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海戰,日本取勝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對現代海戰有何借鑑作用?

用戶5361225718


▲“日俄戰爭”地圖

公元1905年5月5日,俄國第二、第三太平洋艦隊在越南洋麵聚集完畢,沙俄海軍與日本海軍的最後一場決戰就此拉開序幕。5月27日,俄艦隊歷經長達七月之久的航行,駛入被日本艦隊埋伏的對馬海峽。突如其來的攻擊令俄軍慌亂迎戰,血戰兩天後損失艦艇19艘,被俘戰艦7艘,僅剩3艘突圍至海參崴,餘下皆逃到中立國港口,甚至連艦隊司令羅茲多文斯基都不幸被俘。反觀日本,卻僅僅損失了三艘海艇。

這實在令人感到驚訝,俄軍以多出日軍幾倍的軍力慘敗,其原因難道真是像日軍將士所說的運氣好麼?後世歷來對此爭論不休,我們不妨先看看這場戰爭的起因。早在“對馬海戰”之前,俄日兩國就因對華利益分佈不均矛盾已到達難以調解的地步,日本被迫放棄遼東半島應,遂對俄記恨在心,英國盟友提供的大量海戰支持更是讓其信心大增,與俄國的爭端進一步激化。公元1904年,準備充分的日軍主動襲擊俄艦隊,“日俄戰爭”就此爆發。

▲“三笠號”戰列艦與東鄉平八郎

在海軍戰艦方面,雙方几乎不分伯仲——日本的“朝日號”戰列艦,排水量高達15200噸,航速18節;“三笠號”戰列艦,排水量15140噸,航速18節。而俄國“博羅季諾號”戰列艦,排水量為13500噸,航速18節,另一艘戰列艦“列特維贊”號,排水量是12700頓,航速同樣為18節。就這四艘戰列艦而言,俄國艦隊要稍稍遜色一些,但若綜合考慮驅逐艦及魚雷艦數量和整體噸位,俄羅斯並無任何劣勢。

其次,從國家整體實力來看,日本作為一個偏僻島國,國土面積十分狹小,資源非常有限,而處於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遠超前者,光是陸軍人數就是日軍的十倍之多,海軍人數也超日本兩倍。至於戰爭預算,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此外,此時日本的工業化程度也遠不如俄國,許多設備都依賴於從英國進口,而俄國卻能本土生產絕大多數軍用裝備及物資。因此在戰爭剛一開始,無數人都確信俄羅斯會取得勝利——雖然這場勝利不會來得太過容易。

▲對馬海峽夜色

時間跳轉到一年後的5月,日軍早已在對馬海峽兩側佈下彌天大網,靜靜等待著沙俄海軍進入陷阱。5月27日凌晨兩點,日輔助戰艦“信濃丸”發現了沙俄艦隊,戰爭就這樣悄然開始了。五時五分,日軍總司令派兵開始尾隨俄軍,十一點十五分時日俄雙方初次交火,但規模不大,主要以試探為主。隨後日軍繼續尾隨俄軍,將其逼入陷阱,以致俄軍主力被消耗殆盡,徹底失去戰爭主動權。無奈之下,沙俄艦隊決定改變戰略陣型,但因命令傳達時間不同,導致艦隊陣型空前散亂。於是日軍將陣型轉為U形以集中火力進攻,沙俄艦隊更是節節敗退。

從這裡可以看出,勝利天平之所以向日本傾斜,固然與運氣有關(日本人率先發現沙俄艦隊),但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的正確指揮、“丁字戰法”的成功使用、熟練使用火炮攻擊都是日軍獲得勝利的必要條件與堅實基礎。沙俄艦隊雖然規模龐大, 奈何主將羅茲多文斯基指揮混亂、艦隊又缺乏協同作戰能力,一手好牌硬是打得稀巴爛。

▲“對馬海戰”場景繪畫

就這樣,俄軍5000餘人陣亡,6100餘人被俘,日方傷亡人數卻還不到五百人。經此一戰,日本奪取了俄羅斯在海上的所有權利,一躍成為全球前十的海軍強國,稱霸世界的野心也因此加速膨脹,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都積極進行著對外侵略,為日後亞洲的動盪埋下伏筆。

參考文獻:

《俄日戰爭史》《日俄戰爭:起源和開戰》


趣觀歷史


沙俄戰敗原因:日本有大清賠款而俄羅斯什麼都沒有,而且戰前準備工作的壓力遠在日本之上,耗費巨資打造的海軍一開始就全滅,這導致陸軍無法快速解決戰鬥,有效的鐵路又不能保證物質和兵員補充,最終沒完沒了的消耗戰迫使沙俄妥協。

日本一開始就佔盡先機,在甲午戰爭之後聯合艦隊用大清賠償的2億3千萬兩白銀,全力發展軍事力量伺機報復竊奪了自己勝利果實的俄羅斯。正是這筆資金決定了近代日本的命運,在當時這筆錢大約相當於3億5千萬日元,而日本一年的收入也不過7千萬日元, 資金充裕的日本不僅大力發展經濟,還有大約84.6%的賠款用來發展軍事力量。



看到日本如此勵精圖治,沙俄自然也不敢怠慢畢竟這個傳統陸地國家,剛剛在第九次俄土戰爭中緩過勁來,它本身並沒有強大的海軍來維護遠東的海權,也無力穿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將陸軍投送到海參崴或者大連旅順港。因此沙俄一方面籌集資金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另一方面打造自彼得大帝開建海軍以來,最強大的沙俄艦隊。換言之,在資金沒有日本豐厚的不利情況下,沙俄除了與日本進行軍備競賽之外,又要承建浩瀚的鐵路工程,這本身就註定了它的失敗。



原本希望大鐵路幫忙打勝仗,陰差陽錯的耗空了國庫也沒能獲勝!反而使得國內的矛盾更加激化,並最終隨著無產階級的革命,讓沙皇無可奈何的結束對日戰爭。當然了,是在做出巨大讓步的情況下。

西伯利亞大鐵路耗費的資金保守估計也在15億盧布以上,這筆錢足夠讓沙俄海陸軍武裝到牙齒了,再加上新海軍的打造計劃嚴重耗費沙俄國庫,加深了俄國社會的矛盾,1905年聖彼得堡的工人首先發動了罷工抗議沙皇,領導者之一就包括列寧。這也是在日俄戰爭中,俄羅斯堅持不下去選擇妥協的重要原因。如果不是國內反對聲一片,即便是俄海軍全滅,它的陸軍也不至於丟掉南滿和遼東半島。



其實擁有傳統榮譽感的沙俄陸軍表現上佳,只是海軍的迅速戰敗讓一切都變得徒勞,對馬海戰中俄羅斯辛苦打造的第一、第二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面對從海上源源不斷殺來的日本軍隊,俄羅斯最終堅持不下去了。由於趕工造成的質量問題,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輸能力很有限,沙俄在遠東的兵力始終都在10多萬左右,而當時全國動員的日本人甚至投入了50萬兵力,花費巨資修建的鐵路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如果將發展鐵路的錢投給陸軍會如何呢?陸軍和海軍都曾經極力反對沙皇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理由就是會因此削減自己的軍費,但是他們最終都不得不屈服於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寵臣“維特”,這位深得沙皇信任的經濟大臣,迷信德國軍事經濟學家李斯特的鐵路經濟學和鐵路軍事學。深受普法戰爭影響的維特,十分肯定鐵路的軍事和經濟價值。

他引入法國資本修建鐵路的初衷是正確的,但卻錯估了戰爭的方向,俄國人慣性的以為歐洲部分領土的戰爭最頻繁,將有限的資金用來加強200萬平方的歐洲部分鐵路,這導致了1300萬平方公里的西伯利亞地區鐵路工程緩慢,到日俄戰爭後期才勉強開通,運輸效率和現代化程度遠不及歐洲部分,換句話說沙俄遠沒有準備好開戰就被日本拖入戰爭。

最後是日俄兩國海軍武器發展思路的差異,這種差異最終導致了俄羅斯的失敗。


(敷島級戰列艦)

對馬海戰中獲得決定性勝利不是巧合,也不是日本孤注一擲的賭國運的策略有多麼高明,而是因為日本聯合艦隊選對了海戰武器,往大了說是走對了海戰發展道路!由於日俄均不具備自主建造設計軍艦的能力,它們不約而同的選擇購買裝備,同時要求轉讓技術到國內來。


(美國造列特維贊號線圖)

日本作為英國的忠實學生一開始就選擇了英國貨,拿到大清國的賠款後向英國下單後買了敷島級戰列艦(敷島、初瀨、朝日、三笠),它們繼承了英國戰列艦的設計風格,是皇家海軍威嚴級的改良版,低矮的幹舷和低矮的炮塔配置使得軍艦的適航性和抗沉性極佳,四艘敷島級戰列艦和兩艘富士級戰列艦,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美國製造的列特維贊號)

而俄羅斯海軍先後購買了法國與美國的兩種型號戰列艦,法國造一艘皇太子號、美國造一艘列特維贊號。對比使用後選擇一種戰列艦批量建造,沙俄最終選擇了法國的設計,訂購了四艘波羅季諾級高幹舷戰列艦,分別為蘇沃洛夫公爵號、亞歷山大三世號、鷹號和光榮號,這批戰列艦由於幹舷過高帶來嚴重的中心問題,法國船廠不得不減弱裝甲防護來解決,它的裝甲厚度由原定的254毫米降低到190毫米,這導致了在對馬海戰中沙俄艦隊不堪一擊。


(法國建造的皇太子號戰列艦)

而美國設計建造的一艘列特維贊號,採用了類似英國戰列艦的務實可靠風格,平甲板設計讓重心儘可能放低,採用廊炮佈置的12門152副炮也有效降低了重心,但也暴漏出廊炮過低在高海況下不能開炮的弊端。列特維贊號的幹舷很低,這種設計中規中矩,類似的設計風格被日本人看上但卻沒有引起俄羅斯的興趣!對馬海戰的教訓說明日本的選擇是正確的,這種差異也是日本獲勝的一大因素。

(皇太子號戰列艦艦首)
(皇太子號很非主流)


兵器世界


對馬海戰是人類歷史上前無畏艦最為經典的一次海戰。這場戰役日本幾乎壓倒性的勝利殲滅了從西半球風塵僕僕趕來的俄國支援遠東的艦隊。日本獲得戰取勝的原因有很多,而這場海戰也將大艦巨炮推上了人類的巔峰,同樣也奠定了日本海軍內部大艦巨炮思想的根深蒂固最終影響至二戰結束。

這是英國和日本還算是盟國,為了牽制俄國,英國人為支援日本直接拒絕俄國艦隊通過蘇伊士運河,所以俄國艦隊又不得不繞了一大圈從穿過大西洋從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到達遠東時半年時間都過去了,而當日俄國艦隊從西半球風塵僕僕的趕過來時日本卻在對馬海峽以逸待勞等著俄國艦隊的到來。



相比之下俄國擁有8艘戰列艦,而日本只有4艘戰列艦,在軍艦數量上俄國有著巨大的數量優勢,而且日本為搶佔T字陣頭,還在陣前來了個U型大轉彎,而在轉彎時受到了俄國艦隊的集火,而日本艦隊也夠幸運,抗住了俄國艦隊的集火,光是日本旗艦三笠號就接了俄國19發各型炮彈,其中就包括5發305毫米的大口徑主炮。而且站在艦橋上的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居然也沒被炸傷或者炸死,而在甲午海戰和日俄海戰當中,日本的炮彈鬼使神差的落到了中國和日俄國旗艦的指揮艦橋上,導致指揮系統遭到破壞。


日俄戰爭後日本大炮最近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而日本在海戰中也使用了甲午海戰中使用的下瀨火藥這種威力巨大的火藥,而俄國軍艦仍然使用的是黑火藥,在炮擊時會產生大量的濃煙影響觀瞄。最後以犧牲3艘魚雷艇的微小代價擊沉俄國19艘戰艦,兩艘自沉,俘虜7艘。總體來說運氣加科技實力讓日本獲勝,而二戰時每核心科技被美帝掌握,而運氣也並不是沒有降落到日本頭上,只不過是日本沒有抓住機遇而已。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個說法可不對,沒有什麼以弱勝強的問題,相反是日本佔據多方面優勢,形成以強勝弱的局面。

日俄戰爭為日本精心準備的戰爭,戰前進行了周密的安裝,戰爭的結果並不是什麼意外。

在這場戰爭之前日本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之中,擴充艦隊是第一位的,從艦隊規模上來說,日本已經佔據相當的優勢,可能數量上優勢不明顯,但是在質量擁有很大的優勢。日本的戰艦多是非常的新的,許多戰艦都剛剛服役沒多久的,相比之下,俄軍戰艦都是老艦,幾乎就沒有幾艘是新服役的。

在戰前,日本已經在對馬海峽等進行了大量的訓練,在組織準備的工作等方面,日本佔據非常大的優勢,而且日本海軍的素質水平也是相當高的,相比之下,俄羅斯從來就沒有以海軍戰鬥能力強出名,事實上這也是俄羅斯最大的問題,沒有太多值得一吹的光輝戰績。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俄羅斯海軍進行一場環球航行才到達的對馬海峽,應該說是,整個艦隊的狀態是非常差的,人員也非常疲勞,可以這麼說。俄軍在人員數量上處於劣勢,而且在戰場形式上來說,對於日軍也是非常有利的,俄軍根本就是打一場沒有意義的戰爭,俄軍已經沒有機會了。

即便對馬海戰,日軍沒能夠全殲俄軍艦隊,這場戰爭也依然以日本的勝利為結果的。


南國軍情



兔哥42928


此戰中俄軍一方面敗在了指揮等問題,另一方面就是後勤補給,當時的波羅的海艦隊(或者叫第二太平洋艦隊,畢竟此時俄國太平洋艦隊已經基本覆滅了)補給極為困難,18000海里的航程已經讓艦隊狀態極差,紙面數據上的優勢並沒有多大實際作用。而日軍以逸待勞,再加上絕佳的運氣,自然贏得了勝利。

首先是指揮問題。當時俄國海軍已經沒有可供選擇的優秀將領了,因此尼古拉二世選擇了宮廷官僚羅傑斯特文斯基中將指揮波羅的海艦隊,但是其並不懂海軍作戰,因此俄軍處於指揮上的劣勢。而且在對馬海峽開戰時,羅傑斯特文斯基所在的旗艦指揮室很快被擊中,艦隊司令部損失慘重,整個俄軍艦隊幾乎失去指揮。

然後就是艦隊情況。由於英法等國的從中作梗,波羅的海艦隊得不到有效的補給和維護保養,連燃煤都得軍艦自己帶,無論是甲板上還是艦長的辦公室,堆放的都是燃煤,因為無法從他國港口補充。結果作戰時一旦被日軍擊中,軍燃煤就會引起猛烈的火災。至於艦員,俄軍艦員本身素質就參差不齊(來不及訓練趕鴨子上架),而且18000海里的航程又導致狀態極差,當時俄軍幾乎是一心想趕緊跑到海參崴完事的,根本就不想打。

而日軍這邊,在殲滅太平洋艦隊後,一直努力訓練,等待著俄軍的到來,同時加強了情報工作,最終以逸待勞殲滅了這支遠道而來的俄軍艦隊。


戰爭之王


對馬海戰是1905年發生的日俄海戰,並無絕對把握的日本聯合艦隊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俄海軍38艘戰艦中,被擊沉、自沉二十餘艘,被俘7艘,陣亡和被俘萬餘人。日本只損失三艘魚雷艇,總噸位還不到300噸。

日方獲勝應該源於這三個方面的原因:

1、裝備精良。日本自1904年甲午戰爭以後,獲得大量賠款,很多用於海軍的擴充發展,十年時間,實力大增。

2、訓練有素。平時他們的訓練就很嚴格,這次的戰前訓練中,消耗了近半的彈藥儲備,確保戰時彈無虛發。

3、戰術得當。俄海軍第二艦隊勞師遠征,日艦隊在其必經之地對馬海峽設伏,突然襲擊。戰鬥過程中採用丁字戰法,消滅旗艦,使敵方群龍無首,陷入混亂,最終幾乎全軍覆沒。

日本海軍的戰術意識和頑強風格值得學習和借鑑。


66點石成金


Z字旗升起。皇國興廢在此一舉,諸君努力。東鄉平八郎這種置於死地而後生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從戰略上日本是集中自己的全部海軍力量分別對付俄國太平洋艦隊。太平洋第二艦隊。

並且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朋友(例如英、美等。)造成太平洋第二艦隊只有在法國殖民地才加得到煤。還在俄國國內支助托洛斯基進行革命。拖俄軍的後腿。

從戰役上一直對太平洋第二艦隊進行騷擾,製造恐慌情緒。使太平洋第二艦隊從俄國出發以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並且先發現俄軍的蹤跡。從容進行了戰役佈置。選擇了戰場,以逸待勞。

在戰術運用上靈活自如,目標明確,全力以赴。直接幹掉旗艦,打亂指揮,各個擊破。最終取得完勝。

所以,對馬海戰雖然過去了百年。但是,裡面的許多經驗教訓仍然值得借鑑。

納爾遜升起了Z字旗。東鄉平八郎升起了Z字旗。不知那一位中國海軍將領將來會升起Z字旗。🌊🌊🌊🌊四海一心。


不如參謀將軍對穿腸


我認為技術條件差距太大,戰爭形態和今天已經天差地別,所謂能借鑑的東西已經很少了。至於那些共性的東西,比如後勤,天氣,軍心等……孫子兵法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今天很多人用甲午海戰來說日本如何如何強,我覺得也是搞笑,都一百多年了,強與弱早就天翻地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