現工作區的顏色是有區塊劃分的,在導出的時候,在一個區塊內的筆記會被集成到同一頁面,具體的導出方法取決於導出的選項。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工作區的基本界面

文本對照

LT 的名字 LiquidText 直譯應為液體文本,液體實際上指的是流動、光滑和柔軟的特性,是他們拆解文本的主要方式。根據開發目的, LT 想要實現的是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包括 Annotation(標記)、Content Extraction(內容抓取)、 Navigation(導航)和 Layout(排版)。在 LT 中,我們處處可以觀察到開發者如何利用流體性質來貫徹這一套主動閱讀的原則。文本對照指的就是 navigation 和 layout 的部分。根據他們的解讀,navigation 應該

Involves moving both within and between documents, as when searching for text, turning a page, or flipping between locations to compare parts of a text.

指的是查找文本、翻頁或跳轉到其他位置時在文件內和文件間移動。

It should also support reader-created bookmarks, and allow the reader to perform other tasks in parallel with navigating.

(LT)應該支持讀者建立的書籤,並且讓他們在使用導航時還能同時完成其他操作。

而 Layout (佈局)

is the process of visually, spatially arranging one’s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as when cross-referencing, comparing materials side by side, or gaining an overview of a document.

是在進行交叉引用、文本對比、或大綱概覽時,在空間上重組文件和材料的過程。

It requires support for viewing different pieces of content in parallel, while maintaining the document’s original linear, sequential structure.

它要求應用支持同時查看不同內容,並且保持原來的行文順序。

因此,在實踐文本對照時, LT 下了很多功夫。這使得它成為 LT 的拿手好戲,甚至可以說是同類應用中做得最好的。它們包括:

  • 選中需要對照的對象並將其拖動到工作區中。因為工作區是共用的,而文本區的操作和工作區相互獨立。這使得我們在翻頁或者更改閱讀材料的時候工作區中的摘錄得以留在原位用作對比。
  • 捏合文本。雙指捏合能夠壓縮指間的文本(流體性!),固定一端而快速滑動另一端時能夠增加該方向壓合的文本。這使得我們在同一文件中的閱讀能夠擴大到更大的範圍,而只關注壓縮部分外的文本。捏合之後是可以鬆手的,這是因為開發希望我們能夠在對比的同時完成其他的操作,所以我們可以在保留捏合的情況下繼續滾動頁面。單擊壓縮部分旁邊的雙向箭頭能夠快速展開壓縮部分,回到最初的位置。
  • 按住文件同時滑動左端進度條。這種方法和捏合文本的邏輯是一樣的,主要用於跨度較大的文本間的比較。這種操作傳遞的關鍵信息是,文件中被按住的位置會被釘在原地。
  • 多文件同屏。點擊左上角的加號可以在當前項目中添加文件,項目中的所有文件都顯示在此,每個文件左側都有顯示開關;也可以從 Doc Pane(文件控制板)中直接把文件拖到文本區來打開。最多支持三個文件的同屏顯示。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多文件同屏

  • 使用 Ink Link(墨線)。墨線實際上指的是鋼筆寫出來的墨跡,但在 LT 中有趣地被用作可視化的鏈接,墨線的兩端能夠被聯繫在一起。使用方法是用鋼筆連接任意想要連接起來的位置,按住端箭頭會顯示墨線另一端的內容。
  • 將捏合的文本用墨線連接。捏合文本方法同上,但是針對需要反覆查看的跨度較大的文本,我們可以用墨線標記位置。將壓縮部分外的兩端連接起來,按住箭頭時可以迅速彈回。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用墨線標記的捏合文本

  • 按住文本同時點擊卡片上的端箭頭。這種操作可以同時顯示當前位置和另一張卡片的關聯位置。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按住並點擊端箭頭

  • 同時點擊兩個端箭頭。
    基於前面介紹的邏輯:按住等於釘上,端箭頭等於箭頭另一端;那麼同時點擊兩個12 端箭頭就可以顯示關聯在不同卡片上的不同片段。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同時點擊多個端箭頭

  • 不同文本關聯到同一卡片。選中一段文本,在彈出菜單中點擊多選(Select More),然後選中(同一或不同文件中的)另一片段,並在彈出菜單中點擊批註(Comment)。點擊批註卡片上的端箭頭可以迅速彈回兩個被選片段。
  • 使用 Highlight View(高亮視圖)。在最上方的菜單欄點擊 Highlight View,在高亮視圖中捏合文本,高亮選段會按照行的形式展示,其餘部分則被摺疊起來。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高亮視圖

除了簡單地針對作者提到的部分進行連接,使用墨線連接實際上是一種關聯操作。也就是說,當我們認為兩句話之間存在邏輯關係,不只是並列對比,包括因果和轉折,都可以成為我們連接的始因。

即使僅就操作數量上說,你都可以看到這種百花齊放的文本對比方式是可愛而富有趣味的。哪怕不是為了學習,就算嘗試一下這樣的功能都覺得很好玩,在對比的動作中,你可以感受到無處不在的柔韌和彈力,開發團隊對於流體的解讀在應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實踐。當然,豐富的操作性顯然給文獻閱讀帶來了許多便利,哪怕針對不同來源的對比和補充,都在這種可視化的關聯中得到了明顯的促進,這是我們做文獻閱讀最需要依靠技術手段解決的問題之一。

摘錄批註

摘錄的原則,根據解釋,應該

involves the copying of original content to a secondary surface, as when outlining or note taking.

能夠在做提綱或筆記時將原文選段複製到其他面板。

Users also must easily be able to organize, review, and trace their extracted content back to its source.

用戶也應該很方便地組織、回顧和追溯他們的摘錄內容。

在工作區的操作欄中,列出了完成上述目的的可選工具。

摘錄工具有 Text Select(文本選擇 )

鋼筆,但是對 AP 的支持提供了不同模式。如果立直使用就會打開 Image-Select Mode(圖片框選模式) ,導出的摘錄為圖片。如果傾斜使用就會打開 Text-Select Mode(文本選擇模式),導出的文本會 OCR 後再成為摘錄。點擊彈出菜單的 AutoExcerpt(自動摘錄),選段就會自動進入工作區中成為一張摘錄卡片,也可以拖動選段到工作區中的特定位置。每一張摘出的卡片都自帶原文回鏈,只要點擊卡片端箭頭就可以自動閃出原文。

利用鋼筆可以圈選文本的任意片段,拖動選區左側的十字箭頭,使其以圖片的形式進入工作區中。摘錄的大小可以根據工作區佈局調整,以滿足合適的需要,只要選中之後在右下角拖動即可。在工作區的中的卡片位置是自由的,這就符合了我們對於組織摘錄的預期,同時由於和原文關係自動生成,我們也可以隨時在當前頁面跳轉回該處進行對比。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利用鋼筆圈選

批註的原則,包括:

embellishing the original text, as in highlighting, marginalia, etc.

通過高亮和旁註等方式補充原文。

support for idiosyncratic markings, and effective ways to retrieve past annotations.

支持使用獨特註記,並高效檢索批註。

批註工具有鋼筆、高亮和 Ink Box(墨盒)。鋼筆和高亮筆都可以直接在文本區或工作區批註,鋼筆還可以成為可視化的(看得見的13!)鏈接,支持五個常用顏色以及共 32 種可選顏色,六個筆跡直徑以及可選是否壓感。墨盒就是一個盒子,可以裝手寫筆跡也可以鍵入,這樣一來就可以直接在一段鍵入文字中手寫公式14。選中並拖動右下角可以放大墨盒,實際上就是擴大批註的區域,而不會改變其中字跡或輸入文本的大小。墨盒可以放在文本區或放在工作區,兩者以陰影區別開來。

對於放在工作區的墨盒可以理解為在頁邊貼上便利貼,當翻頁的時候隨著書頁一起移動,所以它們是跟著頁面滾動的;而放在工作區中的墨盒就相當於貼在牆上的便利貼,你隨時可以把它撕下來貼到別的地方去,但是翻書的時候不受影響。

當然,這些電子便利貼和紙質筆記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當你把框和文本連起來,就可以通過點擊端箭頭的方式迅速彈回來源。除了在工具欄中,另一個打開墨盒的方式就是在選中片段的彈出菜單中點擊 Comment (批註),兩者的區別是後者自動生成文本關聯。

對於拆解文章的過程來說,批註的必要性在於它將別人的東西內化為自有體系並迫使其表達出來,同時也方便再次回看的時候能夠快速的掌握文章要點。對於鋼筆工具使用的多樣性,正是由於考慮到對於常用功能反覆切換工具帶來的不便性,會影響文本的流暢閱讀,從而中斷吸收進程。對於高亮, LT 中使用了獨特的檢索結果展示方式。

知識聯繫

與文本對比不同,知識聯繫指的是閱讀完畢後消化吸收的產出。知識的結構就是通過知識聯繫建立的,知識的聯繫越清晰,其結構才越堅固。在 LT 中,知識的聯繫有兩種,一種是塊狀的,一種是節狀的。塊狀知識的組織方式是,任意數量的盒子靠近,就會黏在一起,呈現出一種模擬流體的連接感;節狀知識的組織方式是,使用墨線連接任意兩個盒子,以示聯繫。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塊狀只是和節狀知識

同樣地,知識應該以網狀的結構鋪展在體系中,就像一棵葡萄樹。節點有大有小,大的塊狀節點就好像一大串葡萄,葡萄都長在樹上,和枝幹上的其他葡萄連接在一起,所以知識體系就由節點串聯起來。結構化地梳理文章,意味著我們理解了這個系統(或系統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需要整理和重構知識,我們就需要一些組織操作。在工作區中,塊狀連接的知識通過雙擊可以全選,在選擇模式下點擊任意其他卡片可以多選,拖動可以同時改變多張卡片的位置,並且會在出拖動卡片外的其他卡片處呈現弛豫的動畫效果(流體性 again!)。

多選多張卡片,在彈出菜單中選擇批註(Comment),就可以同時給這些對象做批註,這一步通常用於總結歸納,相當於節點的源流。當然單張卡片可以可以做批註的,這就相當於批註的批註,是一種理解的再版,對於二次消化更新認識是有好處的(但我建議使用不同顏色以區分這種再理解)。

在正常視圖下雙擊工作區,就可以看到畫板上顯示了以標記來源的章節標題聚集的筆記卡片,再次雙擊可以恢復正常視圖。顯然,這一步是方便快速跳轉到其他筆記區域而設置的。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工作區的主題概覽

全局搜索

在頂部搜索欄中輸入關鍵詞可以搜索,使用捏合的方式可以把關鍵詞按行順序呈現,可以單指滑動頁面以方便快速檢索,如果遇到了感興趣的目標段落,可以單擊摺疊部分將其打開。搜索範圍可以是當前文件或涵蓋項目中的所有文件。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文件或項目內搜索

如果對於一部分內容想要查閱網絡結果,可以點擊添加文件並點擊添加網頁,在彈出的瀏覽器中搜索,且可以把搜索結果導入當前項目中。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從內置瀏覽器中導入網頁

導入和導出

LT 支持從 Dropbox、iCloud Drive、Box、email、Safari 等入口導入 PowerPoint、Word、PDF、Epub 以及網頁。

支持的導出格式有 LT 文件、合併筆記 / 文件的 PDF、Word 格式的筆記大綱。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LT 中筆記大綱的導出

應用橫向對比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優劣要點排列

MarginNote

優點:

  1. 能夠進行完整學習流程,把知識的輸入-處理-輸出集成在一個應用內。
  2. 知識點的邏輯關係豐富,方便構建知識框架。
  3. 具有標籤功能,可以建立完整和個體化的篩選規則。

缺點:

  1. 應用上手門檻過高,說明書沒有涵蓋所有的使用細節。
  2. 筆記本中的佈局不夠美觀,常常留下很多空白。
  3. iPad 版的快捷鍵不足

Liquid Text

優點:

  1. 項目內的對比功能豐富,交叉引用剋星。
  2. 對於流體的闡釋到位,界面的動態和靜態效果都讓人舒服。
  3. Ink Box 中可以同時使用鍵入和手寫,方便公式和文本的快捷輸入。

缺點:

  1. 手寫字跡不夠流暢,有時甚至出現延遲或分辨率降低的情況
  2. 查詢詞典的操作在二層菜單中
  3. 搜索不是以單詞為單位而是以字符為單位15 ,且點擊搜索結果不會跳轉回原文。

實際使用情景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們並不能因為某些應用缺少了其他應用的特色功能而認為這是它的不足,最多隻能稱兩個應用的針對性或主打特色不一樣。更好的使用情況應該是,針對現有的應用資源把它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化,當然在此基礎上可以提供有效的使用反饋,以提高我們的使用體驗。但是爭論這兩個應用孰高孰下顯然是沒有意義的。以下我將提供個人實際使用兩個應用的心得,作為一種參照給大家一個自己使用的思路,並非唯一解答。

對我來說, MN 是書籍閱讀的工具。由於流程清晰而拆解到位,對於一個完整並且需要自建的體系我通常會使用 MN 來閱讀。所謂完整體系指的是需要我來進行消化和重建為自有體系的,所謂自建是為了區別於教科書等上課所用的閱讀材料。這是因為體系的拆解需要自己的理解,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對於上課來說我無法進行這麼系統的工作。16

需要消化的大部頭,導入之後我通常按章節進行,一般不會中途停頓。對於一個系統來說,它的完整性,會牽出它的連貫性。如果中途停頓時間過長,重啟學習行為時往往需要再次複習,這對於自學的過程來說是效率低下的。使用目錄跳轉到對應章節,我通常會使用藍色筆或文本框做批註,對應於表示思考的 colorcode ,對於關鍵部分需要整理成思維導圖的,我會使用選擇工具摘錄成黃色或橙色並立即整理該卡片與之前卡片之間的關係。

如果對於閱讀時遇到的疑惑定義,首先使用系統詞典,然後使用全局搜索查找該定義在同課題中其他文件的闡釋方式,如果這種情況還不瞭解再選擇性地進行網絡搜索,並將結果利用 drag & drop 導入到筆記本中自動生成卡片或直接導入網頁做多項批註。

閱讀時遇到公式我往往用單一顏色或標籤標註並且寫清楚標題,然後在左側的大綱視圖中同步查看。這也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對比方法,是利用大綱或搜索生成特定篩選對象與當前文本進行的對比。對於常用對象都適合建立這種索引,它們可以集成在同一個浮窗中,與文本和筆記本同屏出現,給對比增加了一個維度。

閱讀完畢後我還會再次打開筆記本查看思維導圖,並重整理以確定邏輯的連貫和張力,然後將需要記憶的內容導入到卡片組,以供通勤或備考期間記憶。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利用 colorcode 和大綱進行篩選

相較於 MN ,LT 是我閱讀短篇論文(當然也有洋洋灑灑幾百頁的論文,但是我主要針對 20 頁左右的論文)的得力助手。

一篇論文常常只是針對領域內都某一項發現或成果的介紹,特點是具有 introduction 和仔細的說明,並附有很多參考文獻,且沒有考察情景。閱讀 intro 的時候就可以利用應用功能被旁徵博引,並把簡單的概要摘錄在工作區中,使文章的脈絡一目瞭然。

對於文中出現的內容進行研究學習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建立很多聯繫,在文件內的聯繫我會立即利用墨線連接起來,文件外部的聯繫我通常進行批註或導入新文件。對於需要批註的圖片,如果不需要反覆查看,我通常批註在文本區中。而對於需要構建聯繫的圖片說明,我便將其導入工作區中,並放入另一個墨盒裡以增添說明。得益於文件間的緊密聯繫,在閱讀論文的時候不至於迷迷糊糊,拿著一沓紙在桌面上鋪開。

閱讀完畢後再次查看工作區的批註,並確保其佈局合理,使得再次查閱此文章或項目時能夠一下子找到對應的說明。最後導出筆記到我的其他雲端知識庫中,這樣我在需要使用的時候就可以集中在一個地方查看這類零散的論文。

怎樣把「學習利器」的 MarginNote 和 LiquidTex 發揮最大能力?

LT 閱讀筆記實例

寫在最後

寫 MN 的文章有很多,實際上測評 LT 的也不少,兩者的用戶基數都非常大。但是在觀察身邊人對這兩個應用的使用情況,我總感覺到它們的能力被限制了,需要更好地挖掘和開發,才能夠真正匹配得上它們的名聲,故作此文希望能夠讓他們被更多需要的人發現。

本文無意與任何其他同應用的使用體驗進行對比,只是共同作為輔助用戶建立學習體系的分享。文中實際上也並未涵蓋所有功能和使用方法,多是由於行文的結構限制,不想讓它成為一些散亂片段的集合,才刪除了一些使用技巧之類的內容。但仍舊歡迎諸位與我討論,我也會盡我所能地分享我的使用心得,也會吸收優秀的工作流。


> 分享有趣的觀點,瞭解更豐富的數字生活體驗,歡迎 申請加入 少數派 Matrix 社區 ✏️

  1. 你總不好把手頭上幾本人教小冊子稱作大量
  2. 有的讀者喜歡在看應用測評前先看價錢,並做出「早知道是這個價錢我就不用看完你這篇文章了」的結論,針對這一部分讀者,請滑動到應用對比部分。為了保持行文流暢,價格以及付費功能我放在了橫向對比中。
  3. 比如單純為了開心看的小說就不需要依靠這兩位的幫忙。
  4. 事實上,兩個應用的功能都非常複雜,只有建立強效堅固的知識體系並以它們作為造城磚才能夠對學術產生幫助,也就是說,它們都希望用戶有較強的能力。當然實際上你不把複雜功能都用完就不會覺得它真的很難了。
  5. 實際上,還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添加比較單位,但由於不屬於功能特色,故不在此部分進行介紹。
  6. 當然,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如果我們只是簡單閱讀,不需要對 PDF 文檔進行消化吸收的話,沒必要用上文獻閱讀應用來大炮打蚊子。因此,此處沒有高下,只是使用情景的針對性不同。
  7. 這是習慣使用 Drafts 的用戶們喜聞樂見的。
  8. 你讀到這裡應該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受篇幅限制是怎樣的限制了
  9. 說點人話那就是,學的東西是一本書,但是考試總是考重點。要考試你就得背書。
  10. 不過,卡片的篩選規則好像只有包含而沒有排除。
  11. 不過對於我個人來說,雖然把導出部分放到了特色功能中給讀者們介紹,我其實不會出於倉庫的目的把它們導出到其他筆記應用中,只有在分享特定批註的時候才會用到(另外之後的那部分)。對我來說, MN 吸收知識的流程做得很完備,不需要在其他地方加工處理;而作為一個小團隊, MN 其實生命力還挺強的(畢竟競爭力很強),所以也不需要擔心儲存的知識丟失。這些消化過的其他人建立的系統知識我都會統一放在這裡。
  12. 如果你是八爪魚的話也可以多點幾個,但是超過三個你就看不清了
  13. 強調看得見的,是因為如果處在同一界面,這一條墨線是不會隱藏的,如果在一個頁面內做太多墨線鏈接,就會看起來像是掉了滿屏頭髮。
  14. 作為一個可以上課同步用 LaTeX 做筆記的人,我堅持認為盲目說用 LaTeX 很快的人是毫無道理的,實際快不快取決於公式內容。雖然我會以是否支持 LaTeX 作為衡量筆記應用的指標之一,但是這種折衷的辦法我依舊覺得是可取的。
  15. 所以在搜索 model 的時候也會出來 mode 的查詢結果。
  16. 當然對於一部分人來說,他們習慣使用文本模式來同步上課,課後進入複習模式再整理,這也是可取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