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拿不了諾貝爾獎?

聖母程心


金庸先生的傳世作品主要是通俗的娛樂文學,不夠標準。而在中國,夠標準的又看不上諾貝爾文學獎。比如錢鍾書。

瑞典漢學家馬悅然曾兩次來北京,第一次來,拜訪了錢先生,當時他還不是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委。第二次來,他剛成為文學獎評委,他還想拜訪錢先生,被錢先生拒絕了,因為通過第一次的對話,錢先生了解了他的實際水平,跟他沒什麼可聊的了。

後來有傳聞,要授予錢鍾書諾貝爾文學獎,錢先生知道後,馬上在報上發表文章,例數諾獎的幾次錯誤和不公。評獎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錢先生為什麼看不上諾貝爾文學獎?我理解,一是錢先生的學識思想境界比文學獎的評委們高出太多。二是錢先生認為文學獎的評委們不懂中國文化,沒資格給他評。

一群遠不如你的人,給你評獎,這是個笑話,丟人。就好比類似中國好聲音這種節目,把劉歡老師這樣的大腕請來當導師,當評委,業餘歌手們唱完以後,導師們評審,決定歌手的去留。這是合情合理的。可如果反過來呢?讓劉歡去唱,業餘歌手們評審,這太荒唐可笑了吧。道理是一樣的。

當然,只有像錢先生這樣的人物是有資格看不上文學獎的。


掃葉都淨


對不起,原因不是金庸先生不行,是諾貝爾獎沒條件評審金庸先生的作品!


看金庸先生的作品,是有門檻的,不是你智商高就行。


只有中國人,或者懂中國文化的人,才能夠完全理解金庸先生的作品!


諾貝爾獎的評選們,主要是外國人,理解金庸先生的作品是非常有難度的。


/1/

首先外國人理解金庸先生作品的內涵很有難度!


因為金庸先生的作品承載著許多中國的文化,價值觀。有些情節作為中國人,都未必能理解透,何況是外國人。


比如《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和謝遜之間的父子情,武當七俠之間的“兄弟情”,就是外國人不能理解的,或者說他們對這種感情沒什麼感覺,因為在他們的文化中,是沒有這種概念。

而作品裡涉及文化的部分,比如“陰陽”概念,“中醫的術語”,中國的傳統詩詞歌賦,外國人也是很難理解的。


/2/

除了理解金庸作品的內涵有難度外,本身翻譯金庸先生的作品也有難度,應該說難度非常高!


“降龍十八掌”怎樣用英文翻譯?


這已經很有難度了!英文是沒有單字的,是用一個個字;


如果翻譯不到位,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名字非常有氣勢的掌法,在英文中,可能變成“讓龍降服的十八種掌法”,完全失去了本來名字的魅力!

還有“楊過”,“郭靖”,“殷梨亭”,“張三丰”等人的名字,真不知道變成英語,會翻譯成這樣!可能翻譯成英文,名字的內涵都失去了;


還有作品中關於“陰陽”,關於中醫等詞彙,是很難翻譯成功,就算翻譯成功,也需要一大堆備註,嚴重影響了評選去欣賞;


文化上有差異,翻譯高難度,讓他們無法有效理解作品,這就是金庸先生不能憑他的作品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最主要原因!


精粹文化


史蒂芬金牛逼吧,美國暢銷書作家,諾貝爾獎不會給他。

JK羅琳牛逼吧,哈利波特風靡全球,諾貝爾獎不會給她。

東野圭吾牛逼吧,推理小說迷倒多少人,諾貝爾獎不會給他。

金庸自然也牛逼,在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諾貝爾獎不會給他。

不但不會給,文學圈還有個鄙視鏈。

他們這些人在文學圈裡都是鄙視鏈低端的人。

頂端都是什麼人呢?

頂端都是那些書沒幾個人讀的傢伙,也就是搞純文學的。

而我們上面提到的那些人叫什麼呢,叫俗文學。

也可以說個高端的名字,那就是類型文學。

至於啥界限我也不知道,反正我知道基本的邏輯是,書越沒人看就越覺得牛逼,書賣得越好,就越是俗。

我不知道這是怎麼來的邏輯。

所以有人一看這個題目就說金庸距離諾貝爾文學獎差遠了。

他這麼說的地氣就是因為金庸是個類型文學作者。

其實什麼類型文學、俗文學。

馬伯庸說得好。

明清的時候四大名著都是市井文學,都是俗文學。

現在成了中國文學的名片。

將來誰能代表中國文化,這可說不準那。

所以別迷信什麼諾貝爾文學獎了,我就問問所有文學諾貝爾獎的作品加起來有金庸的書賣得多嗎?

有哈利波特賣得多嗎?

有史蒂夫金的影響大嗎?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影響了多少華人的世界觀。

金庸不需要諾貝爾給他貼金,說實話,諾貝爾獎那點錢對他來說真不多。

其實好多人都沒有獲得過,魯迅沒有得過,誰能說他不是中國文學的一哥。

托爾斯泰沒有得過,但這不是托爾斯泰的遺憾,這是諾貝爾獎的遺憾(諾貝爾獎是1902年到1906年連續提名托爾斯泰,但是沒有頒發給他的)但這不是托爾斯泰的恥辱,這是諾貝爾獎的恥辱。

看你的書就是了,別迷信這個破獎了。

說實話那些獲獎的書大部分你都看不下去。


錦翼


先把諾貝爾文學獎的規則搞明白,就知道為什麼金庸先生沒法拿獎了。

諾獎在文學上的要求是藝術性,而且是八大藝術之中,文學藝術之中的那種純藝術。

金庸先生的作品是武俠小說,可以形容為通俗文學,是一種大眾藝術。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審美訴求,評價主體也不一樣,那金庸先生的作品是送審其實就是找事兒,諾獎的評委也不會欣賞。

大家要明白一點,諾貝爾文學獎是人類文學層面的最高峰,但是,僅代表藝術層面的文學。

這就好像有些作家可以拿雨果和星雲的雙獎,你說他們的文學藝術成就會低嗎?可還是拿不了諾獎,這就是規則的問題。

有些作品就是拿不了諾獎,大仲馬就算活到諾獎開始之後,也未必能拿得到,通俗文學的障礙就是藝術性不足。

有人說金庸先生的作品其實在刻畫人性上存在不足,所以不受文學圈待見。這就是壓根兒沒看,亦或者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拿看莫泊桑的態度去看。金庸先生在仁義道德角度存在著大量的人性反應,以及完全是以現實主義手法展示的內容。

你可以不認同一些價值觀,但是不能說人家沒寫啊。

其實,很多時候根本就是方向的問題,有人說對比紅樓夢如何如何,紅樓夢的文學價值固然是漢語言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巔峰。但是,你吃著佛跳牆,也不能說北京烤鴨不好吧?吃烤鴨的人,怎麼就看不上煎餅卷大蔥的了?

每個人對於文學的訴求不一樣,煎餅攤好了也是門學問,也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練習與思考。

其實,這僅僅是方向不同罷了,拿不同方向來作對比,得出的結論能叫什麼結論?

當然,這裡面確實還有個翻譯的問題。

有人說翻譯好解決,找個好團隊就行,這不是胡扯麼,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哪個團隊能勝任該怎麼辦?

剛才說,金庸先生的作品是通俗文學,有很濃厚的市井文化氣息,能把這裡理解了就很不容易了,而翻譯的時候要怎麼操作?直譯肯定是不行,沒人看得懂,只能結合他國文化背景進行,而且也要對照他國文化背景下相同級別的市井層面。

這就意味著翻譯者必須懂得兩個國家的市井文化,還要會翻譯技巧,更要結合金庸作品的一些文化特徵,做出大量的解釋。有些話咱們能看得懂,是因為咱們發生過,別的地方未必有。

這種翻譯的難度有多大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不認可這種難度,那翻譯的結果能叫“充分考慮到文化背景和作品細節”嗎?

所以,綜上,金庸先生不是拿不了諾獎,而是方向不一樣。諾獎評價藝術,雙獎評價科幻,通俗文學的評價就是銷量,既想要藝術,又想要銷量,什麼都得著,是不是太貪心了點?


小言詹詹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為什麼金庸先生拿不了諾貝爾文學獎呢?很多人都有這個疑問,畢竟金庸先生的作品都非常非常精彩,精彩到一個金庸先生,幾乎養活了中國的大半個娛樂圈,最新消息,芒果臺又要拍攝最新新版的《神鵰俠侶》了,從宣傳照片來看,畫面很有詩意,具體表現,還是等拍出來再說,話說,這是第十幾個版本的《神鵰俠侶》呢?



金庸先生為什麼不能獲得諾貝爾獎呢?小哥先帶大家回顧一下,2000年至今的諾貝爾文學獎的主和獲獎理由!

2000年,高行健,獲獎作品《靈山》,法籍華裔人,劇作家,小說家,獲獎理由“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2001年,維蘇奈保爾,英籍印度人!獲獎理由“其作品將極具洞察力的敘述和不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為一體,是驅使我們從扭曲的歷史中探尋真像的動力”!

2002年,凱爾泰斯伊姆雷,匈牙利作家,獲獎理由“表彰他在脆弱的個人在對抗野蠻的強權時痛苦經歷的深刻刻畫和他獨特的自傳體風格”!

2003年,庫切,南非作家,獲獎理由“精準的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2004 年,埃爾佛理德耶利內克,奧地利女作家,獲獎理由“因為她的作品具有音樂般的韻律,她以非凡的激情的語言揭示社會上的陳腐現象和其禁錮力的荒誕不經!”

2005 年,哈羅德品特,英國作家,獲獎理由“以詩和畫的創造性,深入表現了人類長期置身其中的處境!”

2006年,奧爾罕帕默克,土耳其作家,《我的名字叫紅》,獲獎理由“在尋找故鄉的憂鬱靈魂時,發現了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新象徵”!

2007年,多麗絲萊莘,英國作家,獲獎理由“她用懷疑,熱情,構想的力量來審視一個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一部女性經驗的史詩”!

2008年,勒克萊齊奧,《戰爭》!

2009年,赫塔繆勒,羅馬尼亞裔德國作家,獲獎理由“專注於詩歌和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

2010年,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秘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獲獎理由“對權利結構製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緻描寫”!

2011年,瑞典詩人,托馬斯特蘭斯特,獲獎理由“他以凝鍊,簡潔的形象帶我們接觸現實”!

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獎理由“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將民間事件,歷史背景和當代生活融為一體”!

2013年,愛麗絲門羅,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2014年,法國作家,帕特里.莫迪亞!

2015年,斯維特蘭娜.阿列可謝耶維奇!



關於金庸先生為什麼沒能獲獎,我覺得主要是其寫作手法,思想導向和上面這些獲獎者的作品相比,比較魔幻,畢竟各種各樣的武功,我們讀來賞心悅目,但是外國人讀起來未免匪夷所思,再者,很多獲獎作品都是寫實主義,以主角融入當時的時代背景,來描述那個時代人物的生活和思想,但是金庸先生的主角,和現實生活差距很大,一句話,就是太玄幻了!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金庸自己也曾經表示過這個問題,一個是諾貝爾文學獎具有很強的西方理念的色彩,和金庸的理念格格不入。此外金庸也說過自己的作品的文學價值也達不到諾貝爾獎的門檻,他拒絕接受文學家的稱號,僅稱自己是「大家喜歡看的小說家」。

不要說這事金庸自謙的說法,這是有金庸謙虛的成分在內,但是總體上來說,這也是事實,諾貝爾獎更看重的是文學性和藝術性,注重的是作品的內核。金庸的武俠小說屬於通俗文學範疇,而且題材也有很多的侷限性,就像JK羅琳不可能憑藉哈利波特這部兒童文學作品去拿諾貝爾獎一樣,即便他的流傳度再廣。

有人認為是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被翻譯成外國語言後,韻味大減,之前有說過莫言能拿諾貝爾獎的一個原因在於他有一個翻譯團隊,將他的作品翻譯成各種語言。金庸的武俠作品被翻譯後也會有一些影響,但是這個真不是關鍵因素,畢竟就算不翻譯,在國內也沒有拿到茅盾文學獎……

我們都愛看武俠小說,就像愛看網絡小說一樣,這個無可厚非,畢竟是通俗娛樂的文學,但是也得知的,武俠小說在文學體系當中,本身難登大雅之堂,在深刻發掘人性和社會方面,和主流小說相差太遠。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在武俠小說領域可以說已經是巔峰了,但是他們的文學功底,文學作品的邏輯能力,還有作品的深度,都跟頂尖文學有很大的差距。

也別不信,金庸當年寫長篇武俠也跟現在網絡寫小說一樣,是在報紙上連載的,偶爾還會找倪匡等人代代筆,自己的工作重心還是《明報》。這點的話我們再看看《紅樓夢》,曹雪芹嘔心瀝血,一生就寫這一本書。一看也是有差距的吧。


悠然歲月


有必要這樣捧金庸嗎?

金庸去世了,因為喜歡他的人很多,為之惋惜是可以理解的,但拿諾貝爾文學獎說事,就近乎無聊了。

首先,“唯諾貝爾獎”是一種自卑心結,非要靠拿到這個獎來尋求民族自信,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現。想當初,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國人多麼盼望有人獲獎,年年盼年年失望,可是,莫言獲獎後,也不見得國人的文學素養有大提高,而且,真正看莫言作品的人也不太多。

其次,且不論金庸的作品符不符合諾獎標準,都無關緊要,或許他本人對此毫無興趣,外人更不必多想,想多了就無聊。


李蓬國評論


金庸的武俠小說離諾貝爾文學獎,差十萬八千里。

文學分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純文學是追求藝術的,通俗文學是娛樂的。薩特的《禁閉》、貝克特的《等待戈多》、福克納的《喧譁與騷動》、高行健的《靈山》、莫言的《蛙》……每一個大師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

金庸的武俠小說只是娛樂大家而已,根本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更不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美食家106


托爾斯泰也沒有諾貝爾文學獎,相同的人物還有許多,我覺得不必糾結了,莫言得獎是好事,但是要說他是中國最好的文學家估計沒有幾個人認同,說到底諾貝爾獎,特別是文學獎,並沒有世俗想象的那麼高的權威性。金庸先生的作品啟發改造了文革後一代中國人的思想,弘揚了傳統中華文化(那個年代有許許多多的國人對於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的認知啟蒙以致熱愛都是從先生的小說開始的)、愛國精神,而且使用的文字雅俗共賞,對於當時大部分無法接受更多教育的國人來說尤為可貴,試問哪個偉大的文學家有金庸先生對於中國人民的利益大?!一個獎項證明不了太多問題,反之亦然。


三秋歡唱


金庸大俠的部部武俠小說,絕對堪稱經典,如果說文學性、藝術性等綜合方面,都達到了頂級的造詣。

但問題是,武俠小說,是屬於類型小說的範疇,以類型小說拿諾貝爾文學獎,幾乎不太可能。

拿諾貝爾文學獎,以現實主義題材為第一先導,你可以意識流,可以魔幻,可以非主流,但必須以現實主義為基,相對客觀的反應了一個時代,一個家族,一個人群等等。

而類型小說,雖然爽點爆棚,快意恩仇,但往往不具備這樣的情況。

所以,這注定了金庸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