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上的綠色新思路

2017年5月14日,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我們要踐行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生態環保合作,建設生態文明,共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隨著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合作正不斷向縱深發展。

從共飲一江水到共建水電站

綿延萬里的瀾滄江-湄公河,自巍峨的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一路向南,穿越雲貴高原的崇山峻嶺,奔騰在遼闊的中南半島,哺育著流域內的億萬民眾。自古以來,生活在湄公河兩岸的中老兩國人民共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南歐江,是湄公河左岸老撾境內最大的一條支流,河流自北向南,在琅勃拉邦市附近匯入湄公河,流域面積 2.56 萬平方公里,河道全長 475 千米,天然落差約 430 米,水能指標優良,是老撾政府極力推進開發的水能資源基地之一。


“一帶一路”上的綠色新思路

▲ 南歐江四級電站為當地改擴建公路約4公里,改變了揚塵泥濘的交通情況,改善了社區交通環境。

“中老兩國山水相連,毗鄰而居,老撾水電資源豐富,在推進區域電力一體化,把老撾建成‘東南亞蓄電池’的設想,與中國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不謀而合。南歐江梯級水電站項目的品牌效應對加強中國與東盟的互聯互通、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義。” 2008年,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建)正在老撾境內的南汀(Nam Ting)河上建設施工南俄5(Nam Ngum 5)水電站,本蓬•格薩達薩(Bounpong Ketsadasak)也在彼時從老撾國家電力公司(Electricite Du Laos, EDL)加入中國電建,十年時間轉瞬即逝,從南俄5水電站到南歐江梯級水電站,從參與移民搬遷,到負責電力營銷,儼然一名中國電建老員工。

“南歐江梯級水電站是中資企業首個海外全流域整體投資開發的建設-經營-轉讓BOT(Build-Operate-Transfer)項目,公司為其量身定做了‘一庫七站’的設計方案,可減少將近一半的淹沒區域,以最少的移民搬遷、最少的耕地和林地淹沒損失,統一調配七級水能資源進行發電,南歐江的發電能力也將不受水電豐枯季節的影響”本蓬•格薩達薩介紹說。

綠絲路上的“七明珠”

“東南亞蓄電池”和“水電富國”是老撾政府提出的國家戰略,它吸引了來自中國和泰國、馬來西亞、法國、日本等國的電力企業。在諸多表現不俗的中方、老方和第三國水電企業中,老撾政府最終將全流域開發權交給中國電建。

中方不是沒有遇到競爭對手。早在 1995 年,有企業以“高壩大庫”對南歐江進行過規劃,優點為裝機容量較高、管理簡單,但勢必造成大規模的淹沒、搬遷和環境破壞。2005 年,中國電建開始跟進南歐江項目,利用水電設計規劃的優勢,提出“一庫七級”方案並儘量降低壩高,在兼顧經濟效益的同時減少移民搬遷和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最終,將“綠色生態”放在第一位的“一庫七級”兩期開發方案獲得了老撾政府的青睞。


“一帶一路”上的綠色新思路

▲ 中國電建全產業鏈一體化投資開發的老撾南歐江”一庫七級“梯級電站總裝機127.2萬千瓦。圖為南歐江一級電站在建面貌,電站裝機18萬千瓦,預計2019年底首臺機組發電,2020年8月全部完工。

13號公路在老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老撾南北交通主幹線公路。由於南歐江一級電站距離世界著名旅遊城市琅勃拉邦僅45公里,並且13號公路經過電站右壩路肩,途經一級電站的人員特別多,因此老撾政府對電站建設的綠色環保要求非常高。

為此,中國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被滲透到施工中的每一項工藝、每一個細節當中。在環保方面,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非主體工程零破壞,以保留原狀生態為前提;二是砂石系統粉塵零上揚,設備全封閉,砂石系統外看不見任何粉塵;三是生產汙水零排放,對所有的施工用水採用3級沉澱、5個排放池回收和循環再利用。同時,在生活用水設施的每一個關鍵部位都安裝了水質分解器和淨化系統裝置。

南歐江項目在環境保護方面的寶貴經驗還不止於此。中國電建項目部還編制了環評報告,嚴格執行中老兩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及特許經營協議中環境責任條款,按照國際國內標準“就高原則”執行環保標準。


“一帶一路”上的綠色新思路

▲ 老撾總理通倫•西蘇里2017年11月視察南歐江一級電站建設情況。

與南歐江水電站同期施工的另一個大型水電站項目,是位於老撾賽松本省的南湃水電站,被老撾能礦部部長康瑪尼•英吉拉稱讚為“老撾的重大民生工程”,對老撾經濟中心地帶提供了穩定的電力保障。

屬地化管理使南湃水電站項目積極帶動本地就業,也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目前,中、老方員工比例為1:2,預計未來人員本土化率達將達到70%以上,將有越來越多的老方員工出現在重要管理崗位上。

移民也是環保大工程

工程建設要重視環保理念,移民工程更要落實環保理念。

在南歐江二級水電站附近的哈克村,本蓬•格薩達薩回憶起移民安置工程的成果如數家珍:“庫區的村民們不僅從村裡原來低矮簡陋的棚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移民新村,中國電建還修建了學校、醫務室、村公所、市場,以及移民開展宗教活動的寺廟。啟動了‘生計恢復’工程,修建了12公里的機耕路,教導村民科學種植咖啡,還給予移民口糧補助,幫助移民順利度過過渡期。公司還資助當地優秀學生前往中國武漢大學留學深造。”


“一帶一路”上的綠色新思路

▲ 中國電建南歐江二級電站建設的移民新村-哈克村面貌。

在移民安置和生態恢復過程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就是國際組織。2016 年 9 月,來自美國、泰國、中國的國際河流組織(International Rivers)的代表選取了南歐江六級電站作為實例,重點對其環境保護、移民安置、社區發展、利益分享等問題進行了現場考察和調研。

國際河流組織中國項目主任簡頌芬就提出了一個犀利的問題:水電站公司進行拆遷安置的時候,往往會承諾提供一些工作機會,但其實當地居民根本不用為了生存去做這樣的工作。

針對國際組織的關注,南歐江水電站一期項目負責人宋會紅的回答很坦然:“從不同角度,建電站有利有弊,我們彼此要有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建設過程肯定會對河道的環境有所改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們需要最大力度地從資金、技術上降低破壞,盡最大能力保護它。與其對國際組織遮遮掩掩,不利於中國企業的形象;不如開放給他們看,實際上我們也是這麼做的。”

開放的溝通和交流讓專家們直觀而真切地感受了水庫內環境、生態以及移民安置的實際效果,庫區水質保持、兩岸植被保護、移民生活條件改善等均實現了預期目標,獲得了國際河流組織的認可。

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分享綠色發展經驗,南歐江梯級水電站項目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8年年會上,中方已宣佈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旨在推動以綠色建設貫通“一帶一路”成為國際共識和共同行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前已有80多家機構確定成為聯盟的合作伙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以及全球對綠色發展理念的普遍認可,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所蘊藏的巨大需求和發展潛力必將逐步釋放。

(本刊記者 周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