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英国电影Chariots Of Fire(烈火战车,又译作火的战车、火战车,1981)是1982年美国第5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在电影史上有一个独特的显著标志:电影音乐比电影本身要出名的多。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你可能没看过这部电影,但你可能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尤其是跟体育有关时,听到过这部电影的配乐,出自希腊音乐家Vangelis(范吉利斯)。他是电子合成音乐的翘楚,在很多大型场合或电视配乐中都可以听到他的作品作为背景音乐,就像他的同乡和同行雅尼一样。雅尼在雅典卫城、紫禁城等多处文化遗址举办过音乐会,雅尼的音乐是从地上来的,使用了很多民族或地域色彩强烈的乐器和旋律,大街上或公司年会之类的场合开场常会用到雅尼的音乐,凤凰卫视用雅尼的音乐配天气预报有二十年了吧。范吉利斯比雅尼成名更早、更有影响力,范吉利斯的音乐是从天上来的。2001年6月28日在雅典宙斯神殿举办的21世纪第一个堪称伟大的音乐会,演出曲目是范吉利斯的合唱交响曲《Mythodea》(火星神话),美国太空总署NASA将这部作品列入为登陆火星而创作的音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范吉利斯开创了电子音乐的新语法,奠基了所谓的未来太空音乐。2002年世界杯,范吉利斯《Anthem》主旋律部分改编为《FIFA 2002 World Cup Anthem》(中文名《足球圣歌》)是2002韩日世界杯三首官方歌曲之一,也是唯一一首纯音乐,进球集锦无不以之为背景音乐。

范吉利斯为电影Chariots Of Fire创作的同名音乐,获得1982年美国第5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有人认为其与莫扎特的古典音乐一样具有胎教功能。音乐负责胎教,电影讲述的则更多。电影事Chariots Of Fire故事改编自1920年代真人真事,关于那时英国跑的最快的两个人:哈罗德·亚伯拉罕(Harold Maurice Abraham,1899—1978)和埃里克·利德尔(Eric Henry Liddell ,1902—1945),参加奥运会是他们的梦想。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哈罗德·亚伯拉罕来自英国的波兰裔犹太家庭,当时犹太人被英国社会歧视。他的哥哥Sidney Solomon Abrahams曾经是跳远选手,参加过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在跳远项目以6.21米获得第11名,后来作律师直至被任命为英属锡兰(斯里兰卡)首席大法官。受哥哥的影响,哈罗德也成为一名短跑和跳远选手并于1919年至1923年在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Gonville and Caius College)学习法律。电影中,哈罗德参加了剑桥大学“大中庭跑”,这是在剑桥三一学院为新生举办的传统赛事,要求在大钟敲完十二下的时间内绕中庭跑完一周,全长367米。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在电影中,哈罗德在1921年成为成功完赛“大中庭跑”的第一人,他战胜的对手是英国贵族林赛(Lindsay),林赛意外摔倒而落败(如上图,林赛领先)。实际上,“大中庭跑”史上成功完赛的第一人是电影中林赛的人物原型大卫·乔治·布朗诺·塞西尔侯爵(David George Brownlow Cecil, 6th Marquess of Exeter,1905—1981),时在1928年,跟哈罗德无关,当时大卫·乔治·布朗诺·塞西尔侯爵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400米金牌得主。而在电影中,林赛参加了1924年巴黎奥运会并获得400米栏金牌,并将400米参赛名额让给了不能参加100米比赛的埃里克·利德尔。这是后话。

1920年哈罗德入选英国奥运队参加比利时安特卫普奥运会,但成绩不理想,100米和200米项目都没有进入决赛,跳远获得第20名,4×100m接力第四,没有获得奖牌。这激发了他的斗志,一心想成为赢得奥运会百米赛金牌的第一个犹太人,以此来对抗种族偏见。大学毕业后,哈罗德聘请职业田径教练Scipio Africanus "Sam" Mussabini (1867—1927)指导训练、提高技术——他执教的选手总共获得过11块奥运会奖牌。最终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哈罗德实现了梦想,在主项100米比赛中以10.6秒夺冠,亚军是1920年奥运会该项目金牌得主、美国选手 Charley Paddock,铜牌获得者是哈罗德的剑桥校友、新西兰人Arthur Porritt(后来曾任新西兰总督)。100米决赛在1924年7月7日晚7点举行,以后每年的7月7日,哈罗德都会与Arthur Porritt在晚上七点聚餐以示纪念,直到他去世。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Harold Maurice Abraham(1899—1978)哈罗德·亚伯拉罕在1924年巴黎奥运会

1924年巴黎奥运会,哈罗德除了100米金牌,还获得4×100m接力银牌。虽然在奥运会前一个月他以7.38米打破了英国跳远记录(这一纪录保持了32年之久),但他没有参加奥运会跳远比赛。实际上,哈罗德并不是当时英国最好的短跑选手,他的成绩逊于埃里克·利德尔,他也是哈罗德从未战胜的对手。利德尔的100米最好成绩是10.0秒,比哈罗德奥运夺冠成绩快了0.6秒。440码跑,利德尔最好成绩47.7秒,而哈罗德则是50.8秒。

1924年,利德尔也参加了巴黎奥运会,以47.6秒夺得400米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此前,利德尔从未在正式比赛中跑过400米,与之距离相当的440码跑,他的最好成绩是49.6秒。另外,利德尔在巴黎奥运会200米项目获得铜牌,哈罗德获得第六名。但利德尔并没有参加他的最强项100米比赛,因为百米预赛在星期日(安息日)举行,作为虔诚的基督徒,他拒绝出赛。因为同样的原因,他也失去了参加4×100m接力比赛的机会。奥运会后不久,利德尔参加了4×400m接力英美对抗赛,帮助英国队战胜了奥运会新科冠军美国队,利德尔的超强实力可见一斑。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Eric Henry Liddell(1902—1945)1924年7月19日,埃里克·利德尔在4×400m接力英美对抗赛冲刺撞线。

电影Chariots Of Fire(烈火战车)讲述的就是哈罗德·亚伯拉罕和埃里克·利德尔这两位奥运冠军的故事。他们都有执着的梦想和坚定的追求,哈罗德·亚伯拉罕要战胜种族歧视,埃里克·利德尔则要在奥运会上向世人证明信仰的强大力量。跟大多数靠利益、乡愁、女-朋友、肾-上腺素来博眼球的体育电影相比,Chariots Of Fire的主人公都不是职业运动员,其着眼点更强调对人性的探讨、挖潜和释放。尤其对于埃里克·利德尔而言,他冲刺时高昂着头、双臂如车轮般挥舞的动作释放着勇气、信心和意志,让人感受到其光辉的人格和信仰的力量。尤其值得激赏的是,在奥运会后,埃里克·利德尔不是作为运动员,而是作为传-教-士,拒绝了奥运冠军光环带来的优越条件,来到了中国。

埃里克·利德尔是苏格兰人,出生在中国天津,中文名李爱锐(又译作李达),其父在中国传-教。五岁时,埃里克·利德尔回苏格兰上学,少年时表现出极高的运动天赋,曾入选橄榄球队而名声显赫。上大学时,他成为跑的最快的田径好手。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他曾说过:运动是很美好的事情。最美妙的,不是那近乎超人般的成就,而在于它所表现的精神。拿掉那种精神,它就是死的!圣灵之于基督徒的生命,就像运动精神之于运动,而且前者更甚于后者。

1925年,埃里克·利德尔重回中国,那年他23岁,从此我们称呼他李爱锐。到中国后,他起初在英中教-会学校新学书院(今天津市第十七中学)任教。因为奥运冠军的头衔,他也受邀参加比赛。比如1928年“南满铁路”庆祝会,他参加200米和400米比赛,战胜了当年参加奥运会的法国和日本选手。他还受邀参与天津民园体育场的设计建设,他建议将切尔西俱乐部(现英超球队)的主场“斯坦福桥”球场复制到天津。但在1932年,他决定忘记作为运动员的荣誉,专心传-教,他曾说:我更喜欢我在中国所从事的工作,因为这方面的价值远超过那些赞美和光环。这份工作的荣耀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冠冕。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李爱锐夫妇结婚照

1934年,李爱锐与来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的Florence Mackenzie在天津结婚,他们的两个女儿都在中国出生。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国内的战事紧张,李爱锐将怀着第三个女儿的妻子以及两个女儿安排送往加拿大,而他则前往条件极为艰苦、八路军与日军交战的河北衡水枣强县肖张镇工作。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李爱锐夫妇与两个女儿

在传-教-点被日军强占后,李爱锐返回天津。1943年,李爱锐与大批在中国的英美侨民被日军关押在山东潍县集中营(WeiHsien Camp)。日军称之为“敌国人民生活所” (C.A.C),此地利用位于潍县(今潍坊)的乐道院改建而成,故又名乐道院集中营。

乐道院最初于清光绪七年(1881)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乐播(Mateer Robert M,1853-1921)开始兴建,1900年被毁后又利用庚子赔款重建,形成了包括教堂、学校和诊所等建筑的规模。乐道,即英文Happy Way之意。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民国时乐道院植树照背景是乐道院大钟楼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1942年至1945年,关押在潍县集中营的外国侨民多达近3000人,其中包括327名儿童主要来自华北,是日军在华设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另外两处集中营分别在上海龙华和香港)。

如下是潍县集中营(乐道院集中营)情形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潍县集中营关押者中不乏人物:例如司徒雷登,山东大学创始人之一赫连博士、齐鲁大学教务长德位思,例如1944年越狱成功的恒安石,1980年代曾任美国驻华大使,作为幸存者,他们是幸运的。

潍县集中营解放后

中,美,英,日四方官员与集中营人员合照

但李爱锐是不幸的。在潍县集中营,李爱锐负责为孩子们上科学课,被亲切地称为埃里克叔叔。根据日本与同盟国的战俘交换协议,有330名(或500名)被关押的盟国侨民被释放。据说李爱锐经时任英国首相特批第一人、本可以离开集中营回国,但他选择留下,把逃生机会给了一个怀孕的妇女。这一说法并未有集中营幸存者证实。因罹患脑瘤,李爱锐于1945年2月22日在集中营去世,就地埋葬。消息传回苏格兰,1945年月5日,在格拉斯哥举办了纪念大会,举国哀悼。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李爱锐在天津居住在剑桥道70号,现为重庆道38号“李爱锐旧宅”,现为挂牌历史风貌建筑。李爱锐的墓一度湮没。直到1989年才被找到,当时为潍坊第二中学(即当时乐道院的广文学校旧址,2006年潍坊一中初中部与潍坊二中的初中部合并为潍坊广文中学)。现有1990年为他设立的纪念碑,以他命名运动场。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纪念碑由李爱锐故乡苏格兰的马尔岛花岗石制成,正面碑文:

他们应可振翅高飞,为展翼的雄鹰;

他们应可竞跑向前,永远不言疲劳。

THEY SHALL MOUNT UP WITH WINGS AS EAGLES;

THEY SHALL RUN, AND NOT BE WEARY.

(出自《圣~经~以~赛~亚~书》ISAIAH 40:31 )

那个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生在天津,死在潍坊

2016年,李爱锐在中国的故事,被拍成香港导演冼杞然电影《终极胜利》(The Last Race)。片中,在集中营,李爱锐与日本军官比赛了两场400米。第一次,日本人赢了一场不公平的比赛,因为李爱锐把供给给他的食物分给了集中营内受罪挨饿的同胞,比赛时他已经濒临虚脱,在比赛时摔倒在地。第二次,为了生命和尊严,他在羸弱不堪并身患脑瘤的状态下主动约战日本军官,这一次,日本人输了一场同样也是不公平的比赛,李爱锐并非不能跑,他为了生命与尊严迸发能量,他赢了比赛,这是超越自我、超越极限的胜利,他回归了不忘初心的光辉与荣耀。他为此失去了生命,赢得了信仰所赋予的永生。

我们都渴望释放自我、解放天性、超越极限、超越不可能并赢得胜利和尊严从而自我认可并获得理想不灭的力量,作为一种励志,不妨把Chariots Of Fire(烈火战车,1981)和《终极胜利》(The Last Race,2016)连起来看一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