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人情往來”真的合理嗎?

莊立勝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農村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個村落裡,這就形成了一個大家庭,對於農村人來說人情面子比較重要,他家有事,你去幫忙,你家要有事情,他也來,這都是積攢下來的人情,面子也是一方面,都是互相幫助才能獲得的,不是說今天我得病了,你不來看我,趕明你有事我也不去,這就是打臉了,互相幫助才是真的。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人情往來”是農村人滿滿的愛心所致。鄰居二婆不小心摔倒了,從醫院做手術回來,這幾天,家裡的客人絡繹不絕,村裡的鄉黨一波有一波的提著雞蛋去看望二婆,不說提的禮物好與壞,這都是農人滿滿的愛心,是對在病中老人孤寂的心裡有些安慰,使其心情好起來,身體康復的快。農村的人情往來比較多,不管大的事還是小的事都會趕人情,總之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紅事隨份子。

農村基本每個家庭都有孩子結婚娶嫁,農村人都會過去行情,一來表是祝賀,二來給主家一些幫襯,過去農村人的溫飽還沒解決,農村人行禮就是買被面或布,現在農村人都行的錢,因為錢比較實惠,可以給主人家經濟給予一些幫助,原來就是五塊十塊,現在就是50元或100元,個人根據自家的條件決定的,禮輕人意重。

二,白事到。

農村規矩:紅事叫,白事到,農村人都知道這個理,家裡有了白事,孝子孝孫媳婦閨女的,都不迎客不送客,守在靈前哭喪,答謝來弔唁磕頭的親朋好友。白事有家族或村裡專門的主事人,安排埋葬事宜,在農村,紅事你可以有事不去,但有了白事,不只是村裡人趕去幫忙,在外工作的年輕人,聽到消息也是放下一切往老家趕,送老人一程,讓老人走得風風光光。這也是農村人濃濃的鄉情。

三,喜事隨份子。

現在農村喜事多多,家裡添丁,孩子考上學,家裡喬遷新居,家裡買新車了,等等,只要是喜事,農村人都前來祝賀,沾沾喜,湊湊熱鬧,幫辦忙,這是人之常情。農村就紅白喜事,這三大事,基本家家都要經歷,農村人就遵從禮尚往來,這是老輩人留下的規矩,一直傳承下來,感覺鄰里情很濃。

四,農村人家裡出現突發事情就要趕人情。

農村人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誰家沒有個過不去的坎兒,農村老人生病住院了,發生車禍等,不開心的大事,農村人都會提些禮品去家中看望,以表自己的愛心,對困境中的人在心靈上給予安慰,如果你不去看望,村人就覺得你不懂人情世故,瓜利己,就沒人願意和你打交道。

總之,農村人情往來,是農村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有些地方就攀比比較嚴重,這樣的風氣就不好了,就失去了禮尚往來的本意呢?你是怎麼看得呢?

條友們,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我們留言評論區恭候。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鄉村關中


人情往來在農村是一種風俗習慣,也是增加鄰里感情的一種方式。我來說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婆婆現在已經八十歲了,前年公公去世了,我們子女都想接她到自己家裡住,冬天天冷,讓她到有暖氣的樓房住,但是她說啥也不來,一定要住在自己的平房裡,平房有暖炕,也挺暖和的,只是感覺她太孤單了。我們拗不過她,只能每到週末回家看望,沒想到婆婆過得很開心,鄰居幾個大嫂經常過去照顧她,垃圾滿了偷著就給倒了,做的好吃的都送過去給她吃,我婆婆喜歡喝茶,經常召集她們一起去家裡喝,偶爾我婆婆也去她們家喝。聊聊天拉拉家常,過得很充實。我們回家看到這種情景非常感動,感覺民風樸素,我們給老人做的菜也送一些給鄰居,過年捎瓶酒給大哥們喝,從心裡為有這樣的鄰里感情而高興。有這樣的好鄰居,我們也對老人放心了。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遠親不如近鄰嘛!

我也是第一次邀請回答,可能跑題了,哈哈!主要是說說我的真實感受。請大家見諒!


遇見幸福與你同行


人情往來,在農村我認為是流傳了幾輩子了,即然有這麼久了,那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可隨著現在的發展現在的人情往來變味了,現在不管是過年走親戚,還是祝壽,都是直接一個紅包,而且是攀比紅包大小

在我小的時候,走親戚或者有什麼親戚生日,不做酒席那種,會帶一塊肉,或者一條魚,或者豆腐什麼的。因為在農村離街道遠,突然來個客家裡又沒準備,自己帶了就減少了主家的麻煩。這個現在我媽媽他們這輩去長輩家有時也會帶。雖然現在方便了家家有冰箱。這也是人情往來。

再說做壽。在農村現在做壽酒席都是包給人做,主家就給錢就行了,走人情也是二手空空直接給個紅包,在以前人情往來很少給錢,親一點的比如生日就會有布料,最主要的是會做壽桃,包子在酒席上分給來祝壽的人,一般鄰居或者一包雞蛋。或者一塊肉。這種人情往來挺好。可現在的一拿就幾百幾千,消費的是錢不是人情了

水平有限,勿噴


農民哥5277


有社會就有人群,有人群必有往來,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而轉移的客觀存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與人交往的思維形式亦在發生變化。我歲晉耄耋,孩童時記得莊上人凡有婚喪嫁娶大事,多以物來交往,如婚事有送布匹丶字畫丶食品等物的;閨女出嫁叫添箱,你添一雙襪子,他添一條毛巾,或是梳妝品等;老人過壽則送匾丶壽帳丶字畫或食品等;喪事大都送獻禮(十個大饅頭)、水禮(八個大饅頭)上蓋一尺孝布,一或挽帳丶紙火等。解放後,這種鄉俗慢慢發生著變化,漸漸有了送禮幣的,但那時的禮幣很薄,僅伍毛錢,而且物丶幣都有,同時禮金不斷上升。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情來往已全成現金了。以往,孩子過滿月丶蓋房上樑是不下貼請客的,都是親朋們自覺前來祝賀,逐漸發展至滿月丶上樑下貼請客辦酒席。甚至,近些年掀起大操大辦之風。人是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社會前進的主要動力,人與人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這種交往是全社會性的,不只農村有,城市亦少不了,如果人與人互不往來,就不可能有社會的進步,更不可能有今天社會的繁榮昌盛。所以說,人與人的交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魏其江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人情往來,是維繫農村人際關係的一種辦法,存在了千百年,我確實沒有聽說過不合理。

第一,有來有往,禮尚往來,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在我國,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崇尚於有來有往、禮尚往來。

如果你老是拿著別人的好處,拿別人的東西,心安理得而沒有回報,再好的朋友最好的友情,也會慢慢變味。可能付出的朋友和親戚並不當回事,但在旁人看來,這叫不知趣。

農村之間互相走親戚走朋友,你拿東西給我,我回一點禮物給你,互相的東西價值可能不一樣,也不需要一樣,但這就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

第二,經常往來,互通有無,才彙集成濃濃的農村親情。這與城市人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記得有人說過城裡人的關係,同一棟樓,同一個樓梯,甚至是對面門,住了幾年居然都不知道對面鄰居住了誰?而農村這麼多年流傳下來的人情來往,透露出來的是濃濃的親情鄉情。

這種人情來往,有的是互相捧場辦酒席辦喜事,也有的是互相送點自家出產的土特產。比如我家種番薯收成了送給你家吃一點,你家的香蕉熟了拿點給我家小孩嚐嚐,東西不論貴賤,也不管多少,圖的是個心意。

第三,農村人之間的人情來往,在一些地方已經慢慢變味,助長了攀比之風。本來很普通的一種人情來往,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一些農村演變成為了一種攀比之風。

比如說結婚酒席,你請我我送禮金200元,我請你你又回禮金500,下次你再請我又增加到800,一來一往就變成了攀比了。這種已經變味的人情來往要不得,需要有關部門出面進行科學引導,否則就會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關於農村的人情來往,你還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呢?歡迎你也來留言交流,歡迎關注“桂農通”。


桂農通


農村,某某村,相對地域較小,村住穩定且長期,都是老少幾代的交流,交往,和融通。人是感情動物,有群體就有人情,同學情,戰友情等等,正常的人情走動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與國家暢導團結、友善、和諧、誠信等的二十四字治國理念相一致!

有疑問是因為被某些現象帶壞了,人和人總是不一樣,什麼老母豬下崽子也張羅酒席收份子錢的必競少數,有些是被放大了,再說可以不去,因為這麼做事的人不值交。磨不開面子硬著頭皮去就去了,別抱怨那也是你自己的選擇。

無論怎麼說正常的人情走動是合理,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單拿農村說事帶有明顯的歧視!!!


Mashuseng


讀了“關於農村人情禮”我覺得此文寫得很有真情實感。農村的人情禮逐年升高,就拿我的家鄉懷遠縣來說,現在一般的人情是100元。如果是沾親帶故就不低於200元。如果是同學或者乾親另當別論。以上是目前實實在在的行情,這樣的行情比國家統一規定的還整齊!一般人也都在想:人情禮還在攀比,高,高,高……高到像黃河一樣該怎麼辦呀?回想七十年代人情禮,0.5-1元很好了。八十年代過渡到5-10元。九十年代大躍進50-100元。進入2000年後100-200元。……十年一個節梯,彷彿有規律可尋啊!現在我個人認為,政府應該出手干涉了,降降人情溫了……


閆軍666



鄉村野食老王


在農村,人情往來還是可以的。現農村的人事也多了,不像我爺爺那輩,農閒季節,都要到親戚家耍上一段時間,那時還是走路,可現在有車了,稍微遠一點的親戚只有辦事的時候才走走,平常跟本就不來往。但那些只為收份子錢的人情往來我就相當反感。


秋楓紅葉46


沒有人情,哪有往來?城市有些人就是淡薄人情,所以來往越來越少,就連一些直系親屬都少有來往,你們覺得對嗎?

人情往來主要是紅白喜事的參與,這也是穩固親情的方法之一,何況人情是有來有去,合理的人情往來是沒有誰虧誰賺的說法,只要不過度攀比,那也就成為了親情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瞭解的社交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