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

昆明 | 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

“落日時分,當中國的城市從北方的平原上開始,一座一座沉入黑暗之後,南方高原之上的昆明依然處於白晝的光芒中。這座古老的城邦接近太陽,陽光要在中國大多數都市都淪入黑暗之後,才從這個城市暗下去。因此這個城市永遠有金色的黃昏,光輝的街道。”

文|老布


走在昆明的街頭,不知不覺就放慢了腳步。

今天的昆明咋一看很難看出它深處遙遠西南的屬性,因為這裡高樓林立,各種交通也都非常便利,儼然一座大都會。只有當冬日裡的暖陽火辣辣地烤在背上的時候,你才能感覺到,這是被稱作“春城”的雲南省會昆明。

昆明 | 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

這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慢之城。唯有行走才能發現它的魅力。和中國絕大多數的城市一樣,昆明也有長著差不多模樣的高樓大廈,不同的是,這裡的現代建築和年代久遠的居民樓,以及年代更加久遠的歷史遺蹟沒有明顯的界限,它們之間就像長在一起一樣自然和諧。樓棟都不高,甚至還沒有行道樹高,樓與樓的間距也合理,陽光可以輕易地越過樓棟的房頂投入街道之中。走在馬路上,隨處可以看見扎堆曬太陽的人群。他們或者是街坊鄰里,碰上了聊兩句家常,嗑三粒瓜子;或者是附近餐館的廚子和服務員,趁著閒暇溜出來抽兩口煙,聊聊誰的八卦。

在昆明,你永遠別想跟上這座城裡人的“節奏”。當你加快步伐趕往目的地時,昆明人的姿態永遠是不疾不徐的,碰到滇記牌坊拈幾份燒餌塊,遇見老店茶館泡一壺普洱茶。這時你再回頭,才發現自己雖然比行人走得都快都遠,但卻敗給了城市生活的“節奏”。

昆明 | 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

文章開頭引用的那段話來自詩人于堅,他曾為這座城市準確號過脈,得出的結論是:這是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昆明人有一種“有的是時間來把生活精雕細刻”的勁兒。

沒有嚴冬,也沒有酷暑,溫和的天氣與和煦的藍天似乎註定要將這裡的生活帶入純粹的慢節奏。外地人知道昆明的慢,大部分是從翠湖公園的西伯利亞紅嘴鷗開始的,喜歡“喂鳥賞湖”的昆明人的確習慣了慵懶時光,個個都成了“家鄉寶”。在陽光雕刻的生活裡,過日子是昆明人的重頭戲,“烤太陽,吃茶,衝殼子(聊天)”是昆明人最感興趣的三件事。在昆明的花宴館裡吃一頓鮮花宴,你才知道蘆薈、茉莉、三七、玫瑰、荷花原來都可以入菜,欣欣然吃盡春花秋月。

昆明 | 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

于堅認為,是西南聯大教會了這座城市如何詩意地生活。上世紀30年代末,因為抗戰,北大、清華和南開三所高校並校,先遷到長沙,之後再遷至昆明,這就是現在雲南師範大學的前身,大師雲集的西南聯大。聞一多、朱自清、錢穆、沈從文等名家從北方來到昆明,豁然開朗,視之為天堂。在西南聯大的紀念館裡,有一面院士牆,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拼起來幾乎就是近代中國知識界的全部版圖。

昆明 | 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

從雲南師範大學出來,沿著文化巷向南,走過三個街口,便是文林街。東至翠湖北路與青雲街交接處,西抵東風西路北口,明清時因地經鄉試場所貢院(今雲南大學內),考生多經此街,取“文人如林”之意而得名。從名字和歷史來臆想,或許那時的文林街街旁就應該是酒肆林立之地,來自雲南各地的才子會聚於此,少不了喝酒、吟詩、作對之類的風雅之舉。

汪曾祺就經常在文林街泡茶館。在文林街一帶居住過的,還有時任西南聯大教授的錢鍾書、沈從文、羅廷光,雲南經正書院的掌堂陳榮昌,全國經濟特科狀元袁嘉穀等,老舍、金嶽霖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沈從文的邀請下造訪,在一座小樓裡談論著小說、戲劇和哲學。

昆明 | 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

曾經佈滿文林街的茶館已然不見,如今的文林街遍佈的是書店、咖啡店、西餐廳、洋酒吧等,這算是從空間上承繼了茶館的功能,也算是一種適應時代的變化吧。

雖然西南聯大早已成為歷史,但它存在過,並與這座城市發生了深層次的關係。這種閒情逸致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融入了這個片區。如今,毗鄰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師大的文林街、文化巷早已成為昆明的一張文化名片,它們對於昆明的重要性,等同於798、三里屯之於北京,在這裡,能感受到這座城市青春的一面和滿滿的文藝氣息。

昆明 | 一座無比緩慢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