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簡稱為什麼是皖而不是徽?

芒橙色


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每個省級行政區都有自己的簡稱,這個簡稱跟省級行政區的名字並不完全相關,二者是可以無關的,比如你可以從字面上理解北京簡稱“京”,卻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廣東簡稱“粵”,還得去了解一下背後的歷史來源。

安徽省也一樣,作為清朝初年才出現的省,其省名來源於安慶府和徽州府各取首字,但安徽的簡稱既不是“安”,也不是“徽”,而是“皖”。

一般來說,省級行政區的簡稱來源於全省普適的某個事物,這是最普遍的簡稱來源,如浙江的簡稱“浙”是因為全省最主要的水系錢塘江彎彎曲曲,還有河北、河南、江西、廣東等多省的簡稱,這一類簡稱一般簡稱比省名還早出現,是一塊區域的公認代稱。

然而有些省份的簡稱並不適用於全省,最典型的是與安徽同時誕生的江蘇,為何它就簡稱“蘇”了?

安徽和江蘇都是清初新劃分出來的省份,一個地區又沒有共同的歷史地理名詞作為簡稱,那就只能約定俗成,一般的約定方法是省名中取一個字,如寧夏之寧(跟南京撞車了)、新疆之疆,江蘇的蘇也是這個原因,因為“蘇”多少根魚米之鄉有關。

而安徽之“皖”,其實是“安”的另一個名字,安慶境內有皖山,有皖水,而他們又都來源於春秋時期的皖國。

皖國曆史久遠,具體方位不甚清晰,公認是在安慶境內,皖國是個小國,最終被楚國消滅,其疆域並不覆蓋這個安慶,但隨著時間流逝,皖最終成為整個安慶的代稱。

在安徽省建立的時候,簡稱還未普遍,真正廣泛使用簡稱是在清末,而這段時期安慶一直是安徽省會,成為安徽的簡稱也是順理成章。


平沙趣說歷史


題目上問,安徽為什麼簡稱“皖”,而不是“徽”呢?我是安徽人,當然知道這其中的原因,下面具體闡述一下原因:


安徽簡稱“皖”,在上古時代,安徽在這裡曾經也是有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名字叫皖國,當時的皖國是個小國,首都在現在安慶市的潛山縣,據《安徽省志》記載,現在的潛山縣主城區梅城,就是當年皖國的中心地帶。

(這是一個安慶市老地圖,樅陽縣仍屬安慶市的。)

而這個皖國,君主的名字叫“皖伯”,他就是安徽歷史上第一個大人物,後人尊稱他為皖公。他是皖國的建立者,所以國名就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叫做皖國。

而皖公本人也是位非常仁慈的君主,百姓呼聲很高。人們為了紀念皖公,把皖國境內的山水都命名叫“皖”,這才有了安徽的皖山、皖水,皖縣。


大家都知道,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有一座著名的山叫天柱山,景色奇幻,遊人眾多。這座山在漢武帝時代被封為南嶽,地位僅次於泰山。但是天柱山最早不叫天柱山,它的名字就叫皖公山,也是因皖公而得名,後來簡稱皖山。


“皖”這個字,大家查一下字典,就知道它是個形聲字,字從白和完,聲從完。“白”的意思就是白色,特指日出日落之間那種天上的純白,“完”是完好,完全,完美。白+完,就是完美的白色。所以“皖”這個字的意思非常好,就是完美的白色,純淨無瑕的潔白。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皖公給自己起名叫“皖”了。雖然這個字現在很少用了,但它在所有省的簡稱裡可以算是意思最好的一個字。而也正是因為皖公給自己起了這麼一個名字,安徽省便有了今天的簡稱“皖”。

綜上所述,安徽的簡稱皖,最早的來源就是皖國、皖公,或者是皖公山。

  • 現在的天柱山,有一座峰,大家仔細看看,可像“皖公”!


安慶雜談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市,位於中國大陸東部,介於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之間,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

安徽省地跨長江、淮河南北,與江蘇省、浙江省、湖北省、河南省、江西省、山東省接壤,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45%。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組成。 境內的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新安、廬州、皖江四大文化圈。

安徽省自古重視科研,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古今有畢昇、梅文鼎、鄧稼先、楊振寧等科學家,截至2014年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首的科研教育大學107所,科研機構3484個,部屬以上實驗室186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54家。

安徽省與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安徽創造的“小崗村精神”,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2015年,安徽省正式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發展階段。

2014年獲得中國最幸福的省份榮譽,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省份。徽商是中國十大商幫之一,鼎盛時期徽商曾經佔有全國總資產的4/7,亦儒亦商,辛勤力耕,贏得了“徽駱駝”的美稱。

2015年,安徽省正式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發展階段。

建制沿革

安徽省建省始於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名由明清時期的安慶府、徽州府兩個府的首字合成。簡稱“皖”,以古皖國為名。

摺疊古代

朱元璋在原始社會#末期,安徽省境內的淮北、江淮地區為淮夷方國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國的領地,江南地區則為吳越文化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方國、封國為北方大國和南方的吳、越、楚等北上的大國所兼併。

秦推行郡縣制,安徽境內所設縣邑先後為九江、泗水、碭郡、陳郡、會稽(吳)郡等一級地方行政區劃所分領。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又增置鄣郡、衡山、廬江郡,併為九江、西楚、衡山等諸侯國分領,可考的縣在皖境內有25個縣。漢初,安徽境內仍為楚、淮南等異姓王封地,後為劉邦改封的同姓王淮南(後分為淮南、廬江、衡山國,後又從九江郡分設六安國)、荊(吳國,後又為江都等王國)、淮陽、梁國等分領。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設十三部州刺史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安徽地區分屬豫、徐、揚3個州。3個州分領省境內所置74個縣(國)。東漢實行州、郡、縣三級管理體制,今省境內仍為揚、豫、徐3個州分領。

三國時期,安徽境內分別為魏、吳國所設揚州及魏國徐、豫4個州分領。吳國揚州涉及安徽境內新都、廬江、丹陽3個郡在江淮南部及江南地區所設19個縣。兩晉南北朝時期,仍實行東漢以來的州、郡、縣三級管理體制。東晉時期,淮北地區先後為“五胡十六國”中的劉漢、後趙(含冉魏)、前燕、前秦、後秦、後燕等國先後佔領,常守舊制,仍為徐、豫(含東豫)2個州分領。南北朝時期,宋、齊、梁、陳均先後收復過淮北地區,領有江南地區,並長期以江淮地區為南北紛爭的戰場。陳朝後期則以長江為限,江淮及以北地區為北齊、北周先後佔有。在南朝淪喪北方領土期間,安徽北境則先後為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據有。

隋前期廢郡,整飭各級區劃和管理體制,實行州、縣二級管理體制。今安徽境內設55個縣。大業初,改州為郡,實行郡、縣二級管理體制,並恢復漢州刺史分巡制度。今省境內設50個縣,涉及3個部州15個郡。唐前期,廢郡改州,實行州、縣二級管理體制。貞觀初,今安徽境內初設85個縣,涉及33個州。貞觀元年(627年),保留調整為44個縣,涉及15個州,涉及河南、淮南、江南3個道。中唐時期,道正式成為一級地方行政區劃,實行道、州、縣三級管理體制。天寶年間,改州為郡,則實行道、郡、縣三級管理體制。不久,復郡為州。晚唐時期,今境內仍設55個縣,涉及15個州(不含朱溫所設輝州),為4個節鎮分領。

五代十國時期,淮北地區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個短命的小王朝分領,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區)先後為吳國和南唐國所據有。

北宋時期,實行路、府(州、軍、監)、縣(不帶縣的軍、監)三級管理體制。今安徽境內先後設64個三級行政區劃(62個縣2個監),先後涉及4個府13個州8個軍,計25個二級行政區劃,分屬5個路。宋、金對峙期間,南宋初領全省,後以淮河為限與金國對峙,江淮地區常為戰場,北方先後為金國(含偽楚、偽齊)、蒙古汗國和元朝所據。南宋先後在省境內設51個縣2個監,涉及3個府8個州7個軍,計18個二級行政區劃,為淮南東、淮南西、江南西3個路分領。

元朝實行行省、路(府、州)、散府(州、軍)、州(縣)四級管理體制。今安徽境內設60個縣,涉及11個路2個府10個州,分屬3個行省。 明朝實行三級管理體制。其中,南北兩直隸及十三布政使司為一級行政區劃,府、直隸州(廳)為二級行政區劃,散州和縣(廳)為三級行政區劃。今省境為南直隸西部地區,設49個縣7個散州,涉及鳳陽、廬州、安慶、太平、池州、寧國、徽州7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廣德4個直隸州,計11個二級行政區劃,其中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稱明中都。清初承明制,改直隸南京為江南省,今安徽境內屬江南省西部地區,仍設56個散州和縣(不含已劃出的盱眙、英山、婺源3個縣,但含蕭、碭山2個縣),涉及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7個府及徐州、廣德、和州、滁州4個直隸州,計11個二級地方行政區劃。

摺疊近代

西遞宏村清代實行道、府(直隸州、廳)、縣(散州、廳)三級管理體制。省境內共設54個州縣(4個散州,50個縣)。太平天國在安徽境內佔領區建政是採取省、郡(州)、縣三級管理體制,改清代的府為郡。

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今安徽境內碭山、蕭縣仍屬江蘇省,其餘60個縣仍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6月2日,全國實行省、道、縣三級管理體制,碭山、蕭縣屬江蘇省徐海道;皖屬淮北地區及部分淮南地區屬淮泗道,江淮地區屬安慶道,江南地區屬蕪湖道。

南京政府初期實行省、縣二級管理體制。民國21年(1932年)4月2日,實行首縣制;10月10日,實行行政專員督察區(專區)制。 抗日戰爭期間,除國統區外,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省境建政完善的根據地共有皖中(江)、淮北、淮南3塊,其邊區政府(又稱行政公署)相當於省級,其下為專區,再下為市、縣。此外,日偽、汪偽政權也在淪陷區建省,今省境分屬淮海、安徽2個省,下設專區,再下為市、縣。安徽境內在中華民國後期共設62個縣1個市,計63個二級地方行政區劃。

解放初期,皖北地區分屬皖西、江淮、豫皖蘇邊區3個行政公署,下設專區,再下為縣、市。1938年4月3日,華東局電請中央批准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經中央批准,15日,撤銷3個行政公署,成立皖北人民行政公署。4月15日,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頒發第一號通知,公佈皖北行署統轄的專區、市、縣。5月13日發第一號通知,公佈皖南行署統轄調整後的專區、市縣。皖南、皖北2個行署行使省的權力,但比省的規格要小。行署下轄直轄市、專區,再下為縣及專轄市。

1952年8月7日,撤銷皖南、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併成立安徽省。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仍實行省、省轄市(專區,後稱行署)、縣(專轄市)又稱縣級市三級管理體制。

建制沿革一覽表

時期

行政區名稱

管轄區域

西周

宋國、蔡國、徐國

吳國、六國、舒國

東周

宋國、楚國

越國、楚國、吳國、蕭國

泗水郡、陳郡、碭郡

九江郡

西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東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三國

曹魏豫州、沛國、徐州、揚州

魏國揚州、吳國揚州

西晉

沛國、豫州、徐州

揚州

東晉、十六國

後趙、前秦

東晉

南北朝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齊、梁、北周

汝陰郡、譙郡

鍾離郡、江都郡、歷陽郡、廬江郡、宣城郡,同安郡

河南道

淮南道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吳國、南唐國、後周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後分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

京師、南直隸)

京師、南直隸.宣城俯

清(太平天國)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

安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北行署,皖南行署,安徽省

安徽

地理環境

摺疊位置境域

齊雲山安徽地處中國華東地區,經濟上屬於中國中東部經濟區。地理位置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地處長江、淮河中下游,長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東、沿江通海,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土地面積13.9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長江流經安徽境內約400公里,淮河流經省內約430公里,新安江流經省內242公里。將全省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三大自然區域。境內巢湖是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積800平方公里。

安徽各市掠影

大湖名城 創新高地(合肥)

皖江明珠 創新之城(蕪湖)

聚山納川 一馬當先(馬鞍山)

山水宜城 人文安慶(安慶)

豆腐故里 能源之都(淮南)

生態之州、宜居之州(宿州)

文明相城 精緻淮北(淮北)

酒都盛地、黃牛之鄉(阜陽)

文化搖籃 帝王故里(蚌埠)

山水詩鄉 多彩宣城(宣城)

滁非絕色 四色滁州(滁州)

華佗故里 藥材之鄉(亳州)

佛山九華 福地池州(池州)

皋陶故里、紅軍起源(六安)

夢幻黃山 禮儀徽州(黃山)

山水銅都 幸福銅陵(銅陵)

摺疊地形地貌

安徽省平原、臺地(崗地)、丘陵、山地等類型齊全,可將全省分成五個地貌區。[1]

  • 淮河平原區,包括沿淮及淮北廣大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26.6%,地勢坦蕩,由西北微微向東南傾斜,由淮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又經黃河數度南徙奪淮,加積了黃泛堆積物,海拔15~20米,僅東北部分佈海拔100~300米的低山、丘陵。
  • 江淮臺地丘陵區,位於淮河平原與沿江平原之間,約佔全省總面積25%,由臺地、丘陵和河谷平原組成,臺地分佈該區中部和西部,海拔50~80米,大部為剝蝕堆積臺地;低山、丘陵主要分佈該區東部,海拔100~300米,呈北東向斷續展布,由片岩、千枚巖、玄武岩、石灰岩等組成。江淮臺地丘陵的核部,自東而西拱曲上升,地勢略高,地面分別向南北傾斜,與皖西山地共同構成長江與淮河分水嶺。
  • 皖西丘陵山地區,位於安徽省西部,與鄂、豫兩省接壤,約佔全省總面積10%,為大別山脈的主體,平均海拔500~1000米,1500米以上的高峰多座,最高峰白馬峰1774米,山體多為北西走向,為河谷深切,山間分佈斷陷盆地,多呈橢圓狀。
  • 沿江平原區,位於安徽省長江沿岸,約佔全省總面積18.4%,屬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佈,湖泊眾多,海拔10~60米,由西向東漸次降低。平原上分佈成片的低山、丘陵,海拔300米左右,北東走向為主。長江安徽段河谷寬、狹相間,寬段有江心洲發育。
  • 皖南丘陵山地位於安徽省南部,與浙、贛兩省毗連,約佔全省總面積20%。由天目—白際山脈、黃山山脈和九華山脈組成,三大山脈之間為新安江、水陽江、青弋江谷地,地勢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漸次下降,分別由中山、低山、丘陵、臺地和平原組成層狀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東向和近東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為黃山山脈蓮花峰海拔1873米。山間大小盆地鑲嵌其間,其中以休歙(徽州)盆地為最大。
摺疊氣候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溼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安徽又地處中緯度地帶,隨季風的遞轉,降水發生明顯季節變化,是季風氣候明顯的區域之一。

春秋兩季為由冬轉夏,和由夏轉冬的過渡時期。全年無霜期200~250天,10℃活動積溫在4600~5300℃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17℃,1月平均氣溫零下1~4℃,7月平均氣溫28~29℃。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降水豐沛,佔年降水量的40~60%。

摺疊水文

安徽水文既帶有強烈的季風氣候特徵,又受地貌形態的嚴格制約。徑流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汛期5~8月或6~9月的徑流量佔全年徑流量55~70%以上,豐水年與枯水年徑流量的比值差達14~22倍。徑流量的地區差異與降水量地區差異相一致,在皖西和皖南丘陵山區平均年徑流深600~1000毫米,淮北僅200毫米左右。

安徽省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屬錢塘江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淮河流域。長江自江西省湖口進入安徽省境內至和縣烏江後流入江蘇省境內,由西南向東北斜貫安徽南部,在省境內416公里,屬長江下游,流域面積6.6萬平方公里。

安徽省共有湖泊500餘個,總面積為1750平方公里,其大型12個、中型37個,湖泊主要分佈於長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積為1250平方公里,佔全省湖泊總面積的72.1%。主要有龍感湖、黃湖、泊湖、陳瑤湖、菜子湖、白蕩湖、破罡湖、石塘湖、武昌湖、升金湖、巢湖、南漪湖和石臼湖等。其中巢湖面積390平方公里,為全省最大的湖泊,全國第五大淡水湖。

安徽省地下水在淮河平原和沿江平原最為豐沛,佔全省地下水總儲量的78%,尤其淮河平原面積僅佔全省總面積26.6%,而地下水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55%,即73.89億噸/年。而皖西、皖南兩個丘陵山區和江淮之間臺地丘陵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55%,但地下水儲量僅佔22%。

自然資源

摺疊植物資源

安徽至2012年,全省維管束植物3200多種,分屬205科,1006屬,約佔全國維管束植物科的60.3%、屬的31.7%、種的11.7%。其中蕨類植物34科、71屬、240種,種子植物171科、938屬。種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屬、21種,被子植物164科、921屬、2900餘種,約佔全國種子植物科的51.4%、屬的31.8%、種的12.2%。特別在皖南丘陵山區中保存了豐富的古老科、屬、種孑遺植物。

摺疊動物資源

至2012年,全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有高等植物4245種,佔全國種數的14.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6種,二級保護植物25種。脊椎動物44目121科742種,佔全國種數的14.1% ,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二級保護的70種,世界特有的野生動物揚子鱷和白鰭豚就產在安徽中部的長江流域。

摺疊礦產資源

安徽省礦產種類較全,截至2011年,全省已發現的礦種為158種(含亞礦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126種(含普通建築石料礦種),其中能源礦種6種,金屬礦種22種,非金屬礦種96種,水氣礦產2種。

摺疊土地資源

安徽全省耕地422萬公頃,林地329萬公頃,水面105萬公頃。長江、淮河分別流經安徽416公里和430公里,平原、丘陵、山地各佔三分之一。

摺疊水資源

安徽全省水資源總量約680億立方米。主要河流分屬長江、淮河、錢塘江三大水系,其中淮河水系6.69萬平方公里(包括廢黃河470平方公里、復興河163平方公里),長江水系6.6萬平方公里,錢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人口

摺疊人口

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萬人,比上年增加53.1萬人。城鎮化率49.2%,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年人口出生率12.86‰,比上年下降0.02個千分點;死亡率5.89‰,下降0.1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6.97‰,上升0.15個千分點。

2014年安徽省各市人口數據

地 區

年末常住人口(萬人)

城鎮化率(%)

比上年增長(%)

全 省

6082.9

49.15

1.29

合肥市

769.6

69.10

1.31

蕪湖市361.760.671.30

蚌埠市

325.8

50.91

1.24

淮南市

237.5

67.90

1.25

馬鞍山市

222.9

63.86

1.29

淮北市

215.9

59.76

1.23

銅陵市

73.8

78.68

1.10

安慶市

537.6

42.23

1.27

黃山市

136.3

47.00

1.26

滁州市

398.5

47.75

1.28

阜陽市

782.3

37.50

1.27

宿州市

548.6

37.43

1.27

六安市

572.5

41.44

1.25

亳州市

499.6

35.66

1.26

池州市

143.0

50.06

1.24

宣城市

257.4

49.32

1.26

經濟

摺疊綜合

安徽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能源、原材料和加工製造業基地,汽車、機械、家電、化工、電子、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

2014年全省生產總值2084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2%。第一產業增加值2392.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120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7252.4億元。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為11.5:53.7:34.8,人均GDP達34427元。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1256.3億元,第一產業投資542億元,第二產業投資9417.8億元,第三產業投資11296.5億元。全省財政收入366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18.4億元。[3]

2014年安徽省各市GDP排名城市gdp總量(億元)增長率/%城鎮人均收入(元)農村人均收入(元)1合肥51009.5% 30000 127002蕪湖230710%216003安慶16208% 24815 116184馬鞍山13209.5% 30950 139205滁州11909.3%21750110006阜陽11468.6% 217158213 7宿州11269.7%2177581478蚌埠110810%216009六安10917.1%20378835410宣城9109.1%2500011亳州8507.5%22500 753012淮南780-3%26170 1040013淮北7509%23400 1050014銅陵71510%2505715黃山5118.2%2360010900 16池州5039.2% 2564210017

摺疊農業

安徽農業歷史悠久,從建國以來出土文物中發現的燒焦稻穀、炭化麥粒,盛酒陶鬲、酒杯,石制及鐵製農具以及牛、馬、羊等角骨的化石考證,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已在江淮這片土地上從事農牧業生產了。

2014年,安徽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628.9千公頃,比上年擴大3.6千公頃,其中優質專用小麥面積2142千公頃,擴大35.2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788.4千公頃,減少13.6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265.2千公頃,減少19.9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862.1千公頃,擴大26.1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3415.8萬噸,比上年增產136.2萬噸,增長4.2%。棉花產量26.3萬噸,增長4.8%。

2014年,全省生豬存欄1585.3萬頭,比上年下降1.7%;全年生豬出欄3089.2萬頭,增長4%。肉類總產量414萬噸,增長2.5%,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98.2萬噸,增長4.1%。禽蛋產量122.5萬噸,下降1.6%。牛奶產量27.9萬噸,增長10%。水產品產量223.7萬噸,增長3.8%。

摺疊工業

安徽工業主要以煤炭工業,電力工業,石油化工,冶金工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輕工業,紡織工業,建材工業等為主。

2014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775.2億元,增長0.1%,其中國有企業增長4%,股份制企業下降0.8%,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增長6.1%,中小企業增長5.8%,民營企業增長4.6%。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業以及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等13個利潤超50億元的行業,合計實現利潤1463億元,增長6.4%,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82.4%。

社會

摺疊居民收入

2014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39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6285元。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098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725元。[4]

摺疊科技事業

2014年末全省有科研機構3484個,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辦機構967個。安徽是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省會合肥又是全國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全省有國家大科學工程5個,有國家和省級實驗室183個;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54家。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6個。有高新技術企業2361家,其中當年新認定671家。 2014年,全省共取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740項,受理申請專利99160件;授權專利48380件。

安徽高新區安徽宿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蚌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淮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馬鞍山慈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摺疊體育事業

足球:安徽力天足球俱樂部 籃球:安徽文一籃球俱樂部

賽事:宿州國際網球公開賽

摺疊醫療衛生

安徽歷史上具有名醫多、御醫多、醫學著作多等特點,歷代名醫千餘人,御醫、官醫百餘人,存世醫學著作500餘種,形成徽州新安醫學、建安醫學、西園喉科等獨具特色的地方醫學流派,湧現出以亳州華佗為代表的的建安醫學,在中國中醫史上具有極為重要地位。

2014年末全省有醫療衛生機構24838個,其中醫院969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202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757個,其他衛生機構86個。全省衛生技術人員26.4萬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4.9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22.7萬張。全年醫療衛生機構共診療2.67億人次。

摺疊對外交往

截至2015年,安徽與美國馬里蘭州、韓國江原道締結為姐妹省州、友好省道,安徽省友城關係總數達78對,同時與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多種聯繫,與外國150多個科研院所、產品研發和培訓機構、各類學校等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合作,與外國70多個友好組織建立了交往關係,與東南亞、美洲、歐洲、大洋洲的近200個華僑華人社團組織及500多位僑界知名人士建立了聯繫。

摺疊教育

2014年,安徽省有研究生培養單位21個,在學研究生46590人。普通高 校107所,普通本專科在校生108.1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不含技工學校)431所,在校生91.5萬人。普通高中694所,在校生120.1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1.9%,比上年上升1.9個百分點。初中2905所,在校生192.4萬人,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9.8%。小學10547所,在校生415.1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8%。各級各類成人學校畢業生98.4萬人。

交通

摺疊公路

安徽自民國9年(1920年)最早的商辦公路——泗縣至五河和民國11年(1922年)第一條官辦公路——安慶至集賢關建成通車後,至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公路里程達到5731公里。

1949~1952年,全省通車公路里程恢復達5055.8公里,路況也有所改善。1957年10月,潛山通往嶽西的公路竣工,全省實現縣縣通汽車,通車裡程達到8328公里。

1964年5月建成全省第一條渣油路面——合(肥)安(慶)路合肥至舒城段(4k~50k)長50公里。

1985年開始,進一步對以合肥為中心,通往16個地市的18條幹線公路計1793.7公里進行拓寬改造,至1987年已完成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浦(口)、合(肥)蚌(埠)、蚌(埠)阜(陽)、蚌(埠)宿(縣)、蕪(湖)寧(南京)等路的全部或部分路段,計達533公里。1987年全省通車裡程達28581公里,晴雨通車裡程達25629公里,佔總里程86.67%。

至2012年,公路客車營運班線14857條,其中跨省班線1714條,跨區班線2567條,總營運里程271.692萬公里。

截止2014年末,全省高速公路達3752公里、一級公路達2623公里。

摺疊鐵路

安徽省內的鐵路自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建蕪湖至廣德鐵路時起,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商辦安徽省鐵路有限公司成立,議定招收股本銀400萬兩修建蕪湖至景德鎮鐵路,僅完成蕪湖至灣32公里鐵路路基和橋涵,因資金缺乏而停建,這是省內最早修建而未完成的鐵路。

20世紀30年代,商辦江南鐵路公司和南京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為開發皖南交通和淮南煤炭資源,分別修建了江南鐵路(南京至宣城孫家埠)和淮南鐵路。

至1949年10月1日,共修築鐵路696.1公里。

1976~1987年,津浦、隴海雙線和淮南部分雙線相繼建成,蚌埠東區段站和淮南西編組站先後建成投產,蕪湖樞紐蕪湖東編組站部分交付使用,皖贛(火龍崗至貴溪)、阜淮(阜陽至淮南)鐵路相繼建成。至1987年,省內鐵路有跨省的津浦、隴海、寧蕪、皖贛、長牛、符夾鐵路和省內的淮南、水蚌、蕪銅、青阜、阜淮、淮張和在建的商阜13條線路,運營里程1537.7公里,正線延展長度2038.3公里。

截至2015年9月,安徽省主要鐵路線:京滬線、隴海線、京九線、青阜線、阜淮線、阜六線、淮南線、宣杭線、皖贛線、寧西線、寧銅線、滬蓉線、銅九鐵路、合九鐵路等。已建成通車高鐵線路:京滬高鐵、合福高鐵、合寧客運專線、合武客運專線,寧安客運專線。正在建設的高鐵線路:鄭徐高鐵、商合杭高鐵、鄭合客運專線、合安九客運專線、蕭淮客運聯絡線。電氣化改造線路:蕪湖至杭州鐵路、皖贛鐵路、寧蕪銅鐵路、符夾鐵路。

摺疊水路

安徽水運條件優越,長江淮河兩大川流橫貫省境,天然地將全省劃分為淮北、江淮之間和江南三個自然區。全省水域面積廣闊,大小河流有300多條,總長度約1.5萬多公里,通聯全省81%的市、縣,能與9個省市相通。


用戶70720965120


不僅僅安徽,為何四川簡稱“川”而不是“蜀”?湖北簡稱“鄂”而不是“楚”?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浙江簡稱“浙”而不是“越”?

安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但地處南北交匯的安徽是個非常特殊的省份,南北文化交匯在這裡,古代的安徽徽文化興盛,徽商盛極一時,而徽文化與敦煌、青藏文化同尊,徽派建築自成一派,徽菜名列八大菜系之一。怎麼看,“徽”比“皖”更加有底蘊氣派,那為何安徽的簡稱還是皖而不是徽呢?

第一,“徽”並非安徽獨有,“皖”卻是

安徽的南北差異非常巨大,而“徽文化”與安徽北部幾乎沒什麼關係,同時另一方面,徽文化的地域範圍已經超出了安徽。古徽州還包括如今的江西婺源,浙江西部與徽文化的地域交錯也相當多。

打個比方,在文化概念上,“安徽菜”與“徽菜”並非一樣。徽菜指的是皖南的飲食,而安徽菜包括了徽菜,還有沿江、沿淮地區的飲食風俗。

起源於安慶地區的“皖”,那麼是真正安徽所獨有的概念。春秋時代有古皖國,當年的安徽境內還有皖山與皖水。

第二,“皖”並不遜色於“徽”

很多人認為皖沒有徽好聽,的確如此,澹奕也認為徽更加優雅動聽。不過“皖”其實還是挺好的,皖在漢語中意思就是光明燦爛、美好的意思。



清朝時代,康熙皇帝玄燁將江南省一分為二,東不為江蘇省,西部為安徽省,因安慶府、徽州府而得名。而當年安徽的省府就地處安慶,所以將“皖”定為簡稱也就名正言順了。

其實各省的簡稱都有其一定的歷史含義與現實意義,並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講的清楚的。比如江蘇省的簡稱“蘇”,並非是說蘇州府,而是“蘇”,意思是魚米之鄉。“徽”與“皖”都是美好光明的意思,不過綜合現實原因,最終還是選擇了“皖”。


澹奕


公元一六六七年江南省劃為安徽江蘇兩省,安徽地名均來自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安徽省會一直在沿江下游的安慶市,安慶市境內(潛山)有天柱山,天柱山古時叫皖山,又叫皖公山安徽簡稱為皖均來自於此。一九五二年安徽省會從安慶遷入合肥,而安徽簡稱皖一直引用到今。(本人觀點,僅供參考)。安慶振風塔迎江寺,潛山風光。








戀愛婚姻家庭道德驛站


很簡單。

在建國之前,幾百年的時間裡。安徽的中心大部分在安慶,而安慶也是安徽的省會。

而安慶最核心的文化之一就是古皖國。其在很多程度上都以皖為核心字眼。

安徽當時最著名的山並非今天的安徽,而是坐落在安慶的天柱山。漢武帝時期封為南嶽,僅此於泰山。

而天柱山又稱皖山。

所以在安慶為省會的時間裡,皖的字眼已經升入人心。


老貓愛搞機


安徽成立時 第一個省會是安慶 安慶古稱皖 所以就安徽就簡稱皖 要是第一個省會是徽州 那就應該稱徽了 第一個省會幸好不是合肥 要不安徽就要簡稱肥了 這也太難聽了


博浪的水手


安徽人會吃,所以簡稱碗!


陽光普照166411927


歷史沿革而已,題主沒有聽說過皖?怕是你的歷史地理都是數學老師教的吧?“皖南事變”總該知道吧?

多說一句,其實之所以叫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安徽的歷史政治經濟中心長期在安慶一代,安慶是皖文化的中心,故而也就把皖作為安徽的簡稱了。


春秋雕龍


皖,有白完的意思,知道什麼是白完嗎?就是不給錢,徽與晦同音不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