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閆明:TMCC國際認證高級管理教練導師、清華、人大、北大EMBA特聘客座教授、新加坡博維管理諮詢首席管理導師

有效的管理決策如何做到:穩、狠、準

卓效的管理者首先做對的事情,即預見性與客觀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其二是把事情作對,即任務計劃與徹底執行的能力

領導決策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決’,即決心、決斷,第二部分是‘策’,即方法、策略,決心+方法=成果。缺少決心的決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你根本都不會全力以赴推進並徹底的去執行,反之,光有決心不及時的覺察外部環境的變化,決心就變成了魯莽行事。

根據權威機構調查顯示,大多數成功領導人做決定都很快,那是因為他們早已清楚明白自己的人生觀以及人生所要追求的是什麼,他們在做了決定後不會輕易改變。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通常失敗的管理者在做決定多半很慢,可是改變主意卻很快,可以說是優柔寡斷。

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不要害怕做錯決定,老實講沒有人願意做錯的決定,但我們又不能完全避免做錯決定,怎麼辦?既然沒有辦法完全避免,有效的領導者會做兩個對自己有利的決定,其一、錯了就要改,去面對,而非迴避,因為迴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其二、除了讓決定保有一定的彈性之外,更要讓糟糕的決定成為我們成長與完善自我的階梯,這樣來看,錯誤的決定也並非是毫無價值,最後大家牢記成功的領導人字典裡永遠沒有‘失敗’的字眼,無論我們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都要盡情專注而行,唯有如此,你才能彌補決策的偏差。

成功的領導者與失敗的領導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就在於他們面對失敗時的態度。卓效的領導者把失敗看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一個人,你不能讓失敗來定義,但你應該讓它來幫助你塑造自己,因為你的最大責任就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

關鍵在於,要利用經歷而不是被經歷消耗,要做設計者而不是被設計,這樣經歷就會賦予你能力而不束縛你。

洛克菲勒說過,只要失敗不成為一種習慣,失敗就是一件好事,我們應該從失敗中汲取成長的必要養分,好在未來能做出更好的決定。、

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領導決策是管理心臟,是組織的命脈,一個好的決策可以拯救一家瀕臨破產的企業起死回生,一個錯誤的決策,又可以將一家企業推向萬丈深淵。

管理決策,很多人認為是把‘策’放在前面,先分析,再製定好多套執行方案,最後進行決策選擇其一,這是一種錯誤的決策流程,正確的決策流程應該是:

決策流程一、從自己的“見解入手”

很多人都認為決策的第一步是“先蒐集事實”,但是能做有效決策的管理,並非先從蒐集事實入手,而是先從其本人的見解入手。——德魯克

什麼是見解,就是“尚待證實的假設”。若見解不能獲得證實,則無價值可言。要確定什麼才是事實,必先確定事實的“適用性”原則,尤其是有關“衡量”的準則。

為什麼要從見解入手,就像科學家在做科學實驗之前,首先要有一個假設(對事物的基本判斷),有了基本的假設,然後開始求證,要不證明他是錯誤的,或是正確的,第三情況是尚未證實的假設。這種假設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是有實際意義的,至少指導了科學家下一步的行動方向,所以管理者要從對事物的基本見解入手,確定事實求證的方向。

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決策流程二、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

管理者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才能牢牢抓住決策的要點,辨識是原則性的問題(堅守原則),還是策略性的問題(靈活善變),根據不同的問題類型,在堅持與妥協之間進行取捨與平衡。

很多時候管理者只所以遲疑,就是因為拿不準,而針對於策略性決策,管理者必須清楚,很多時候的判斷,通常不是“是”與“非”之間的選擇,最多隻是“大概是對的”與“也許是錯的”之間的選擇。換言之,絕大多數的選擇,都是任何一項方案均不一定優於其他方案時的選擇,這就是管理多樣性的具體表現。

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決策流程三、確定適宜決策的衡量標準

領導決策最難部分的就是衡量決策對錯的標準。所謂策略就是在妥協和堅持之間選擇一個最佳利益的平衡點,有些決策可以堅持公平性原則進行決策,比如足球比賽用拋硬幣的方式決定哪一方先開球等,有些則需要用一定妥協性原則進行決策,比如:假如有兩件事情都很重要,你卻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而一個小時只能做一件事情,這時你就必須有所取捨。

究竟用什麼樣的策略,要看具體的事情而定,妥協性決策的兩種性質,即“半塊麵包總比沒有面包來得好”“與其要回半個死孩子,還不如將孩子送給對為好”。管理者如果搞不清楚決策的邊界條件是什麼,他就很難分清什麼是必要的妥協,什麼是無謂的妥協,結果到最好做出錯誤的,不必要的妥協。

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這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難點,管理者既要考慮到決策執行方案的邊界條件(即適合原則),又要考慮確適宜決策的衡量標準,有效的管理者通常會用多種衡量的標準。如:其一、衡量投資資金需要多久才能收回;其二、衡量投資的獲利能力;其三、衡量投資收益的“現值”等等多種衡量維度。

因為,管理和科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科學對假設的事實求證準則呈現出“唯一性”(只有三種答案:正確的、錯誤的、尚待證實),而管理對假設的事實求證準則呈現出“多樣性”,如:你很難說哪一種管理方式就是絕對正確的,或另一種管理方式就是錯誤的,它會有很多種答案,而且一種衡量方式都只能呈現出管理的單一維度,而不是全部,所以管理不像科學那樣涇渭分明(對與錯)。

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有效的決策,應以相互衝突的意見為基礎,從不同的觀點中與不同的判斷中選擇。所以,除非有不同見解,否則就不可能有決策,這是決策的第一條原則。如果管理者的提議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有兩種可能:其一、大家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害怕挨批評;其二、知道提了也沒用,所以就沒有提的必要。不同的聲音和建議可以使決策者看到事情的另一面,但不應該把統一的聲音作為決策的依據和前提。同時,也不能先有結論,而後在去搜集“事實”支持結論。為此,正確而有效的決策,必須要從正反不同的意見中才能得到。

領導人正確決策的必然條件:一、要充分考慮到決策背後的風險;二、聽到多方不同的聲音和建議;三、決策信息收集和分析;四、決斷力,即下決心與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本文閆明老師原創,勿侵權)

管理者如何做對決策?衡量標準是什麼?又如何規避決策風險?

閆明老師是中國著名領導力、管理專家

精選推薦:

精選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