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關乎國運,為何劉備不帶諸葛亮和趙雲等猛將?

孫美斯


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在我們現在看來,夷陵之戰是一場極為重要的戰役。但實際上,在沒有開打之前,劉備並不以為這是一場能夠關乎國本的戰役。在他看來,這不過是一場蜀漢之爭,是一場他因為報復而發起的戰爭。也是因為他這樣的心理,導致他沒有重視這場戰爭,也沒有重視這一次和他對戰的敵人。既然這是一場他不放在眼中的戰鬥,他自然也就不屑派出他手上的大將們。



當年曹操去世以後,曹丕就當上了帝王。在劉備看來,曹丕這一個黃毛小兒,根本就不需要去重視。因此,劉備就藉著要為關羽復仇的名頭髮動了這一場夷陵之戰。許多人可能覺得,劉備只適合在後面當一位躲在帳後的王,而不是一位適合去到前面衝鋒的將。這其實也算是大家對他的一種誤解。劉備其實也算是一流的將軍,在帶兵打仗這一方面,他能力也還是算出色的。只是,平日裡大家更為關注他的其他才能,反而是忽略了他的軍事才能。



由於劉備的過度自信,外加他低估了對手,這就導致這一場夷陵之戰他慘敗了。最初,他以為這就是一場小規模的戰役,所以帶去的人手也不多。身邊的大將,可能也就張飛有名一點。但這場戰爭中,張飛被殺了。這一下子,軍心直接亂了,而後,劉備的大軍就被打得節節敗退。最後,他們全軍覆沒,而劉備僥倖逃脫。這一場戰役也是讓劉備懊惱不已,甚至因此而開始鬱鬱寡歡。因為這場戰役的失敗給了他很大打擊,沒多久他就去世了。


其實在開戰之前,諸葛亮,趙雲就曾經多次的勸劉備,告訴他這並不是開戰的時機。但那時候,劉備心中有著極大的恨意,他的好兄弟關羽被殺,他現在就一心想要報仇。再者來說,他覺得曹丕這類小兒,能力肯定並不怎麼出眾。趁著他現在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想要趕緊去滅他的威風。他之所以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人都持反對意見。劉備也是硬氣,你們不願意去,那我就不帶你們去。所以說,這兩個人最後都沒有被劉備帶去戰場。



那不帶諸葛亮和趙雲,馬超,魏延這些人應該可以帶吧?但是馬超和劉備的私交併不算好,他認為這是一場關於他想為兄弟報仇的私戰,所以也沒有必要將馬超牽扯進來,因此也就沒有帶他。而他不帶魏延,是因為他現在忙不過來。當初,劉備將漢中打下來後,就得派將領去鎮守,那時候他考慮到了兩個人,一個是魏延,一個是張飛。但思考了很久以後,他認為張飛比較孤傲,和士兵們打不成一片。這樣放任他一個人去鎮守漢中,怕到時候軍心不齊,因此他選擇派魏延過去。所以,他出戰的時候,魏延正在守著漢中,自然就沒有辦法和他一起去。故而最後他上戰場之時,身邊就跟了一位張飛。


紫禁公子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不帶諸葛亮、趙雲等?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穩固後方

益州的政治體系非常複雜,而蜀漢又是外來政權。劉備禦駕親征在外,益州方面就必須要有自己極度信任的嫡系坐鎮益州,以防有變。諸葛亮和趙雲一文一武分別掌管朝政和成都護衛工作,穩定益州局勢,才能讓劉備毫無後顧之憂的在外作戰。

第二:專業能力

諸葛亮的專業能力是政治管理,自諸葛亮跟隨劉備直到劉備去世之間,諸葛亮一直都是負責後方,劉備負責前線【二人配合的很好,效果也很好】所以就專業能力來看,諸葛亮更適合做鎮後方。趙雲的專業項目是護衛保鏢工作,而此時的趙雲的保護對象就是成都、是諸葛亮,因為益州萬一有人不買賬要強行發動叛亂,這時候諸葛亮是沒用的,就必須要趙雲才行【這也是合理發揮此二人的專業能力互相配合以穩固後方】



第三:防禦曹魏

除了諸葛亮和趙雲以外,還有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嫡系人物也沒有隨劉備出征,那就是魏延,而魏延要做的就是鎮守漢中,以防曹魏突然用兵。


第四:提拔新人

跟隨劉備的兄弟們都死的死,老的老,劉備此時就需要通過戰爭多給年輕人立功機會【就好像當年劉備入川帶著黃忠、魏延等新人去一樣】


左將軍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不帶上諸葛亮與趙雲呢?

第一,諸葛亮與趙雲都是反對與東吳開戰的;第二,諸葛亮與東吳重臣諸葛瑾是兄弟,劉備也不想讓諸葛亮難做人。

下面我仔細說說。

先說趙雲。

關羽死後,劉備日思夜想的,便是為老弟報仇,重新奪回荊州。這個戰略遭到趙雲的極力反對,他力諫道:“國之奸賊乃曹操而不是孫權,若先把魏國給滅了,孫權不戰自降。現在曹操死了,他的兒子曹丕篡奪皇位,我們當抓住機會,順應民心,發兵奪取關中,佔據黃河、渭河上流,討伐凶逆,關東義師必然要紛紛響應,迎接我們這支正義之師。如今陛下置曹魏於不顧,先與孫權開戰,戰爭一起,短時間內是不能結束的,這不是上策。”

既然劉備繼承漢室大統,理應以消滅篡位奪權的曹魏為首要任務,豈能因一己之私壞了大事呢?

這些話,劉備根本聽不進去。雖然當了皇帝,他還是殘留著當年的江湖義氣,自己的結義弟兄關羽的大仇不報,自己怎麼當人家老大呢?

不僅官員們反對北伐,連平民百姓也反對。當時有個平民名叫秦宓上書皇帝劉備,稱“天時不利,東征肯定無功。”劉備大怒,把他抓起來關到監獄裡,後來氣稍消才將其釋放。與秦宓的遭遇相比,劉備對趙雲算是很客氣了,但出征就沒趙雲的份了。

再來說說諸葛亮。

諸葛亮有沒有當面反對劉備伐吳呢?這個史書沒有明說。但他心裡肯定是反對的。

在諸葛亮看來,能夠勸阻劉備的只有一個人,只是此人已經死了。這個人就是法正。劉備能奪得益州,法正是第一功臣,可惜他在劉備稱帝前一年去世了。法正性情耿直,好惡分明,有智慧,有謀略,後來諸葛亮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

為什麼諸葛亮認為法正可以勸阻劉備,自己卻不行呢?因為他有自己的顧慮:自己的老哥諸葛瑾是東吳重臣,若是勸劉備不要攻吳,不免會被人懷疑別有用心;況且這個時候劉備被複仇的念頭衝昏了頭腦,沒有理智可言,就算勸也是白勸。

當時孫權並不想與劉備開戰。他知道自己殺了關羽,劉備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但仍抱著一絲希望,派諸葛瑾與蜀漢交涉。

我在很多關於孫權的問答裡,都說孫權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在外交上非常厲害。他為什麼要派諸葛瑾去呢?首先,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鑑於諸葛亮在蜀國的特殊地位,劉備也得給他點薄面。其次,讓諸葛瑾出面,劉備也不能不提防著諸葛亮。憑什麼諸葛亮只能跟你劉備混,若是孫權開出同樣的條件,為什麼不能跟孫權混呢?

在諸葛瑾前往蜀營談判時,發生了個小插曲。有人造謠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心懷異志,表面上與劉備議和,暗地裡卻打算投降劉備。對此,孫權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與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會負我的,就如同我不會負他一樣。”

既然東吳有人造謠中傷諸葛瑾,那麼蜀國肯定同樣有人會造謠中傷諸葛亮。即便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不亞於孫權對諸葛瑾的信任,出於周全的考慮,他也不願意帶上諸葛亮,讓他與自己哥哥有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這其實也是黑老大出身的劉備,對部下的一種關懷。


君山話史


誠邀,首先說說劉備為什麼不帶趙雲。當時趙雲是力主不要和東吳開展。這是基於他對整個戰局的考慮,而當時荊州方面的官員和將士基本上都是反對的。反而那些益州本土的人,卻沒有什麼反對,於是劉備帶著黃權等益州本土將領開赴東吳戰場。而那些反對劉備開戰的將領基本上沒有帶,主要還是怕影響軍心吧。

再來說說為什麼不帶諸葛亮,我們知道,劉備從一開始就沒認為諸葛亮是一個軍事統帥,所以始終是將諸葛亮當成了政治家和外交家來培養。即使諸葛亮去了,在行軍打仗方面,估計幫不了什麼忙,就是幫了,可能諸葛亮和劉備還會產生爭執,影響劉備統帥大軍,所以從行軍打仗的角度,沒有帶諸葛亮。


再來說說朝中格局,要知道當時劉備才稱帝,益州本土派和荊州派,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就能夠融合,此時還需要有強力大臣來確保朝廷安全,諸葛亮自然是當仁不讓之選,要不然今後也不會將諸葛亮作為託孤大臣了。所以為了朝廷穩定,需要諸葛亮鎮守後方,同時還能夠為劉備更好的籌措糧草,不會讓劉備孤軍深入險境。

最後,畢竟諸葛亮和諸葛瑾是一對親兄弟,劉備可能為了防止流言,導致諸葛亮在朝中的權威下降,所以也沒有帶諸葛亮。由此可見,劉備不帶他們,也是有自己的苦衷!


古今趣事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的工作一直是後勤,收個稅、徵個糧、招兵買馬、管理一下地方事務,他不是劉備的軍事參謀。三國時的軍事參謀是謀主,而不是軍師,劉備的主要軍事參謀是龐統、法正。趙雲一直是保鏢,護衛劉備家屬的衛隊長,只在劉備奪西川時,與諸葛亮走水路押運糧草,登陸後,才第一次獨立統兵作戰,因為他反對劉備南征東吳,劉備把他放在後面押運糧草,當後方支援。蜀漢西北,有馬超、馬岱兄弟,利用馬氏在西涼的威望,足以震懾羌人,還能以羌兵協防漢中;漢中有魏延據守,不懼曹魏;趙雲在江州以為劉備後援,實際上是取代了張飛的位置,成為一方主將,但劉備死後,諸葛亮以防禦東吳為名,把劉備託孤掌兵權的李嚴留在江州,趙雲又失去了主將的地位。不過諸葛亮的目的,實際上是讓李嚴脫離蜀漢的政治中心,令其孤立,不能行使與自己共掌國事的託孤大權,然後逐漸削奪李嚴兵權,至其平南中時,李嚴己被諸葛亮架空,有名無權。


沉140769451


北邊還有強敵呢,總要留兩個鎮得住的人來守家吧,袁紹打董卓不也沒帶顏文二將,導致一個華雄都幹不過


18年前君何愧


首先,諸葛亮和趙雲都反對劉備打孫權,劉備怕他們跟隨會影響伐吳的軍心。

其次,劉備需要諸葛亮和趙雲坐鎮成都防止意外情況發生,畢竟劉禪還小,而且蜀國面臨巨大的內外壓力。

再則,劉備不要諸葛亮和趙雲跟隨,其實就是在保住吳蜀恢復聯盟的希望,他們兩人一直維護聯盟,如果強行把他們帶上,不但他們自身有戰場上的危險,到時,連恢復聯盟的可能性都沒有了。


羽書遲


夷陵之戰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師東進,向東吳開戰。結果是東吳勝,劉備損兵折將七萬人,從此元氣大傷。作為一個皇帝,沒有搞清楚朋友和敵人的關係,敵人虎視眈眈。劉備卻向曾經聯合抗曹的東吳發動戰爭,豈有不敗之理。諸葛亮並不希望劉備打東吳,因為無論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角度考慮,都不能打東吳。打東吳的結果是讓蜀國實力下降,難以和魏國抗橫。所以義氣優先的劉備只有順其自然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必須搞清楚。


張越智872


此戰大敗與天數有關,劉備本是梟雄,但意氣用事已壓倒他的英雄氣屬反常。二皇權已盡,更有洪福的阿斗上來要,必須保證他四十年君臨天下。三具有政治遠見和彼具預算框架的趙雲孔明反對實屬出兵不利。有此三聯單焉會打勝仗呢?順利完成平穩交接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