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改變了福建-探尋閩王的足跡

唐朝末年,時局動盪。當時,把持壽州光州的是一個名為王緒的人。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他選擇投靠當時位於淮河北岸的秦宗權。然而,秦宗權倚靠自己的勢力不斷勒索王緒,最終不堪其擾的王緒選擇帶著人馬一路向南,於光啟元年進入福建。由於王緒疑神疑鬼,濫殺無辜,最終被以王潮為首的手下殺死。王潮攻佔泉州,而後派其弟王審知攻打福州,從此執掌福建。王潮死後,由審知繼其位。光華元年十月他被授予本軍節度使,天祐元年四月封琅琊王。梁開平三年三月封閩王。他在位二十九年,死後諡號為忠懿。龍啟初,追諡昭武孝皇帝,廟號太祖,陵曰宣陵。

今年是閩王入閩1134週年,一千多年過去的今天,人們仍不忘紀念他,因為他的到來,改變了福建。

一、 移民增加人口

與王審知一同入閩的將士,多為光州、壽州人士。這些將士融入到當地,他們多陳、王、林等姓氏,而這些姓氏之後也成為了福建的大姓。

二、 整肅吏治,輕徭薄賦

唐末福建吏治腐敗,大小官吏魚肉百姓,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王審知與其兄掌權時期,注重整肅吏治,並以身作則。

王審知本人十分節儉,自己的府邸都十分簡陋。在徵收賦稅上,他取消了附加稅,並把徭役安排在農閒時間。唐末對於商人徵收重稅,而他們採取寬商政策,大大促進了福建商業的發展,並利用福建沿海的優勢改良港口,發展海洋貿易。據傳,一日,黃岐一帶電閃雷鳴,礁石崩裂,形成了一個天然港口,人們認為是王審知的德行感動了上天,後被賜名為甘棠港。

三、 深溝壁壘 保境安民

設有軍隊駐守,保持戰鬥力,在和平時開墾農田,在要塞修築戰備工事,如浦城的西沿山。

沿海有海盜,王審知擁有戰艦千艘,常與海盜作戰,保障了人民的安全。

在王統治福建期間,福建境外炮火連天,而福建境內卻一片祥和,經濟得到了發展,他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閩王雖已離世,但福州城中留下了不少他的足跡。

一、 閩王祠

閩王祠,位於慶城路。這裡曾是王審知的故居。閩國被吳越國滅亡後,吳越國刺史錢昱,重修其故居,改造為廟宇祭祀他,稱忠懿閩王廟。元代時廟被毀,明萬曆二十九年奉旨重建,改稱閩王祠。北宋至清,五度重修。清末及民國初均重修。現內存唐碑一,宋碑二,明碑一,是珍貴的歷史文物。從宋代到清代,每年立春日,福州郡守就率領群僚到閩王祠祭拜閩王,並在祠前乞取一丸泥土捏製“春牛”,然後抬著“春牛”遊行各地發動春耕,即福州“迎春牛”風俗。

二、 藤山開閩王祠

藤山開閩王祠,位於下藤路與大坪路交叉路口東南側,建於明嘉靖年間。由於人為破壞,今只餘正面山牆和“履中蹈和”,“入孝出悌”兩塊匾額。

三、 閩王陵

閩王陵被稱為宣陵。宣陵現位於蓮花山下,起初他是與其夫人任氏葬於鳳池山,後唐同光四年改葬至蓮花山。明宣德年間,墓被盜,墓中所藏的王審知像以及玉帶、玻璃碗等均被盜走。蓮花山現在已變成風景區,乘車至森林公園步行即可達。

他,改變了福建-探尋閩王的足跡

閩王陵

他,改變了福建-探尋閩王的足跡

閩王陵

他,改變了福建-探尋閩王的足跡

閩王陵

人們為了紀念他,又在宣陵旁建起了閩王紀念祠。

他,改變了福建-探尋閩王的足跡

閩王紀念館大門

他,改變了福建-探尋閩王的足跡

閩王紀念館

他,改變了福建-探尋閩王的足跡

開閩三王神像

四、 檀越境閩王廟

位於倉山區上渡街道灰爐巷,為明代建築,廟供奉閩王。該廟具有一定典型性,為研究倉山區古代廟宇、宗教文化提供實物參考。

四、白塔

白塔,作為三山兩塔之一,現在已是福州的標誌性建築,它本是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所造。傳說在闢基時,發現一顆光芒四射的寶珠,所以取名“報恩定光多寶塔”,簡稱“定光塔”。可惜在明嘉靖十三年被雷火焚燬,只剩磚造塔心。嘉靖二十七年由鄉紳集資維修、重建,為遮掩雷火焚燒的黃黑色痕跡,塗以白灰,故俗稱白塔。

他,改變了福建-探尋閩王的足跡

白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