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現在讀魯迅的書,過時了嗎?

藍色的憂傷253854556


魯迅先生是我國的一位文學巨匠,他開創了我國近代文學的先河,在文學寫作、文學科普、文學翻譯、美學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了貢獻,他一生中創作了數量眾多的作品,涉及面很廣,在中短篇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文體上都有建樹,是不可多得文學大師。

魯迅先生是近代文學的優秀代表,現在社會上有一種聲音,說魯迅先生的作品過時了,其實不然,我覺得魯迅先生的作品在當時對社會起到了鞭笞和警示作用,即便是現在他的作品沒有過時,仍然有著重要的作用。

具體原因有以下兩點。

1、魯迅先生的作品文學性很強,在寫作方法和技巧方面運用純熟,對於寫作者來說有很好的參考和學習價值。

魯迅先生的作品主題突出,個性鮮明,文學價值很高,這一點在他的很多名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的一篇優秀小說《故鄉》就是這樣。故鄉以第一人稱寫法描寫了“我”回家變賣家產,舉家搬遷的一段經歷,小說通過“我”一路的見聞和感受表現出了在時代的變遷中人的變化,以及時代對人潛移默化的改變,成功塑造了閏土這個人物形象,他是時代的代表,也是舊社會對勞苦大眾毒害的鮮明代表。

他的另一篇小說《一件小事》同樣具有很強的文學性。這篇小說篇幅很短,通過寥寥一千多字就表達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無論在什麼時代人都要有責任心和擔當,對於自己犯下的錯誤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是像“我”所認為的那樣置之不理。

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對現代文學起到了的啟蒙作用,對現在的寫作者來說同樣具有很好的啟迪。

2、魯迅先生的作品大都針砭時弊,帶有很強的批判性,這樣的寫法在當時來說很難得,現如今同樣有價值。

文學作品有很多功效性,可以歌功英雄人物的豐功偉績,可以描寫愛情的幸福美好,可以記述生活的點點滴滴,它的另外一個功能就是批判和揭露社會中存在的醜惡現象,喚醒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在這一點上魯迅先生做得相當好。

他的很多作品直指舊社會和舊勢力,通過他深刻的批判,將舊社會人吃人,舊社會對平民百姓的壓迫和毒害揭露出來,他扛起了一面與舊社會鬥爭的大旗,呼籲和號召民眾奮起反抗,共同推翻舊的社會制度,尋求新的光明。

魯迅先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可是在社會的各個階段總會有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存在各種各樣的弊端,寫作者和作家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對社會中的醜惡現象進行深刻的批判,使社會風氣得到淨化,使人們的生活狀態越來越好。魯迅先生的作品在這方面起到了表率。

因而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魯迅先生的作品並沒有過時,反倒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大家留言討論,發表不同看法。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三腳貓學功夫,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三腳貓學功夫


少年時,在我們教科書裡,總是有魯迅文章的存在,像是《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而且這些文章要求背誦,所以對於魯迅,孩子們大多是沒有好感的,但現在成年後,重新再看魯迅先生的書籍,才明白許多成長後才知曉的道理。

厭惡魯迅先生文章的,要麼是還在上學的年齡,整天待在教室學習,努力背誦考試要考的文章,要麼是被家中保護很好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他們不諳世事,所以不明白先生文章的深意。

他所寫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小角色,都是那個時代的縮影,但現在細細看著,現在的社會與那時又有什麼區別。

像是前幾個月的甘肅女孩跳樓事件,女孩心中飽受摧殘,她孤獨的坐在樓上,但對世間仍含有幾絲眷戀,但是樓下殘忍的“吃瓜群眾”,卻打碎了女孩最後的希望,這個事情不就是先生所說的“吃人”嗎。

願女孩安息。





還有一種,便是純粹發洩心中不滿的槓精、鍵盤俠,他們對生活不滿,所以厭惡一切。

最後一種,我不敢說。

但只要是成長的人,對於先生的文字就有很大的感悟。

十二   

不能想了。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著家務,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飯菜裡,暗暗給我們吃。  

我未必無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幾片肉,現在也輪到我自己,……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十三   

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   

救救孩子……

——魯迅《狂人日記》

正如魯迅先生的經歷,棄醫從文,因為他要醫治的,不是人們的身體,而是他們的靈魂。

所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從不過時,我們缺乏的,就是先生所要救助的靈魂,只要世間還有汙垢,先生便會一直存在,即使沒有魯迅,沒有周樹人,還有下一個英雄。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臧克家《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那個人,永遠存在。


太史玖


現在讀魯迅的書不過時,但不實用。

這是冷靜面對現實得出的結論,比較沒有稜角,但這樣做,可以讓你快速融入社會。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單位不容你。

假如在一個公司裡,你讀魯迅的書多了,讀成魯迅那樣的人,看到別人做的不對,或者某些人性弱點,你就跳出來予以揭露或予以諷刺,同事能容你嗎?假如你諷刺的是領導,會不給你小鞋穿嗎?會不打擊報復你嗎?

現在一些帶有公營性質的企業,從上到下,儼然就是一個獨立的王國,且是一言堂,領導只喜歡聽好聽的,也只喜歡提拔聽話的下屬,試想,如果魯迅在這個企業,除非他是最高領導,否則,將舉步維艱。

(千夫指,誰受得了)

二、腐敗集體不容你。


現在的新聞裡,經常曝光某某單位集體腐敗,抱團腐敗,你不一起“同流合汙”,就會被視為異類,視為“腐敗集體”的最大威脅,在這樣的單位裡,魯迅是無法呆下去的。

三、不合流的人容易被排斥

前段時間,“流浪大師”不就是因為喜歡撿垃圾而被單位視為“異類”嗎?是啊,你一個公務員成天與垃圾為伍,搞得邋邋遢遢,蓬頭垢面的,單位的形象何在?至於你讀多少書,有多少才華,那都是裝在肚子裡的內在東西,誰看得見呢?更何況,你這樣一個“異類”,這樣一個清高的人,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說不定哪天會“魯迅”一回,那還了得!

社會風氣不改變,浮躁之氣不好轉,讀魯迅的書越多,越容易得罪周邊人,進而搞得自己也天天苦悶,這種自取煩惱的事,誰會去幹呢?



四、有稜角不一定是好事。

上面分析了某些單位的風氣後,得出不能讀魯迅書的結論。那麼,作為學生呢?特別是即將走入社會的大學生,讀魯迅書多了,在你的思想裡不知不覺中就會培養起稜角來,說不定還會長出刺。帶稜角的人,一般領導都會口頭上說,我們喜歡有朝氣的年輕人,但這僅僅侷限於口頭裡,真要做起事來,誰不喜歡被捧著,被好話“哄著”呢?


所以說,魯迅的書可以讀,領略其文學價值即可;但要學習他書裡的“稜角”則不可取。以上僅是個人一點管窺之見,敬請留言討論!

<strong>


老梅尋夢


在這個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世界,讀魯迅先生的書,不但不過時,反而正當時,讀魯迅先生的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獨立,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的凜然傲骨;讀魯迅先生的書可以讓人保持昂然鬥志,“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激勵一代又一代年青人激揚向上、獨善其身;讀魯迅先生的書可以讓人懷家國情懷,行大義,“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默默。”心懷祖國,有一顆富有民族氣節,憂國憂民的拳拳赤子之心的人。

越是追求物質的極大豐富,人的內心精神世界就會越空虛,道德境界越是受到挑戰,而此時就越需要讀一讀魯迅先生的書,填補人們內心的空虛和精神上的匱乏。所以,小徐老師認為現在讓孩子多讀魯迅的書,正是塑造錚錚鐵骨、拳拳赤子之心的好時候。

小徐老師上學的時候,從小學到高中,幾乎每一冊都有魯迅先生的文章,小學期間學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社戲》等,中學學過《孔乙己》《故鄉》《藤野先生》等,到了高中又學了先生的《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狂人日記》和筆峰犀利,如刀似劍的雜文,如《友邦驚詫論》《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可謂從小到大,魯迅先生的文章伴隨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同時也受到精神和思想上的一次又一次的洗禮,啟迪我們去更深刻、更清醒地看待世界,思考人性。

上中學時,每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都被老師逐字逐句的解讀,字裡行間記滿筆記,而且還要背過,當時真得覺得魯迅先生的文章真得很煩,但是多年後,發現留在記憶深處,並啟發我們又一次深刻感悟和警醒竟然只有先生的文章。

記得小時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班上幾乎有一半的同學在自己的書桌右上角上也默默地刻了一個“早”字,被老師發現後,一邊痛批我們破壞公物,一邊告誡我們要學魯迅先生說到做到的骨氣,要把“早”字刻在心裡,刻在腦子裡,而不是隻做表面文章。直到現在,老師的話和書桌上的“早”字依然深深的留在記憶裡,激勵著我們這代人像先生一樣勤奮。

中學時學《藤野先生》,先生當時棄醫從文,拯救國人精神的大義至今令我震撼,以一人之筆,一人之微弱聲音擂鼓吶喊,向一切惡勢利口誅筆伐,喚醒矇昧無知的國人。這是何等的勇氣和大義?相比現在那些追虛名逐實利、唯利是圖、利慾薰心的人,先生從來就是一劑良藥,告誡一代又一代年青人要有擔當,有民族氣節,有大義,做有骨氣,有正氣的人。

魯迅先生的雜文每每讀來,其言語犀利、嘻笑怒罵間道盡對過去舊惡勢力的無恥嘴臉的批判,先生生於亂世,面對國家的動盪,民族的衰落,敵人的迫害,外強的侵略和侮辱,先生以一已之力搖旗吶喊,警醒著一代雙一代的人。

讀先生的文章就是讀先生的氣節,讀先生的鬥志,讀先生的大義和擔當,同時也是讀人性,讀社會,讀為民族發展所擔負的責任,因此無論在任何年代,魯迅先生的文章都不應該過時,正如先生所言“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在眾多媚世貪安的文章中,只有先生的文章讓人警醒,發人深思,國人真的要多讀一讀為妙。


指尖教育帝國


如果從下面的對比來看,是的,也許過時了。

魯迅先生寫小說《阿Q正傳》、《吶喊》、《狂人日記》,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在學校裡當教授,是表達是發聲,是為了治當時國人的心病,喚醒鐵屋子裡的人絕不要再沉睡下去。

現在我們的信息流裡都是什麼?時事點評、娛樂八卦、京東家長馬雲家短,誠然,這些也都是表達和發聲,更是當下的潮流和時尚。我們一天不上網就生怕錯過點什麼,害怕接不上朋友的話,害怕追不上熱點吃不上瓜跟不上潮流。

從這個對比來看,讀魯迅作品的人又太少,變成了小眾,變成了特立獨行的異類,這既不是熱點不是潮流,是的,看起來確實是過時了。

可這樣的潮流,真的好嗎?

如今我們的閱讀口糧幾乎全部來自於大數據,只會讓已然深處信息包圍圈的我們繼續沉迷下去,腦子裡全是填鴨式的資訊碎片,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更無法辨明真相。


我曾經讀到過一句話:「當我們在審視當下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回顧歷史。」

我想,這句話反過來說應該也是成立的——當我們在回顧歷史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審視當下。

說魯迅先生的小說和雜文是經典、是時代的縮影、是歷史的一部分,這個應該沒有人存在異議吧?

如果魯迅的書已經過時了,按照邏輯是不是可以推理出,魯迅文章中批評怒罵的那些現象已經不存在於當今社會了?魯迅筆下的時代縮影、那些劣根性已經全然消失了?

顯然不是。

我們依然看到還有很多優秀的寫作者,在寫文章的時候喜歡引用魯迅先生的話,來點明事情的關鍵,指向事情背後的根源,用魯迅創造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閏土、趙老爺、人血饅頭……來諷刺發生在我們眼下的一樁樁一件件荒謬的事情。

這些優質的文章混雜在資訊流裡,依然不乏大量的讀者粉絲點贊。

這難道不是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不過時,反而更是一支穿越過時間隔閡的長矛,直中要害點明真相的證明嗎?


尾聲發射中心


在所有的教課書作家中,魯迅算是出場率較高的了,從我們熟知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朝花夕拾》、《孔乙己》等,還記得老師在上魯迅先生的課文時,會下很大的功夫來備課嗎?那對於現在的我們再讀魯迅的作品時,算過時嗎?這裡面有一定的原因。

我問你魯迅是什麼人,好多人回答“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這樣回答沒錯,魯迅本來就是紹興人,還是名副其實的“城裡人”,小時候家境還算可以的他跟隨“三味書屋”的先生讀書,正是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他才會寫出基於傳統文化的深刻解刨的文章。



怎奈天降橫禍,父親在他十五歲時因病去世,當時年幼的他無法扛起家庭的重擔,再加上家中叔伯的刁難,在分配遺產時給他留下了最差的房子,對於性格執拗剛烈的魯迅來說,怎可能在契約上簽字,遭到了長輩們的排擠和訓斥。這也是後來他改名的原因,當時的名字叫周樟壽,而不是周樹人。


後來的他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對母親十分尊重,處處聽從母親的安排,四處求學,魯迅也很清楚自己的處境,後來以“公費生”的去日本留學,接著在日本讀書期間徹悟了以後要乾的事。

回來之後,面對當時的中國,處處世態炎涼,周圍的一切都成了魯迅筆下的文章,也因為他犀利的文章內容,再加上當時芝士人們思想的統一,他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形成了一系列著作。其實現在的課本,刪減了很多魯迅的作品,這兒的原因是啥呢?



舉個例子,“有兩顆棗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你從中懂得了什麼?”我覺得很多人可能比較失落吧,就好比重男輕女的時代說“生了兩個孩子,一個是女孩,另一個也是女孩”,對的,從中的道理就是魯迅的作品,覆蓋的是千篇一律的思想環境,以犀利的語音來諷刺當時的社會。


回到最初的問題,魯迅的書過時了嗎?我說不會過時,現在不會以後也不會,每一本著作都是千古流芳永垂不朽的,就像四大名著,論語週記,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我們生活的和平年代,有人說魯迅的作品和現在的時代格格不入,那只是沒有讀懂魯迅的作品而說的,他的作品除了批判當時的社會更多的是給我們灌輸心理雞湯,和精神支柱。


蒼蠅多了總會出現幾個英雄,如果全世界人都鐵骨錚錚的彭贊魯迅的作品那就有問題了,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重新拾起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們也需要一雙冷眸和熱心,我覺得很有必要。



全能浪子陶陶


現在讀魯迅先生的書,過時嗎?

我認為,過不過時取決於有沒有用。

魯迅先生的書有一個鮮明的特點——“罵”,罵的是什麼?罵的是全民族的“劣根性”。


就拿《阿Q正傳》來說,阿Q既是弱者又是暴君,在地主老爺面前唯唯諾諾絲毫不敢反抗,但是在夢中得勢之時卻化身玉皇大帝審判眾人。

這些本性至今仍存。對於地位比自己高的上級言聽計從,而又看不起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自己嚴格遵守著一套壓抑自己的制度,同時也用這套制度去壓制他人。很少有人會去思考改變。

所以“劣根性”未除,此書依然有用。

魯迅先生一生致力於“給民族換腦子”。讓民眾從麻木不仁變成真正的現代人。

再拿《藥》來說。當時的群眾圍觀“砍頭”,一個個像伸長了脖子的鴨子。砍完了頭,又蜂擁而至搶著用饅頭沾血。

放到現在,又何其相似。有些人“看熱鬧不嫌事大”,等一方敗下來,又趕緊簇擁著站在道德高點去踩上一腳。

所以小編認為,劣根性”未除,此書依然有用。


超級弗蘭克08


看魯迅的書,就得了解魯迅。魯迅13歲時因為爺爺入獄。隨全家寄人籬下,遭白眼無數。弟弟作人也是這樣。這樣的悲慘經歷,給他們造成了陰影。魯迅選擇奮起反抗。周作人選擇逃避。哥倆一個熱血,一個白眼。

漂泊北京,是想尋找出路。遠赴日本,是想治病救人。醫術治病難治命,各種社會問題,遠比治病重要。於是棄醫從文。從此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脊樑!

其實魯迅的人生路線,就是逆境奮鬥史。先為家庭,後為國家。特別適合做現代青年的榜樣。

順境中讀魯迅自然好,逆境中讀魯迅,收穫的將是前進的動力。

文章稍有艱澀,有心閱讀就不是問題。他的文章不僅有嬉笑怒罵,也有俠骨柔情,更有家國情懷。過時肯定不會過時。要緊的是,你的心能不能靜下來。只要能靜下心來讀。你會有很大的收穫。





月淡風青


人心浮躁,尤其是在人人自我,人人逐利的當下,信仰都已缺失,又怎麼真正讀得懂一位猶如星辰燦爛的一代文豪之首魯迅的深刻思想呢?

在此,我不想去引經據典地闡述這個偉人的任何一部優異的作品,我認為那是不高妙的蒼白辯白,如果你志不在此。

還是等你有了滄桑的人生經歷之後再說吧,等你擁有了一雙穿透人世漫漫浮雲的銳利之眼後,安定的內心終於亮起了一盞澄明的智慧之燈後,你再來和大文豪見面吧!

我想,你再回首從前的迷茫和輕狂時,發現行經之處,一片落葉紛紛

不忍再睹……


高粱179816305


不管是什麼時候,讀魯迅永遠也不過時。

他的思想是特別深邃而且犀利的,放幾條迅哥的名言:

1.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自嘲》


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

3.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無異於謀財害命。——《門外文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