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了幾十年的“海歸”院長馬蕭林為何躥紅?

“寂静”了几十年的“海归”院长马萧林为何蹿红?

◆馬蕭林簡介:

1967年5月出生,河南尉氏人,畢業於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考古專業,研究生學歷,博士,研究員。1992年7月參加工作,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河南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國際動物考古協會理事,2017年6月任河南博物院院長。

2017年,央視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熱播,引發“博物館熱”。在第一季第三期節目中,作為“館長天團”的一員,馬蕭林陪護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館之寶中的三件———賈湖骨笛、雲紋銅禁、婦好鴞尊閃亮登場,引發觀眾驚歎。節目的熱播讓億萬國人再次領略中原——中華文化發源地的博大精深,也讓馬蕭林成為“網紅”。

安靜“海歸”博士“遭遇”博物館熱潮

“沒想到現在關心文物、關注歷史的人這麼多。”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的考古熱潮,這位“海歸”院長感嘆:“以前只是在行內‘開花’,現在是全民參與。”在考古界潛心研究,“寂靜”了幾十年的馬蕭林“一不小心”躥紅,作為河南博物院的“看門人”,他一時還沒有適應文化“網紅”這一身份。

有一次剛走出河南博物院大門,就有幾個在校大學生喊“馬蕭林院長”;還有小學生、初中生拿著河南博物院的明信片跟他要簽名,說因為看了節目想來看看國寶……馬蕭林顯然還不太習慣走到哪裡都被認出來,四處被“追捧”的熱烈場面。作為考古工作者,馬蕭林說,自己一直是享受安靜的人。

在馬蕭林的故事裡沒有偶然。從上世紀90年代初入行至今,他說,自己的每一步都是按興趣在走。大學本科選擇歷史系文博專業,讀研時選擇新石器時代考古方向,畢業時順理成章分配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那個年代,做學問的心很沉靜。”在馬蕭林的記憶裡,“安靜”是一個關鍵詞。“那時候心無旁騖,一到單位就參與考古發掘。”當時,馬蕭林正好趕上鄭州商城、小浪底庫區考古發掘的高峰,“有機會鍛鍊,成長得很快”。不久,一次中外考古合作的機會,讓馬蕭林萌發了出國留學的念頭。決定的事說做就做,馬蕭林一邊工作,一邊著手留學的事。

不久,馬蕭林如願去了澳大利亞留學。現在看來,那幾年是馬蕭林人生中最辛苦的幾年,同時也是最快樂、學術進步“神速”的幾年。多年過去,馬蕭林還記得當年內心的那份“寧靜”,“每天就是學習看書,更‘封閉’了。當時研究生辦公室就我一個人,非常安靜。”

三年半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到了畢業季,馬蕭林面臨著一次人生的選擇。那時候,出國留學學習考古的人不多,學完回來的人就更少了。

“當時回來有兩種考慮:從考古研究來說,中國文物資源豐富。還有一個原因,我走的時候以及留學期間,河南省文化廳、文物局、考古所的領導和同事對我和家人都非常關照,有一種感情上的紐帶。”馬蕭林意識到:“只有在自己植根的土壤上才有學術的追求和個人的發展。”回國工作不久,採用新的考古理念和方法,使得考古發掘項目不斷獲得重大發現。之後,又兩次以訪問學者身份先後赴美國密歇根大學和哈佛大學從事考古研究,進一步拓寬學術研究視野,並結識一批世界著名考古學家。

2017年馬蕭林開始執掌河南博物院,生活越發繁忙起來。“也是忙中偷閒,週末到辦公室看書,寫文章。”馬蕭林覺得離“安靜”的生活越來越遠,與之相伴的,他也對撲面而來的博物館熱潮充滿期待。

“《國家寶藏》熱播,博物院受熱捧,可以說是中國考古界智慧的展現。同時,它也讓我們在思考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下一步該怎麼做。”馬蕭林陷入思考中。

講好文物背後的故事,讓觀眾把博物館帶回家

2009年11月,為加強博物館建設,引導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館向國際先進行列邁進,我國啟動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項目。經過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博物館進行評估,確定排名前八的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位列其中。

“對文化的需求成為了這個時代很重要的一個特徵。文物是文化的一個載體,博物館又是我們存放文物的一個寶庫。2008年以來國家實行的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引發了參觀熱潮。也為公眾更好地瞭解傳統文化提供了場所。”馬蕭林認為,“博物館熱”不僅體現了大眾文化需求的轉變,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著傳統文化的持續迴歸。

如何將故事講得更充分,如何讓公眾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物,從而真正喜歡上傳統文化?藏品眾多的河南博物院,怎麼做才能使這些藏品能夠與更多的觀眾見面,引發公眾對博物館的持續關注,將先人流傳下來的文化傳播到更廣的區域?馬蕭林對接下來的工作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為了更好地吸引年輕觀眾,河南博物院攜手鄭州大學創建了“中原歷史文化研究基地暨河南博物院鄭州大學中原歷史文化課堂”。基地的建立,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文物工作者的自身素質。“只有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才能從根本上做到活化文物資源,創新文物表達。”馬蕭林說。

2017年,河南博物院聯合絲綢之路沿線的多家文博機構,推出“誰調請管度新聲——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全面呈現絲路音樂文化在數千年中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在這場展覽中,展品的陳設甚至跳出了靜態展示的框架束縛。一方面,河南博物院將位於古絲路沿線的,從新石器時代至唐代各時期具有代表性的音樂文物,納入了這個專題展覽;另一方面,又將古樂演奏及樂舞復原演出視頻轉換為二維碼,放在文物解說詞的旁邊。觀眾在欣賞文物的同時,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真正聽到、看到,獲得全方位的感知。展出期間,河南博物院官網還推出了虛擬展覽和絲路古樂器復原專場音樂會,成為展覽的延伸,服務沒有機會來到展館的那部分觀眾。

今年年初,河南博物院和中國文字博物館合作舉辦了“中國文字展”。通過圖片展出的形式,梳理了從8000年前的文字符號、商代晚期的甲骨文、殷周時期的金文,到後來的小篆、隸書、楷書等,系統介紹了中國文字的演變發展過程。其中不少圖片上展示的文字,就是出自河南博物院所藏的珍貴文物。馬蕭林說:“‘中國文字展’就體現了一些新的策展思路。在這場展覽中,展品不再侷限於實實在在的文物,而是通過圖片介紹文字,以及文字的演變過程。我們希望能將展品概念的外延不斷延伸。”

像是打開歷史的另一扇大門,河南博物院開始為每一件青銅器、每一塊玉石、每一個陶器尋找全新的講述方式:深挖文物內涵、延伸文物外延、拓展策展思路、運用高科技展示手段……“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讓觀眾走近文物,瞭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此外,在文物創意產品方面,我們還要加大研發和投入力度。使文物元素可以在文化創意產品上體現出來。讓觀眾把文物帶回家,把博物館帶回家。”馬蕭林對此充滿期待。

做時代的“超級聯絡人”,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2019年全國兩會餘音依舊繞樑,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作為文藝界全國政協委員,馬蕭林現場聆聽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他告訴記者,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

作為“國寶守護人”,馬蕭林認為,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文物工作者應以服務觀眾為中心,努力挖掘文物的內涵,把文物放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用文物展示中華文化內涵,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

文物,是時代最忠實的記錄者,“文物幫助我們找回關於祖先的記憶,他們的夢想是什麼,他們在思索什麼,留下的又是什麼。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此一覽無遺。”馬蕭林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也為今後的文物工作指明瞭方向,“文物工作者是現代的我們與古代的祖先對話的‘超級聯絡人’,回答時代課題,捕捉創新靈感,描繪時代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都離不開歷史的啟迪。”

對於河南博物院的未來發展,馬蕭林在心中謀劃著一盤棋:充分發揮自身的“鏈接”作用,探索“新方法”,更好地吸引和服務“新公眾”。“一是文物連接歷史文化、展現時代風貌。重點在博物館展覽內容上特色突出,內涵上以物見人、見文化、見社會發展,不僅要展示中華民族的今天,更要宣示中華民族的明天,以文物背後的故事展現中華文明的底蘊,啟迪公眾,促進社會發展。二是文物走進生活,連接大眾。博物館創造‘新方法’,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調動社會組織力量、運用科技手段將文物和大眾緊密連接,吸引更多的公眾走進博物館,以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導公眾實現自身價值,發揮博物館在文明向心力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引領作用。”

自1998年新院開放以來,河南博物院已經兩次調整提升,2009年的提升是以貼近實際、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的“三貼近”思想為指導進行的調陳提升,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和好評,這次提升主要突出河南作為華夏文明之源的地域文明進程和重要文明成果,講好河南故事。“每次提升都需要更新陳展理念,需要更加註重通過文物展品之間的相互聯繫,構成明確的思想主題,以解讀文化為線索,深入揭示歷史的演變規律,關注人類發展的前瞻問題。”馬蕭林說,河南博物院之前做的一系列反映中原文化向心力的展覽,絲綢之路系列展等,都是按照這種理念去策劃的,今後在繼續做好中原文化向心力展覽的同時,河南博物院還要策劃一系列反映華夏文明之源的展覽,來培根鑄魂,講好中國故事。“同時還要做好觀眾服務工作,陳列展覽必須要以觀眾為中心,要考慮‘觀眾需要什麼’。因此,陳列展覽首先要讓觀眾喜歡,要激活觀眾情趣,使博物館成為觀眾樂遊之處。”

政協委員馬蕭林,文博事業最關情

2018年3月,馬蕭林眾多的社會職務中又多了一個重量級的名頭:全國政協委員,這讓他深感委員職責之重要。

“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我有很多關心的話題,但在建言獻策方面,還是要結合自己最熟悉、有調研基礎的專業和本職工作,即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熟悉馬蕭林的人都知道,溫文儒雅的馬院長做起事來十分務實,這從他連續兩年的提案中可見端倪———

去年全國政協會議,馬蕭林提交兩件提案,分別是關於“將文物法人違法行為列入行政責任追究機制”“將文物安全巡查檢查和防護設施運行維護納入中央財政補助範圍”。

今年全國政協會議,馬蕭林在提案中建議,充分發揮文物的社會教育功能,讓博物館成為學校之外的第二課堂,讓文物背後的故事成為孩子們學習歷史、傳承文明的教科書;加強對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績效考評,進一步加大對免費開放博物館的經費補助力度和補助範圍,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

從提案內容可以看出,作為政協委員,馬蕭林對文博事業發展最關情。

“我第一次去博物館是在初中三年級,一件件文物激發了我投身文博事業的濃厚興趣。”馬蕭林回憶起往事依舊嚮往。“全國各地擁有大量的博物館,文物展出豐富多彩,博物館作為校外課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博物館與學校之間缺乏有序聯動機制,孩子們走進博物館往往是走馬觀花,對文物背後蘊藏的時代背景、情感故事缺乏耐心和關注,文物所應起到的宣教功能大打折扣。”馬蕭林看在眼裡、急在心中。結合自身的經歷和從事的職業,他提案呼籲進一步發揮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期待博物館發揮更大的宣教作用。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已達到4873家,在2017年5月的公開報道中,在這4873家博物館中免費開放的博物館有4246家,佔到博物館總量的87.1%。“博物館免費開放方面,在世界範圍內中國的發展可謂獨樹一幟”,馬蕭林自豪地說。與此同時,馬蕭林也在調研中瞭解到,免費開放的背後,同樣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和提升的問題,對此,他建議加強對博物館免費開放的績效考評,督促提升其展陳水平,提高博物館人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博物館為公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產品。此外,馬蕭林還建議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對免費開放博物館的經費補助力度和補助範圍,深化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

“將文物安全巡查檢查和防護設施運行維護納入中央財政補助範圍”這件提案,馬蕭林其實是在“替基層文保單位說話”。地方文物安防經費的可持續問題一直是個大問題。近年,為了保護文物,國家持續投入了大量安防、消防經費到各個文保單位,安裝了必需的設備設施。但是,安裝完之後,很多地方後續運營經費的缺乏成為了問題,在設備的管理、維修、保養、更新方面後繼乏力,設備年久失修,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比如說監控,需要持續用電、需要管理看護,還需要維護更新設備,可是很多基層單位連維護費都拿不起,更不要說設備更新了。”談及這些,馬蕭林說:“這些我都有體會,因為我在地方工作過,知道基層的情況。”因此,馬蕭林建議中央財政能夠加大對文物安全巡查、設備運行及維護更新等方面的經費投入。

考古專業出身,曾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後來調任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做管理工作,兩年前來到河南博物院。考古發掘、文物管理、博物館展示……這些與文物保護利用相關的一系列工作馬蕭林都是“行家裡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這一點來看,未來的發展中,博物館將繼續在教育公眾、傳播文化等各個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發揮重要作用。這也是河南博物院的使命與責任。”對於自己註定摯愛一生的事業,馬蕭林對它的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