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的左輔,聚樂堡

大同城的左輔,聚樂堡

聚樂堡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149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之變”,“土木之變”的前前後後,更加顯示出大同鎮在抵擋北方“邊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大同城也隨作進一步的擴建。在代宗景泰年間公元1450年至1457年之間,大同巡撫年富於大同鎮城北築操場城,即北關就是現在的東、西營盤。該小城周長三公里,高十二米以上,東、南、北各開一門。東為長春門、北為玄冬門。南為大夏門、與主城門相對。南北二門之上皆建有門樓,四角也築有角樓,既完善了大同鎮城的城防設施,又美化了大同城。後來又陸續修建了東小城、南小城等。

大同城的左輔,聚樂堡

堡門

北、東、南三座小城象衛星城一樣環列在大同鎮城的三面,而沒有西小城,成了明建大同的“定式”,有好事者形象的把大同城稱之為“鳳凰單展翅”,即南小城為鳳頭、北小城為鳳尾、東小城為左翅、而無西小城,也就沒有了右翅。興建了三關之後,又因為“鎮城孤峙,旁無輔衛”,所以又於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年間,分別在城東和城西修築了聚樂、高山二堡。

大同城的左輔,聚樂堡

東門鎮安門遺址

聚樂堡是今天本文的主角,聚樂堡位於大同城東三十公里處,北依採涼山脈,南面平原沃野,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並且水源充沛,是大同鎮重要的產糧區。鑑於此,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即公元1500年,聚樂堡加以擴建,該堡呈正方形,堡牆周長三里、高十米有餘,牆體後五米多,闢有東西二門,東為鎮安門,西為懷遠門,上面各建城樓。設守備一員,最多駐軍達千餘人。

大同城的左輔,聚樂堡

民居

有明一代,大同鎮下長城的堡寨隘口從到至西共分為四道統轄,四道之下又分九路。四道即陽和道、大同左衛道、分守冀北道和分巡冀北道。其中分巡冀北道下轄兩路,一是北東路和不屬路, 聚樂堡歸分巡冀北道不屬路管轄統領。另外大同的軍堡還分官堡和鄉堡。軍堡顧名思義,是由朝廷出資維護、朝廷派官吏駐守,主要用於軍事目的,堡內居者以軍人為主,而鄉堡則是由商人招流民民墾種,自築臺堡,自相保聚而成。

大同城的左輔,聚樂堡

城隍廟

作為關堡的聚樂堡內曾經佛寺道觀一應俱全,據統計寺、觀盡達到三十三座之多,最具典型的為城隍廟,另外還有一座古戲臺。由於聚樂堡的便利地理位置,東可支援陽和衛城,西可呼應大同鎮城,起到了中轉樞紐的作用,其戰略地位尤為重要。聚樂堡與高山堡作為兩翼,與大同鎮城作犄角之勢,這樣,大同鎮城四周不僅有了三關(東、南、北小城),而且又插上了兩翼,使其軍事布放較明初更加嚴密了。正是因為聚樂、高山二堡的存在,大同鎮城可以說是城高壕深,壁壘森嚴,配套成龍,固若金湯。

大同城的左輔,聚樂堡

古戲臺

現今的聚樂堡在大同市雲州區是數一數二的花果之鄉,尤其是每年四月,杏花開放的時節,聚樂古城完全掩映在一片淡粉色的胭脂之中。聚樂堡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依然是萬里長城中一顆璀璨的寶石,歷史滄桑抹殺不了舊日的輝煌,反而更吸引人們前來觀光,懷古。

大同城的左輔,聚樂堡

堡牆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